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杜荀鹤是晚唐著名诗人,其诗风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但学界一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近十年来,研究者对杜荀鹤及其诗歌的关注明显增多,研究的视角也更为宽广、程度更为深入,且出现了研究专著——《杜荀鹤及其〈唐风集〉研究》,研究论文比过去三十年的数量还多,根据研究侧重点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生平、身世研究,思想研究和诗歌研究。这一时期人们在杜荀鹤生平、身世研究方面虽有成就,但大多都是做着重复工作;与生平身世研究相比,思想研究取得的成就较大;在三类研究中,诗歌研究取得的成就最大,研究地也最为深入。  相似文献   

2.
<正>闽中秋思⊙杜荀鹤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杜荀鹤,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晚唐诗人。其诗语言通俗、风格清新,后人称"杜荀鹤体"。这首《闽中秋思》是诗人客居闽中(今福州市)时写的一首怀乡诗,全诗写景明丽,抒情委婉。  相似文献   

3.
杜荀鹤是晚唐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体被严羽尊为晚唐三体之一--杜荀鹤体.杜荀鹤提倡诗歌要反对浮华,平易自然.他响应新乐府运动的号召,作诗多用俗语,并且又以苦吟炼字的态度对待诗歌创作,所以诗中警句颇多.  相似文献   

4.
"杜荀鹤体"代表着杜荀鹤诗歌自成一家的成就,其内涵要从其诗歌的艺术渊源与艺术表现手法入手进行分析。杜荀鹤精于律体,其诗歌一方面以律体写时事,以通俗明白见长;另一方面延续律体的传统题材,多表现出清丽流婉之风。杜荀鹤律诗两方面的成就可以视为晚唐诗风的代表,因而受到后人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佛教“苦谛”与杜荀鹤诗的身世之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唐山林隐逸诗人中多叹老嗟卑之作,在杜荀鹤诗集中,更是充满了感伤身世的凄凉戚苦之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饱经坎坷、屡受摧挫的人生体验使他不得不信解佛理禅意,尤其是对佛教“苦谛”深有体会:另一方面也因为与佛门有较深渊源,所以对世事人生有比一般人更深的感悟和更多的感叹。这种身世诸苦的诗篇,反映了封建社会部分文人的心灵归宿与精神结局。  相似文献   

6.
杜牧逐怀孕之妾下嫁“长林乡正杜筠”而生杜荀鹤之说 ,流传至今。本文对这个传言的来龙去脉加以考辨 ,试图澄清杜荀鹤的身世之谜 ;并对杜荀鹤的家庭加以考辨 ,澄清一些夸大不实之词  相似文献   

7.
杜荀鹤是晚唐的诗人,其好友顾云为他编文集《唐风集》,并作集序。但是,后人却对其生平有许多误解,一直认为“荀鹤为牧之微子也”。其实这是子虚乌有之事。本文着重从杜牧在池州的为官时间年龄和和杜荀鹤的出生时间的矛盾、许多偶然因素的巧合以及他们的好友的记载来批驳。  相似文献   

8.
杜荀鹤是晚唐的诗人,其好友顾云为他编文集<唐风集>,并作集序.但是,后人却对其生平有许多误解,一直认为"荀鹤为牧之微子也".其实这是子虚乌有之事.本文着重从杜牧在池州的为官时间年龄和和杜荀鹤的出生时间的矛盾、许多偶然因素的巧合以及他们的好友的记载来批驳.  相似文献   

9.
关于杜荀鹤身世问题的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提出杜荀鹤为"牧之微子"后,他的身世就成了争论不休的问题,至今悬而未决。杜荀鹤为杜牧微子显然不是事实,断不可信。本文从避讳、唐朝风俗等角度证明这是子虚乌有之事。  相似文献   

10.
杜荀鹤是晚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是一个关心人民的儒者,有远大的志向。他唯愿有朝一日通过“蟾宫折桂”而有所作为。在二十几年的科举生涯中,他尝尽了辛酸,写下了众多的干谒诗。在晚唐科举腐败的大背景下,要想中得一第尤为不易,杜荀鹤在科场中蹭蹬之久,求功名之心切也是晚唐诗人中少有的,他是晚唐少有的一位醉心于科场,与科举结下了不解之缘的诗人。  相似文献   

