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老学士闲征姽婚词”,是小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章节。其中宝玉所作之《娩婳词》,正和下文所撰《芙蓉诔》一样,是集中体现小说主人公和小说作者思想倾向的重要诗文。对于《媳婳词》,虽然多数论者并不否认其进步的思想意义,但对词中所涉及的“流寇”问题,总不能不认为是对农民起义的诬称,并由此联系到曹雪芹对农民起义的态度问题,因而它便成了一般论者论证曹雪芹阶级局限的一个主要依据。诚然,我们无须为贤者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曹雪芹借宝玉之手写了一首题为《WeiHua词》的诗,内容是赞美林四娘的忠义精神,但其中有作的点睛之笔,它表达了宝玉反封建传统的异端思想,是与作“赞美女性”的创作主旨相一致的。在情节上这首诗是宝玉在晴雯之死到制作《芙蓉女儿诔》之间的过 渡,两诗一为引,一为本,相辅相成,都闪耀着民主思想的光辉,可看成是《红楼梦》反封建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清代“红楼戏”涉及晴雯形象塑造的共有7种,最重要的作者、作品有仲振奎的《红楼梦传奇》、万荣恩的《潇湘怨传奇》、朱凤森的《十二钗传奇》和陈钟麟的《红楼梦传奇》。“红楼戏”对晴雯形象的接受比较一致的是其情感基调,即“扬晴抑袭”,对晴雯抱有深深的同情。对晴雯形象的塑造集中在三个方面:对宝玉的深情、火暴的性格、悲惨的命运。  相似文献   

4.
初读《红楼梦》的人往往认为《芙蓉女儿诔》是贾宝玉祭奠晴雯写的,这有点张冠李戴的味道。晴雯的身世与被祭奠的人不符,祭文中祭奠人与被祭奠人的关系也与宝玉晴雯的关系不符。事实上《芙蓉女儿诔》是曹寅诔念姬妾的诔文。  相似文献   

5.
“特犯不犯”是曹雪芹创作《红楼梦》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它指作家写了相类似人物或事件,但又写得各有千秋,毫无重复。“晴为黛影”,宝玉对黛玉、晴雯二人的爱恋,便分别通过“纯真”三境界:“天真、情真、笃真”和“洁白”三境界:“晶洁、高洁、永洁”来表达宝黛、宝晴两对爱情的同中之异。  相似文献   

6.
这部是作者的最巅峰之作,作品是描述日本近代的抒情性质的心理文学作品,作品诠释了悲哀的情感笔调很是叹惋优美,笔调通过抒情的情感表达,最终能够捕捉到人物心理的幽沉之美,并且流露出虚无的飘渺之魅力,让人体味到“物哀、幽玄.闲寂”这种日本文化传统和精神内涵之美,也让人窥见佛教“生死轮回”思想对《雪国》这部作品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7.
阅读戏剧文学作品 ,首先要了解戏剧冲突。在诸多冲突构成的一部戏剧中 ,必有一个占主导地位 ,正是这主要冲突决定着作品的主题。纵观《雷雨》全剧 ,我们认为自由平等的恋爱观念同封建专制的婚姻传统的矛盾是该剧主要的戏剧冲突 ,它表现出作品“反封建”的主题。作者曾说 :“在日常的接触中 ,周朴园感到侍萍很懂事 ,能听懂他讲的话 ,服侍很周到 ,于是 ,对侍萍产生了感情 ,犹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对晴雯、袭人那样。”作者一语道破《雷雨》或多或少受了《红楼梦》的影响 ,就连作者的笔名也有以曹翁自喻之嫌。《红楼梦》有“晴雯病补雀金裘” ,…  相似文献   

8.
宝玉与晴雯的感情发展,始终有"衣"在其中穿针引线。第五十一回,袭人不在家,晴雯与麝月服侍宝玉,夜间麝月出去,晴雯唬她,没有披衣前着了凉,宝玉叫她"快进被窝来渥渥",这是二人因缘之始,是小儿女无机心纯洁动人的情缘。接下来晴雯果然病倒,恰巧宝玉将贾母所赐一件俄罗斯来的孔雀金裘烧了一个洞,明早见不得老祖母。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曹雪芹借宝玉之手写了一首题为《(女危)(女画)词》的诗,内容是赞美林四娘的忠义精神,但其中有作者的点睛之笔,它表达了宝玉反封建传统的异端思想,是与作者“赞美女性”的创作主旨相一致的。在情节上这首诗是宝玉在睛雯之死到制作《芙蓉女儿诔》之间的过渡,两诗一为引,一为本,相辅相成,都闪耀着民主思想的光辉,可看成是《红搂梦》反封建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描写争权夺嫡的斗争,历来很少受到注意。在特殊的历史年代里,曾有些红学家为抬高《红搂梦》的“政治”价值,想方设法地寻找有关“雍正夺嫡”之类的东西,甚至一个“四”字、“臭男人”三字上找到了“骂雍正”“骂皇帝”的证据:并认定全书在写宝玉、黛玉、晴雯等为一方对贾政、王夫人、袭人为一方的“两条路线的斗争”。虽言之凿凿,揆诸作品实际,难以令人苟同。  相似文献   

