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7 毫秒
1.
一、两切点之外地区(极昼出现地区)的视太阳运动 这里的两个切点指的是晨昏线与纬线圈相切之处.晨昏线与纬线只有在春秋分两天不相切,相切的纬线圈上为极昼或极夜.极夜地区太阳在地平圈以下,这里考虑极昼出现地区太阳周日运动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一、晨昏线的特点1.晨昏线实际上是一个球面上的大圆。2.晨昏线所在的平面总是与太阳光线垂直,且过地心。3.晨昏线总是把地球分成相等的两个半球,即昼半球和夜半球。4.赤道总被晨昏线等分成两部分,所以赤道上总是昼夜等分。5.春分和秋分时晨昏线过南北极点,且平分所有纬线,全球昼夜等分。6.夏至和冬至晨昏线与南北极圈相切,夏至北极圈以内为极昼,冬至南极圈以内为极昼。7.在一天当中,随着地球的自转,晨昏线的视运动方向与地球的自转方向相反,由东向西扫过地球。8.一年当中,随着地球的公转,晨昏线所在平面与地轴之间保持0°—23°26′的夹角来回摆动。其中夏至和冬至,晨昏线所在平面与经线圈平面之间夹角最大,达23°26′。春分和秋分晨昏线所在平面与地轴之间的夹角为0°。  相似文献   

3.
邓先武 《地理教育》2013,(Z1):108-108
<正>在太阳光照图中,晨昏线与经线有两种关系:一种是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一种是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在一个回归年内,晨昏线与经线只在春分日和秋分日重合,此时太阳直射点在赤道。除春分日和秋分日之外,晨昏线和经线的关系是相交,此时太阳直射点不在赤道。由此可见,晨昏线与经线在不同日期关系不同,且这两种关系不会同时存在。晨昏线与纬线则有三种关系:一种是晨昏线和纬线相切,一种是晨昏线  相似文献   

4.
杨斌 《地理教育》2003,(4):16-16
一、揭示晨昏线,建立正确的空间概念能否在太阳日照图上正确画出晨昏线,其基础就在于对晨昏线概念理解的深度、广度,以及能否构成正确的空间形象思维。对晨昏线概念的认识必须把握以下四点。1.晨昏线是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在地球表面处于昼和夜的面积相等,并且沿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为晨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为昏线。2.晨昏线始终平分赤道。即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6点(日出点)或18点(日落点),3.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相切并垂直。4.晨昏线除春秋分日外(此时穿过南、北两极点),均与某一纬线相切,该纬线的纬度值…  相似文献   

5.
一题一议     
[题目一] 图1中的圆为纬线,M点为晨昏线与该纬线的一个交点,N点与M点的经度差为30度.读图,回答1~2题. 1.若某日N点的太阳高度为30度,则该纬线的纬度最可能是: A.0° B.30° C.60° D.90° 2.若某日M点的时间为5点,且该纬线的最大太阳高度为84度,则N点的太阳高度为: A.60° B.42° C.24° D.10° 解析:第1题,由于M点是昏线与该纬线的一个交点,因此M点的太阳高度为0°,若N点的太阳高度为30°,则M、N两点间的经度差与太阳高度差均为30°,能满足这种情况的纬线只有赤道,且日期是春分或秋分日,此时的等太阳高度线分布如图2所示.  相似文献   

6.
一、选择题 图1中晨昏线L和纬线M相切于0点,其坐标为(70°S,120°E)。完成1~2题。  相似文献   

7.
一题一议     
[题目一] 日出之前和日落之后的一段时间天空仍然明亮,现代天文学称之为晨昏蒙影,即晨光和昏影的合称.如果前一天的昏影还没有结束,而后一天的晨光已经开始,那么整个晚上天空都不黑,这种现象被称为白夜.研究发现白夜出现的纬度与理论晨昏线和纬线的切点在经线圈上相差18°圆心角.图1为北半球冬至的白昼黑夜和晨昏蒙影的近似分配,据此回答1~2题.  相似文献   

8.
一、分清日照图类型1.侧视图侧视图是从地球侧面观察地球日照情况的日照图,是最常见的一种日照图。图中大圆(圆圈代表经线圈)被平分为两半,一半代表白昼,一半代表黑夜。图1图2判读这类图形时,我们可以从图中晨昏线与极圈的相交情况以及极昼、极夜现象发生的区域着手。如从图1中晨昏线与极圈相切,我们可以判断出图示日期为冬至日或夏至日。再结合图中北极圈内出现了极昼现象,我们可以判断出图1为夏至日(6月22日)的日照图。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从图示昼夜长短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如从图2中全球昼夜平分,我们可判断出图2为每年春、秋分日(3月21…  相似文献   

9.
一、选择题 图1中a为晨昏线,b为纬线,m点为a线的纬度最高点,m、n在同一经线上,且纬度差为90°,此时北京时间为2010年9月29日19时.读图,回答1~3题.  相似文献   