11.
晚唐是个特殊的时代,大多数诗歌为感伤之作,杜荀鹤的诗亦不例外,悲苦凄凉之声似乎尤为明显。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坎坷的个人经历,使诗人对佛教的“苦谛”、“空无”、“性净”有了更深刻的体验,从而使杜诗多了一层佛性禅心。挖掘杜诗的佛禅元素并分析诗人这种佛禅情结的原因,对于我们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杜诗甚至晚唐诗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杜甫的诗赋创作在他年轻时已得到文坛前辈的高度赏识。与他同时的著名诗人李白、王维、岑参、高适都与他有亲密交往或诗歌酬唱。杜甫晚年更有“新诗海内流传遍”的美誉。杜甫身后,著名诗人白居易、元稹、张籍、韩愈、李贺、李商隐、杜荀鹤等都盛赞其诗歌,或承继其直面人生的创作品格,或学习其博大多姿的艺术风神。总之,唐人对杜诗的接受,在他生前已经彰显,在他身后更为普遍。  相似文献   

13.
杜甫的一生经历坎坷,生活困顿。然而,这一切却成就了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和国家的不幸,体现出了浓厚的悲剧美学精神。这种悲剧美学精神源于四个方面,即:政治理想的渐次幻灭、忧国忧民的圣人情怀、人格扭曲的精神痛苦、亲人朋友的生离死别。通过对其诗歌的解读,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一颗伟大的心灵、一个仁爱博大的圣人胸襟。  相似文献   

14.
杜牧是晚唐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曾有“晚唐翘楚”之誉。本文试图用色彩来分析诗人的世界观和内心情感流程,并从诗人色彩的运用入手,用一种全新的视点走进诗人最隐秘的潜意识中,挖掘他灵魂深处的情感经历。  相似文献   

15.
杜十娘早熟的身体里始终酝酿着对爱情神圣执著的向往与追求,怒沉百宝箱,葬身鱼腹,是她对自我的救赎,从某种程度上说,象征着女性在斗争过程中取得精神上的胜利。然而,“人生而平等,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她的爱情生命始终无法实现突围。  相似文献   

16.
魂去—魂归模式是中国古代戏曲与小说常用的经典模式之一,在戏曲中对这一模式的应用以《牡丹亭》为典范。汤显祖受到当时要求人性解放的社会思潮影响,以"至情"为基点,通过"睡时魂归梦梅边""醒时魂寻梦梅影""死时魂想梦梅事""活时魂牵梦梅魂"作为丽娘心态的发展轨迹,使得杜丽娘的形象更为生动和丰富,这一形象在当时及以后都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杜甫诗歌展现了诗人饱满、庄严、凛冽的生命状态,显示了诗人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基本态度,表现了诗人助君济世、自觉为诗的生命追求。探讨杜甫诗歌中的生命意识和生命追求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周是汉武帝时代政治舞台上极为重要的人物。司马迁、班固为这样的政治人物立传,却各具匠心。《史记·酷吏列传·杜周传》与《汉书·杜周传》相比较,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差别:一是形制有别,二传皆为纪传体,但形制稍有差别,司马迁将杜周与其他酷吏合为一传,而班固并没有把杜周列入《酷吏传》,却另为《杜周传》。二是取材有别,司马迁单取杜周事迹,连缀为传,而班固却附记杜周子嗣,资料丰赡。三是立意之别,司马迁主要着眼于个体之"士"与大历史观,认为杜周是依赖于汉代酷吏制度而存在的,班固则着眼于宗族发展和西汉历史,认为杜周是武帝时代极为重要的政治人物,也是杜陵杜氏家族的崛起者。  相似文献   

19.
杜甫长安十年诗歌创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活之困苦、遭遇之艰辛,使得诗人能够深入生活,奠定了日后成为诗圣的坚实的生活基础;对诗歌艺术的刻苦锤炼,则使得诗艺日益精醇,积淀集大成的艺术素养。这一时期的生活积累、诗歌创作,既是对前期的继承,也是对后来的开启。因此关注此时杜甫诗歌创作,对于理解杜甫及其创作诗风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0.
身为现代诗人的叶芝在诗歌中探索了其矛盾分裂的自我,描述了一个二元对立的诗学世界,阐述了关于历史、社会、生活等的哲学观点。本文通过分析其诗歌中关于灵魂与肉体二元对立的观点揭示了叶芝本人的形而上学思想。他相信灵魂的永恒及其对肉体的超越,同时认为灵魂与肉体的矛盾统一构成了人的存在。然而诗人的灵魂从没有停止对绝对的真理和美的求索,这种灵与肉的冲突在他的笔下形成了一个动态的、最终充满希望的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