11.
《葬花词》出现在《红楼梦》第二十七回“理香家飞燕泣残红”中,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代表作。也是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征的重要作品。这首诗是林黛玉进入贾府后的生活感受,蓄之既久,发之必烈。使人感到她是用自己的生命在倾诉内心的情感。吟这首诗的前一天晚上,黛玉听说宝玉被贾政叫去,心中替他忧虑,晚饭后来始红院看望宝玉,叩门时,因晴委正和秋痕在拌嘴,没好气,又没听出黛玉的声音,不给开门,黛玉被怔在门外,回到湘馆,含着眼泪,直坐到二天。次日,是农历四月二十六日,这天相传是花神退伍的日子,为…  相似文献   

12.
前八十回书里,贾政在七十八回“闲征姽婳词”出场之后,只分别于七十九、八十回因迎春出嫁的事间接被提到了一下。曹雪芹的已“迷失无稿”了的后三十回书是如何描写贾政的性格的,在这些佚稿发现之前,谁也无从作出具体、确切的回答。但如果从第五回的《红楼梦曲》所预示的贾府衰败的结局,从前八十回所展现的这一衰败的历  相似文献   

13.
一、“《四书》不是杜撰”如何解林黛玉进贾府,与宝玉、探春等兄弟姊妹相识。谈讯之际,宝玉亲口说出:“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其言下之意,似乎对《四书》格外推崇。但我们都知道,宝玉是封建社会的叛逆,他对封建礼制、意识从骨子里厌恶、反对。在此却肯定《四书》,是否与人物性情相悖呢?对此又当如何理解呢?按:理解宝玉所言的“《四书》不是杜撰”,不可局限于文字表面,当解其言外之意。宝玉所言“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其言外之意,即将《四书》以外的作品,如诗、词、歌、赋、戏曲、小说等,皆…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第三十一回中。晴雯不慎跌断了宝玉的扇子.遭宝玉指责后甚是气愤。这时,袭人便过来劝说。  相似文献   

15.
《西江月》是正文反作吗?河北/安金婷《林黛玉进贾府》一课引用了《西江月》二词,《教参》认为,《西江月》二词似贬实褒,表面上是用世俗观念批判宝玉,实际上是用了正文反作的写法。对于这个观点,我不敢苟同。我认为:一、从宝玉的形象看,《西江月》不是正文反作。...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的作者以博大的爱心关注末世封建贵族大家庭中青年女性的悲剧命运,这种关注不仅仅表现在对贵族小姐们的婚姻悲剧和人生悲剧的深刻描写上,也表现在对丫环们的人生悲剧的成功描写上。她们之中,对晴雯、鸳鸯、袭人三个大丫环的描写尤为突出。 一、勇晴雯饮恨夭风流 “晴雯,晴雯,你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美丽、最动人的女性形象。”这是红学家蒋和森在《晴雯赞》中的由衷赞叹。受这个小人物感染的读者岂止蒋和森一个人!请看,王昆仑先生写在 1944年的短文《晴雯之死》中的这一片断:“过去有的读者说:平儿使人爱,鸳鸯使人敬,袭人…  相似文献   

17.
林小红是《红楼梦》的第一号小丫鬟。明义《题红楼梦》绝句第八首专写了小红。在最早的《红楼梦》里(《红楼梦》成书过程的第一步),小红与玉狸(晴雯)、猖儿(袭人)鼎足而立。在庚辰本里,一等管家之女林小红不当小姐当小丫鬟。林之孝夫妇的低调令人赞叹。庚辰本第二十六回写的佳蕙所言。令人感到奇怪。林小红的家庭背景的变迁涉及到复杂的成书过程。仅仅从林小红与晴雯这一对丫鬟的关系来看:《红楼梦》成书过程的第二步是——怡红院里增加了很多丫鬟,其中有麝月,“笑教开镜与梳头”情节中的小红,换成了麝月。《红楼梦》成书过程的第三步是——小红的“老子娘”是三等仆人、仆妇,晴雯的“老子娘”是一等管家。《红楼梦》成书过程的第四步是——小红开始姓林,其父名林之孝,其母林之孝家的在第五十七回看望宝玉,因姓林而被贾母“赶出”怡红院。小红的“老子娘”变成了一等管家。睛雯变成了孤儿。  相似文献   

18.
晴雯遭难,“诽谤”起了极坏的作用,这是外因。内因是“风流灵巧招人怨”。这个“人”主要指王夫人。王夫人惟怕丫鬟们勾引宝玉。晴雯的风流灵巧,特别是“水蛇腰”,给王夫人留下了“轻狂”的印象。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借鉴了《金瓶梅》的一些写作手法。但在思想上,前远远高于后。拿春梅和晴雯这两个地位相似的人物作比较,一个传达的是“以色邀宠”、“母以子贵”的庸俗浅见;一个表现的是向往个性自由,“风流灵巧招人怨”,“反被好所害”的人生悲剧。春梅和晴雯都颇自傲,而且都聪明、尖利。这两个人物根本的不同之处在于,春梅的自傲是维护自己的利益和身份,晴雯的自尊自傲是在维护人的尊严。  相似文献   

20.
《后山诗话》谓:“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王世贞《艺苑卮言》日:“昔人渭铜将军铁绰板,唱苏学士‘大江东去,…….果令铜将军于大江奏之,必能使江波鼎沸。”陆游亦日:“取东坡词读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