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河流在马克·吐温小说《哈克·贝丽芬历险记》中充当着文章内容的主线索,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河流象征着自由、平等和哈克与吉姆所追寻的兄弟情谊。  相似文献   

2.
李丽 《现代语文》2006,(9):91-92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简称《哈克》)是十九世纪美国伟大作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曾被厄内斯特·海明威评价为:“它是我们至今所有的书中最好的作品。现代所有的美国文学作品都起源于这部书。以前没有一部作品,今后再也不会有任何作品会像它一样优秀。”(转引自王长荣,1996:26)。书中以第一人称的方式,生动地讲述了美国内战前十三岁的主人公哈克贝利·费恩(简称“哈克”)不甘社会循规蹈矩的“教化”,和黑奴吉姆逃亡到密西西比的历险故事。作品对主人公哈克的描述有血有肉、生动逼真,而且寓意深刻。在实用的功利主义道德观的指引下,我们…  相似文献   

3.
马克·吐温是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 ,他于 1 884年发表了他最成功的长篇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在这篇小说里 ,马克·吐温运用了当地的方言土语 ,从第一人称的角度描述了白人孩子哈克帮助黑人逃奴吉姆获得自由的历险经历。故事贴近现实 ,真实可信 ,反映了马克·吐温对蓄奴制度所持的批判态度  相似文献   

4.
杨磊  辛磊 《大学时代》2006,(9):36-37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英国著名现实主义小说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小说通过哈克帮助黑奴吉姆摆脱被奴役,被出卖的命运的故事,塑造了哈克这样一个与当时社会离经叛道的艺术形象。在哈克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既他软弱的一面,也有叛逆的一面。这部小说在美国文学史上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具有杰出的成就。  相似文献   

5.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开创了美国本土文学的先河。该书出版至今,一直受到文学评论家的关注和评论。在这本书中,马克·吐温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哈克在密西西比河上的旅程和见闻,同时又巧妙地融入了许多原型。本文尝试采用原型批评的文学理论来分析和反映小说的主人公哈克以及蕴涵其中的深刻社会问题——种族歧视、自由和束缚、文明和野蛮等。  相似文献   

6.
小说类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马克·吐温著故事讲的是一个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青少年,他发现自己在和一个逃亡的奴隶吉姆乘着木筏沿密西西比河漂流而下。哈克和吉姆历经艰险、危难,遭遇各色人等。深藏在吐温出色的幽默之下的是南北战争之前一股残酷与不公正的黑色潜流,这使得这部小说在妙趣横生的同时又带有严肃的寓意:[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真理     
吉姆给哈克讲了一个有关羊的故:有一只羊因为离开了羊群被狠吃掉口〕事了 “明白了吧P”吉姆说,“如果这只羊不离开羊群,它就不会被狠吃掉了,对吧?!’“对,吉姆。”哈克回答道,“但它以后会被我们吃掉的。”真理@乾华~~  相似文献   

8.
人本身的全面而自由发展问题正成为社会历史进程中的首要问题 ,尤其是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用了近千字的篇幅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在理论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使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章从动力、途径及实现条件三个层面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黄漫 《文教资料》2007,(5):67-68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与《奥吉·马奇历险记》都是美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主人公哈克与奥吉都是性格具有反抗性的贫苦流浪儿。反抗促使他们摆脱束缚,踏上追寻自由的冒险旅程。然而在不同的时代下,哈克与奥吉的反抗与追寻有不同的结局与含义,因而两个人物形象也具有不同的典型意义:哈克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废奴运动的产物、是追求自由与新文化的象征,而奥吉是异化世界的牺牲品、是“反英雄”的典型。  相似文献   

10.
大名鼎鼎的喜剧明星周星驰 ,总是让人忍俊不禁。在国外 ,也有一位同样受人瞩目的喜剧明星 ,他就是被誉为“外国周星驰”的———吉姆·凯瑞。 喜剧明星吉姆·凯瑞吉姆·凯瑞(JinCarrey)于1962年1月17日诞生于加拿大多伦多一个普通家庭 ,全家生活无比艰难。少年吉姆·凯瑞只能放弃学业 ,靠外出做小工来帮助家庭维持生活。15岁时 ,他就开始在一家喜剧俱乐部表演。生活的磨砺令吉姆·凯瑞迅速成长 ,1981年 ,他开始展露头脚 ,《生动的颜色》这个电视节目使他成了全美皆知的笑星。以至后来的各个节目都让他大受欢迎 ,但…  相似文献   

11.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受戒》的"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受戒》最大的特点是“淡”,它主要表现在情节的散淡,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的淡化,语言的平淡等方面。这与汪曾祺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现代人类学的开端,可追溯到19世纪,但人类学作为现代科学真正被确立起来,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长期以来,学科内部由于理念不同逐渐分野,形成两大主要分支,即以英、法两国为首的社会人类学,和以德、美两国为主的文化人类学。两派虽在学术理论、方向、思考方式等方面有所分歧,但并不妨碍他们各自为人类学学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介绍两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在人类学四大领域研究当中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17.
18.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19.
"囷""廛"辨疑     
~~“囷”“廛”辨疑@杜香娟$中原油田第一中学!河南濮阳457000~~  相似文献   

20.
释"五"与"六"     
通过形体比较,利用同音假借原理,历史渊源法,阐释出“六”与“庐”的关系,即“六”是“庐”的初,从字族学角度,利用形训和历史推源法,揭示了“五”族字的乳化关系,并推究出“五”的本就是“抵牾”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