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所谓创新意识,是指人对客观世界独到的看法、新颖的见解及标新立异的欲望。创新意识强的人总能从不同寻常的独特视角来分析问题,具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创造勇气。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把学生这方面的潜能挖掘释放出来,不断注入开发创新意识的活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一、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意识来自于问题。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往往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都起源于质疑。可见,具…  相似文献   

2.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正是以学生为根本,还课堂于学生.问题意识不但能激发学生强烈学习愿望,高度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投入学习,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3.
思想品德课在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开发学生创新意识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学生具有问题意识,才会认真思考和分析。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思品课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构建学生创新的平台。  相似文献   

4.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中,中小学教师感到困惑的是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强,难以找到合适的研究课题,许多学校往往只能由教师提供题目让学生选择,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可以说,科学研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即“学问”是从“问”开始的,所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的目标。对研究性学习来说,学生发现不了问题、缺乏问题意识就是最大的“问题”。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解决的难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  相似文献   

5.
李丽 《辽宁教育》2013,(1):54-55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题是思维的源泉,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学生探求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保证。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这是数学教学成功的关键,也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理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相似文献   

6.
问题是创造之源,疑问是创造之母."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疑问才会有创新,因为"疑"实际上就是一个发现问题的过程.现代教育理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构建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通过设置合适的问题情境,注意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以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  相似文献   

7.
蒋坤 《教学月刊》2006,(9):39-40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社会实践中,遇到疑难问题时产生的探索、查询、求教等渴望找到解除疑惑方法的心理需求和思维品质。它包括三个要素:(1)善于观察、思考和质疑,在新的情境中发现问题。(2)善于提出新问题。(3)积极探索,善于多途径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朱熹说:“学贵有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切入点,是激励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合作的根本动力。笔者就如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谈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8.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高中物理新课标特别强调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即让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教学过程就是...  相似文献   

9.
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有效的培养。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式很多,创设有效的情境就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因此,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以趣激疑,以思激疑,  相似文献   

10.
刘桂玲 《语文天地》2011,(20):39-40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质疑能力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爱问、要问、会问的习惯。那么在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一、激发学生质疑意识,使学生爱问  相似文献   

11.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以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学生不断发现新事物、揭示新规律.创造新方向和解决新问题。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学则须疑,疑则有问"。疑问是发现之母。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小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特点出发,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善于提出问题的学习习惯,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切科学发展始于发现问题,借问题促探索,借探索促发现,借发现促创新。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以"疑"为线,适时点拨诱导,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方法,实现从"扶"到"放"的飞跃,培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3.
申莉 《天津教育》2002,(3):38-39
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以为,学习创新的主体是学生,思想精髓是自主发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凭借课文,紧扣语言,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自主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一、以质疑促自主,在讨论中创新“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学生在对教材深层次理解和探究的基础上的一种求真、求异的思维过程,它蕴含着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精神的提升和外露。1.疑点探究引创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易于遇到新困难和新问题。有问题是积极思维活动的表现,探…  相似文献   

14.
问题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思想品德课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让学生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思维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策源地”。留足时空。让学生“能问”新课程改革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少讲、精讲,留下足...  相似文献   

15.
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也是时代赋予学校教育的神圣职责。创新精神首先要求能够发现问题,即要具有问题意识。这就为改变教育现状找到了一个切入点,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以先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始。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问题意识表现为思维的问题性品质,即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困惑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并产生了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具有问题意识,个体会意识到寻常现象的非常之处,“于不疑处有疑”,然…  相似文献   

16.
亚里斯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问题意识是每个人探索理论和进行实践的必备品质,没有问题意识就不能更好地学习。“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陆九渊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题意识是学习活动的根源和教学活动的中心,它需要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自主探究问题,通过实践来解决问题。如果在教学中没有问题,就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会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是教师的重要职责和使命。一、注重日常生活中问题意识的训练杜威说:“教育即生长”…  相似文献   

17.
刘兴云 《考试周刊》2010,(13):56-57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在解决旧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在教学中学生敢质疑,能质疑,是发挥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的重要前提之一。改革小学语文教学就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注重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怎样才能调动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和提高他们的质疑水平呢?我在教学中尝试采取了以下措施。  相似文献   

18.
古人云:"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句话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疑问,才会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去解决。学生通过在阅读中自寻问题,自提问题,能力得到了培养,主体作用得以发充发挥。如何让小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学会提问题,是一个教学的难点。对此,我想谈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9.
古人云:"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句话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疑问,才会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去解决。学生通过在阅读中自寻问题,自提问题,能力得到了培养,主体作用得以发充发挥。如何让小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学会提问题,是一个教学的难点。对此,我想谈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20.
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质疑应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呢?1创设质疑氛围“学贵有疑,不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小学数学教学是以数学问题为中心的教学。但是,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还是串讲串问,牵着学生走,没有留给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