10.
随着季节的转换,太阳的升落方向也在不断的变化,并不一定是东升西落。本文结合太阳光照图,讨论一年四季太阳升落方向的变化。一、春秋分时太阳升落方向在地球仪上的方向是用经纬网来确定的,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要精确定位地球表面某点M的方向,可以经过该点分别作经线和纬线的切线,两条切线所指的方向即为M点的东、西、南、北方向。如图1。春、秋二分,太阳直射在赤道上,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如图2,AOB经线即为昏线(即对于经线AOB上的所有地点来说太阳即将从地平线落下),图3中COD经线即为晨线(即对于经线COD…  相似文献   

11.
一题一议     
[题目1] 图1为北京时间2时的全球太阳高度等值线图,图中15°N纬线与经线圈BAC垂直相交于A点,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一题一议     
丁波 《地理教育》2011,(5):37-38
图1中的实线和虚线分别示意某日晨线、昏线与M纬线相交点的时间变化情况。P、Q为M纬线上的两点,其经度差为90°。读图完成1-2题。  相似文献   

13.
地球运动一直都是高考命题热点,大多数此类题目涉及晨昏线.由于观察的角度和位置不同,晨昏线图的形式变化也较多.晨昏线图集地理基础知识、地理学科思维特色、地理学科基本技能训练于一图,成为近几年高考高频考点. 一、以晨昏线纬度最高点作为切入点 晨昏线纬度最高点即为晨昏线与极夜圈的切点、晨线与昏线的分界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晨昏线与极昼圈的切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或24时.  相似文献   

14.
1.1经线与纬线——应注意高、中、低纬度经纬网投影后的形状变化,正确判读,才能准确定位。①高纬度的经纬线彼此垂直,极投影图纬线圈呈闭合圆形,经线圈以极点为中心呈放射状直线。②中纬度的经纬线彼此垂直,纬线圈呈孤形,经线圈呈放射状直线。③低纬度经、纬线皆为彼此垂直的直线。  相似文献   

15.
高婕 《地理教育》2013,(Z2):105-106
在阅读2013年第3期《地理教育》杂志时,笔者留意到《一题一议》"题目一"中作者试题解析的一个细节,这引起了笔者对相关问题的思考。[题目一]图1中阴影部分与其它部分日期不同,且AB为晨昏线,A的纬度为0°,B的纬度为70°。读图回答下题。图1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A.20°S,45°E B.20°N,45°E C.20°N,135°W D.20°S,135°E作者的解析中有这样一段:"如果B点所在经线度数为180°,则  相似文献   

16.
初中地理经线纬线概念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与纬线垂直相交的线,称为经线,也叫子午线。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纬线,也叫纬线圈。特点长度所有的经线都等长。纬度大小相同的纬线长度相同,纬度大小不同的纬线长度不等,纬线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作用指示南北方向。指示东西方向。相互关系所有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个极点。所有的纬线都相互平行。间隔长度任意两条经线之间的距离,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任意两条纬线之间的间隔,处处相等,约为每度111千米。成圆状况经线都是半圆,圆心都在球心。每两条正对的经线组成一个…  相似文献   

17.
1.降低并突破“地球公转所产生的地理意义”中许多内容复杂且抽象的知识重点和难点:①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规律;②“二分二至”及“四立”等节气的天文含义;③冬夏半年的划分及天文含义: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时间)和纬度(空间)变化规律;⑤四季成因及天文含义;⑥五带的划分及天文意义,五带范围大小与黄赤交角大小的关系;⑦不同季节太阳的出没方向:⑧太阳直射点纬度数和极点太阳高度.与晨昏线相切纬线的度数(亦为极昼夜的最大范围)及正午太阳高度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一题一议     
《地理教育》2014,(1):78-79
图1中MN、AB分别为北半球某纬线和晨昏线的一段,AB与MN交于O点。A点与M点地方时相同且该日A点正午太阳高度为0°,O点与M点经度相差15°。据此回答1-2题。  相似文献   

19.
1.经纬度、晨昏线特点和昼夜长短读右图,圆 O 是夏半年的昼半球,N为北极点,A、B、E、F 为圆的4等分点,A点经纬度为120°W、75°N。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AEB 为___线,AFB 为____线。(2)E、O、F 3点在同一条纬线上吗?___,理由是___  相似文献   

20.
一、晨昏线的基本内容1.基本概念:晨昏线是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是一个大圆,由晨线和昏线组成,都是半圆。2.运动方向:随着地球自转,自东向西运动,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晨昏线以直射点为中心,在极圈和极点之间摆动。3.判读方法: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向昼半球转化的线叫晨线,由昼半球向夜半球转化的线叫昏线。4.拓展引申:直射光线与晨昏线所在的平面垂直;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小夹角为0°,最大夹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