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奥地利作家卡夫卡是第一位用文学手段来表现人的"异化"问题的作家,其代表作品《变形记》深刻揭示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对人性的压抑与戕害。而我国作家贾平凹则一直着力于记录中国农村在改革洪流中的种种变迁,其作品《怀念狼》以几个猎人的故事为切入点,透过他们由人变狼的命运历程展现了民众在社会转型时期的生存困境。两部小说的主人公格里高尔和傅山既有相似之处:一样的异化,但他们的行为在某些方面还是因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而产生了差异。  相似文献   

2.
《邢台学院学报》2018,(1):149-150
《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代表作。作者用寓言的方式概括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异化,表达了一种生活现象的认识。作者通过这个人变成甲虫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在现代社会中,人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以至于被"异化"的现实,以及现代人丧失自我,在绝望中挣扎的精神状态。从卡夫卡的生活经历和作者个人内化的角度对《变形记》进行探讨。从而了解卡夫卡对人生意义的执著追问以及对现代人的生存价值、生活困境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肯定了共产主义是人的回归的自然社会形态,人的本质的实现和回归正是共产主义的完成。《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是人的社会形式,体现了真正的人的解放和自由;《手稿》中的人的实现是真正的人的生命的形式,共产主义作为真正的人的社会将体现出这种自然的符合人的本性的人的关系;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运动形式将最终消除人在现实资本主义中的异化状态,实现真正的人的复归。《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共产主义与人的问题作出了哲学的解答,对今天的社会发展理念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人变动物的题材是古今中外作家借以表现主题的常用母题题材。《变形记》是表现主义大师卡夫卡的代表作,《促织》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传奇志怪小说集《聊斋志异》中广为流传的名篇。这两部作品都采用了人变虫的题材,《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促织》中主人公成名之子魂变促织。不论是人变甲虫还是人变促织,都是社会重压下产生的悲剧,展现了异化社会中人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5.
电影《手机》通过手机将人的心理揭示的淋漓尽致。本文作者参照法兰克福学派的"异化"理论,透过《手机》分析工业时代,在科学技术的威胁和统治下,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关系的异化和蜕变。作为主体的人,在手机遍地的当代如何生存?人的责任何在?主体精神如何发挥?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美国黑人小说《无形人》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社会中的种族歧视和黑人抗争,并对黑人运动中涌出的各种机会主义人物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作者运用现实主义、存在主义和异化理论,从社会的各个层面,塑造了现代美国黑人的群像。本文从小说中的人物分析着手,探索作为现代人的美国黑人的异化和反异化,个性和自我本质的失落,以及黑人自我觉悟自我发现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劳动对象、劳动过程、人的类本质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四个方面阐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异化现象。与历史上以往的思想家不同,马克思强调异化不是虚幻的,异化是在劳动活动中产生的,本质上是劳动活动的异化,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克服异化的现实之路。在当代经济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人类似乎又被异化。社会发展是否应该以人为中心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为此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的思想谱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解决教育的若干前提性问题贡献了丰富的理论资源.《手稿》对人和社会的本质均作了十分精辟的阐释,为我们理解教育的可能性、必要性和现实性提供了一种哲学上的思路.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和类存在物使教育成为可能,人对自身异化及其扬弃的要求使教育成为必然,而个人与社会的一致性既是教育成为现实的条件,又是它的最高理想.  相似文献   

9.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人"是实有具体社会关系的人,而"现实的个人"是在现实实践活动中自我解放的个人。在使用上,二者均表明了马克思对"人"的关注,并在社会历史和现实的社会关系上建立起联系,但二者用以说明的具体问题和实现解放的路径是不同的。"现实的人"为了实现真正的解放,必须打破被资本所剥削和压迫的历史现状,扬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制度;"现实的个人"为了实现自身与他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必须扬弃由资本主义所建构的抽象的、虚假的社会关系,发展自身才能的同时为他人的解放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0.
《人鼠之间》与《骆驼祥子》这两部现实主义小说都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尽管各自的作者分别以美国和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为创作基础,但两部小说都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期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以及他们对未来的梦想。本文对这两部小说主人公的梦想从多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1.
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描写了一个荒诞离奇故事,揭示了人的异化,人性的扭曲,反映了社会现实。一道门阻隔了两个世界,本文浅谈《变形记》中"门"内外的世界,从而更深入地了解荒诞背后的真实。  相似文献   

12.
《陶者》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梅尧臣,《蚕妇》的作者是张俞,也是宋代人。诗中反映的内客也不同,但在写作手法上可以找到某些共同之处。两首诗的最大特点是成功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抨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3.
诗歌《有的人》是臧克家为了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歌颂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和“情愿等待地下的火烧”的伟大品格。在《有的人》中,作者构建了二元对立的模式,形成了两类人,通过对这两类人有不同下场的描述来告诫世人。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人民,应该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异化劳动和人的本质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重要概念。文章主要阐述《手稿》中异化劳动和人的本质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马克思以人的本质为依据提出异化劳动的概念,又通过对异化劳动的描述对人的本质进行更加全面、深刻的论述,劳动产品异化是对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否定,劳动本身异化是对人的本质的否定。  相似文献   

15.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立足于社会生活,从劳动实践和劳动异化等诸多关系中提出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这一美学思想,把"真的世界"提升到了"美"的高度,实现了真善美的融合。  相似文献   

16.
异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特定阶段的产物,凸现在社会转型期,是人类历史文明演进中出现的局部不文明而导致人精神困惑的产物。本文通过卡夫卡的《变形记》与刘震云的《一地鸡毛》主人公在异化过程、形式、结果、原因等方面的比较,从中挖掘异化的深层内涵,并对抵制异化做一些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7.
《空心人》继承了诗人《荒原》中对社会现实的悲观和绝望,但是,在《空心人》篇章中,艾略特则更加深入的给读者刻画了当时他眼中社会人的"空心"状态——精神、行为、情感、认知、希望的各种虚无,也呈现了当时社会人性在美的方向上的沉沦和淹没,同时也将诗人残存的一丝理想希望之光彻底的湮灭,整篇诗歌给读者的整体艺术感受无非是一种类似于末日的文明。  相似文献   

18.
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对发达工业社会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指出"人的异化"主要表现在人发展不全面和不自由两方面。他对"人的异化"等理论的研究,是对马克思的人的异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同时这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启发意义,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正确对待科技的发展等途径实现。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他的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异化劳动和私有制的批判,提出了和谐为美的人本主义美学思想。在他看来,和谐是一种最高类型的美,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而最终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谐,它是通过克服人与自然的异化,人与社会的异化最终克服人与自身的异化而实现了的完成了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异化观念来之激烈冲突的社会现实,他用以批判异化的人的观念则是对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的认同。而实践品格则是马克思《手稿》的显著特征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