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0 毫秒
1.
滦河文化作为区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累、沉淀起来的,它的基本内涵、精神内核、表现形态等,都反映着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的生存条件、生存环境、生存方式、生存欲望、生存能力等主观和客观方面的状况和要求。滦河文化在历史文化基础上不断发展,拥有与时俱进的品性,形成了开放兼容的基本特征。研究滦河文化的意义,在于探究滦河流域人民的精神世界,改善和提高他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
初步探讨了滦河文化的内涵、地理环境、创造主体、基本特征等问题。滦河文化有10万年历史,源远流长,多姿多彩,多民族和多种文化形态相互吸纳与融合,使滦河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3.
论滦河文化     
滦河发源于内蒙古,流经承德、秦皇岛、唐山等七个地区,形成4.5万km2的广阔流域。滦河文明发端于7 000-15 000年前。游牧文明、农耕文明以及近代工业文明构成滦河文化的三大源头。滦河文化内涵丰富,包括有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科学教育、文学艺术以及历史人物、事件、文物等形式存在的品类多样、内涵丰富的文化形态。滦河文化与周边文化融合,具有移民文化特征;在历史演变中,构建起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拥有与时俱进品性,形成了开放兼融的基本特征。刚健自强是滦河文化的精神内核,开滦矿工“特别能战斗的精神”、“穷棒子”精神、沙石峪精神、唐山抗震精神,是滦河文化精神内核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4.
唐山地处滦河流域,滦河哺育了唐山。唐山民众创造的丰富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是滦河文化的一部分,并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引领着滦河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滦河作家群在滦河刚健自强文化精神核心的统摄下形成了明丽质朴、沉雄豪放的创作风格和刚柔相济、兼容并蓄的创作精神,既有燕赵慷慨悲凉之遗风,又有昂扬刚劲之新质。作品具有强烈地域色彩,还表现出浓烈的家园意识、鲜明的时代精神、强烈的忧患意识、深厚的历史内蕴和多样的创作手法等创作特征。  相似文献   

6.
从区域文化角度提出了滦河文化是独立而有特色的区域文化,简述了滦河文化研究三阶段的主要内容,进而指出滦河文化的六大亮点。  相似文献   

7.
杨立元教授所著《滦河作家论》诗意而审慎地评论了滦河水系区域内的103位作家,展示了滦河作家的整体风貌,重构了滦河地区及整个河北当代文学发展的轨迹,为河北当代文学史研究提供了大量史料,填补了河北当代文学区域发展史的空白,也拓展了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界域。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滦河文化研究与唐山文化研究、历史文化研究与现实文化研究、文化研究的学术品位与实践品格的构建与坚守诸关系,认为唐山区域文化研究应有基础性研究、归纳性研究、理论性研究三个层次。  相似文献   

9.
唐山北连燕山,南临渤海,滦河纵贯其间。唐山文化不仅是滦河文化的一部分,还包含山丘文化与海洋文化,构成了多姿多彩的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10.
滦河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具有持久性、多样性、兼容性的特征.滦河流域民族形成了慷慨悲歌、刚健自强,崇尚气节、正道直行和爱国保家、和合内聚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11.
老呔作家群是指生活在滦河下游的作家群体。老呔作家群因受老呔地区悠久的历史传统、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特殊的地域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聚合而成。他们的作品以乡音乡情、呔腔呔韵呈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以厚重的历史内涵、鲜明的地域特点,简洁明快、委婉清亮的创作风格蜚声文坛。  相似文献   

12.
滦河流域文明曾经有着比较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内容,在历史上曾多次出现高潮,作者仅就清代康乾盛世以前的五次高潮做概述和简评。  相似文献   

13.
湖南四大水之一的资水,用她的乳汁养育了两岸人民,创造了经久不表的文明。郦道元以他如椽的笔触,扼要地为《水经·资水》作注。资水的发源及两岸的古代物产、历史名人名胜等,全载其中。  相似文献   

14.
汉魏六朝散体赋中的乱辞承自屈原、宋玉作品,并在功能、形式、称名上有所变革,体现了诗、骚、赋三体之交融。在功能上,屈、宋作品之乱辞,并非皆为归总篇旨,汉魏六朝散体赋中的乱辞,亦除归总篇旨外,还有画龙点睛、提升境界等功能;在形式上,屈、宋作品乱辞非皆"变章乱节",汉魏六朝散体赋中的乱辞,则多采用与主体部分不同的骚体句,有的在句式和语言风格上还出现了新变;在称名上,汉魏六朝时期一些赋卒章有"歌曰""诗曰""辞曰""颂曰""已矣哉"等,与"乱曰"名异而实同。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综合考证出汉唐渭河三桥的位置,并以其与今天的渭河河道相对比,探讨了历史时期西安咸阳间渭水河道北移的时空特征。结论认为除汉西渭桥处的渭河基本没有侧蚀变动外,中渭桥、东渭桥两地的渭河都向北移动了较大距离,中渭桥处汉末至今1808年间渭河向北移动了3630米,平均每年北移2米左右;东渭桥处唐末至今1118年间渭河北移了2600余米,平均每年北移2.3米有余。影响渭河发生侧蚀北移的原因主要为新构造地质运动、水文特点与两岸土质等自然环境要素,而人为活动也起到了不应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阜阳方言接近于中原官话,与其近邻的江淮方言差别很大.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等因素的影响,阜阳方言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具有独特性的语法现象,重视研究这些方言语法现象,可以补充语音词汇调查的材料,解决语音调查中的疑难问题,也可以为探索某种方言的语言系统提供确切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皖江文化研究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科学界定皖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分析皖江地区历史文化特点与形成原因,比较皖江文化与周边文化的异同,从而丰富区域文化研究的内容;总结皖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经验教训,为整合皖江地区旅游文化资源提供新的视角,为皖江地区开发开放献计献策;提高皖江地区历史文化的影响力,促进皖江文化产业整合,为打造安徽文化强省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流域文明史中,大凌河流域朝阳地区在三燕、北魏、隋唐时期曾经是中国东北的文明中心。朝阳地区保存下来的丰富的历史遗迹和遗物所表现出历史风貌,具有独立的地域特征,朝阳在历史上具有兼容并蓄的人文地理性格。文章通过对大凌河流域朝阳地区的历史文化考察,来说明朝阳地区是东北历史研究中值得特别关注的地域。  相似文献   

19.
秦东地区黄河、渭河、洛河三河交汇的富庶,风调雨顺,使民众免受旱涝饥荒,繁荣的农业经济能让其有闲情逸致,生产和消费艺术;关中文明能让其充分利用近在咫尺的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民间大众文化特征和娱乐性终极目的决定了老腔题材、主题、情节、叙事的模式化,细节生活化的特质。  相似文献   

20.
从人口作为文化载体视角,阐述人口迁移与汉文化成为泛珠三角主流文化的历史过程、文化特质和 风格,以及文化类型差异的相互关系,并以各省区和民系汉文化特征为例,指出移民原文化与移居地文化结合是新 文化产生和创新的主要动力。应重视在新背景下泛珠三角移民所带来的文化效应和整合问题研究,为实现泛珠三 角经济联合提供文化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