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受结构主义和皮亚杰发生认识论有关理论的启发,将鲁迅先生的《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视为鲁迅小说整体进行系统考察,得出了民族灵魂不断建构的结论。文章结合鲁迅先生的思想发展和小说作品的实际作了深入细致的论述,认为鲁迅小说民族灵魂的建构是受控于其思想发展水平的,是在鲁迅先生最终成为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者时才得以最终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正红旗下》是老舍先生对本民族文化心理一次全方位的审视,虽未完成,但依然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旗人日常生活的描写,展现了清朝末年的的社会历史现实,也反省了旗人性格枯萎的原因,流露出老舍先生对满族文化的复杂情感。小说秉承老舍先生的幽默风格,在字里行间流露出苦涩的微笑。  相似文献   

3.
纵观老舍先生的小说创作,我们可看到一个似断实续的基本主题——对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反思与批判。老舍先生延续了从鲁迅先生肇始的对于“国民性”和“民族性”的深刻思考,在有些方面还显示出了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4.
"救救孩子"是鲁迅先生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结尾一段,由这四个字组成的短句独立成段,文章至此戛然而止,发人深省。我们知道,《狂人日记》作为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思想毒害之严重,倾注了作者对民族传统文化极度忧愤的感情,反映了作者彻底的反封建精神和现代意识。那么鲁迅先生发出的"救救孩子"这一声沉痛的呐喊,与《风筝》这篇散文中贯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的小说收录在《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这三部小说集中,共三十三篇小说。自从鲁迅小说问世以来,为其所创作的插图数不胜数。其中,著名画家丁聪先生所创作的鲁迅小说插图是公认的优秀之作。李一氓先生曾这样评价丁聪的鲁迅小说插图:“这三卜三幅插图,是三十三篇小说插图的标本”,“每个小说人物的要害,都被他捉着了”。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翻译的日本文艺理论家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曾在中国思想文化界产生过较大反响。从老舍先生小说中人物心理冲突的描写、小说文本形式的选择和创作心态三个方面,我们不难看出《苦闷的象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论文拟将从小说《祝福》反封建桎梏反礼教吃人的主题出发,深刻剖析新旧交替时代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困境——古老民族精神信仰体系的崩塌,并将通过小说中祥林嫂、鲁四老爷和文中的"我"等典型人物的分析,挖掘鲁迅先生对中华民族精神信仰缺失的焦虑和反思。  相似文献   

8.
论文拟将从小说《祝福》反封建桎梏反礼教吃人的主题出发,深刻剖析新旧交替时代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困境——古老民族精神信仰体系的崩塌,并将通过小说中祥林嫂、鲁四老爷和文中的"我"等典型人物的分析,挖掘鲁迅先生对中华民族精神信仰缺失的焦虑和反思。  相似文献   

9.
老舍早期小说中的中国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舍受到了古老的中国文化的熏陶 ,亲历了五四文化传统影响 ,在英国的时候对西方文化又有了切身体会。特殊的思想资源构成了老舍复杂的心灵世界 ,当这种灵魂被老舍情不自禁地写进他的早期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时 ,体现出老舍那种跨文化眼光 ,体现了老舍一方面深刻反思民族传统文化 ,另一方面又在深层心理和情感上表现出一种对民族文化的眷恋。这种复杂的文化心态 ,使老舍的作品 ,尤其是早期的作品既体现出了时代的文化选择 ,又充分显示出属于老舍的个性精神和独特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0.
《断魂枪》是老舍先生的一篇优秀作品,在这篇作品中渗透着老舍创作中的强烈的民族文化意识,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老舍先生对民族文化中的精细、含蓄、韵致的美非常欣赏和挚爱,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这种精细、含蓄、韵致的美正在逐步的消失。老舍先生对这种美的丧失既充满了哀怨又无可奈何。《断魂枪》是为传统文化中这种美的丧失唱的一曲缠绵、哀怨的挽歌。作者试图从《断魂枪》的取材、人物形象、语言等方面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1.
从《二马》看老舍的中西文化心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二马》是老舍先生早期创作的一部作品,描写了二马父子在英国的生活经历。这部作品不是简单的华人域外生活小说,而是一部将华人域外生活描写与对国民性的思考结合起来,在中西文化的对比之中,探索重建民族文化的作品。在《二马》的人物塑造中探寻老舍先生的对比意图,可以得知老舍先生的中西文化观。  相似文献   

12.
在鲁迅的现代小说《呐喊》与《彷徨》25篇小说中,有四处写到酒店和两处写到茶馆。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一)"酒店"与"茶馆"在鲁迅作品中频繁地出现,不只是起着"道具"作用,而是显示了鲁迅作品的特色。老舍曾说过:"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酒店也应作如是观。我也曾在拙作《论鲁迅小说的乡土色彩》(《鲁迅研究》1985年第11期)说过:"鲁迅往往把绍兴一带的小酒店和茶馆作为小说人物活动的场所.酒店、茶馆是群众闲谈之地,它是社会的一角。它象一面多棱镜折射着社会,因此,  相似文献   

13.
黄延勇 《山东教育》2011,(25):32-33
【单元教材简析】本组教材以"初识鲁迅"为专题,上承五年级上册"走近毛泽东"的人物专题,共编排了四篇课文,其中《少年闰土》是鲁迅先生的作品,其他三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是不同的作者从不同的角度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这样就可以使鲁迅这一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生动。《少年闰土》是节选自鲁迅小说《故乡》中的  相似文献   

14.
论老舍早期三部小说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舍早期在英伦创作的《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三部小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族劣根性一面进行了揭露、批判,并在小说中构建着他的理想人格。虽然其对传统文化有着过于直观的否定,在思想、艺术上也略显稚嫩、粗疏,但却初步显示了老舍创作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一生共写了33篇小说,其中《呐喊》和《彷徨》收录了25篇。在这25篇小说中。有“我”的12篇。这些“我”构成了一个别样的世界。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认真解读这些“我”.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小说的主旨、明确鲁迅小说的特点、把握深层的意蕴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综观这些“我”.其作用大致如下: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的《祝福》写于20世纪20年代,老舍先生的《月牙儿》写于30年代;前者的主人公是农村妇女,后者生活在城市。尽管作者以及时代社会背景不同,这两篇小说都是文学巨匠以女性为主人公的不朽的悲剧作品,两位主人公的形象也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出唐代"始有意为小说"这一论断,学界一直承袭其说。若细细究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些作品已经与唐传奇颇为类似,初现"有意为小说"之端倪,如《搜神记》《幽明录》《拾遗记》中的部分作品,无论在创作动机、内容虚实、艺术手法等方面都可以说明魏晋南北朝小说已经出现了"有意"的痕迹,鲁迅先生的说法值得再商榷。  相似文献   

18.
蒋启武 《课外阅读》2010,(7):123-124
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二册课文《祝福》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彷徨》,本文就鲁迅先生在小说《祝福》中写到的送灶习俗作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对民族劣根性进行尖锐批判的鲁迅先生和对于老北京市民文化投入极大关切的老舍先生,他们的作品中都不约而同地涉及到国民性书写及对国民性的批判。作家的社会使命感促使文学史上很多作家对"国民性"问题投入了极大的关切,但老舍和鲁迅的思考路径却存在很多不同。从地域、艺术表现方式、思考维度等三方面浅析两者的国民性书写差异,并对差异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简论老舍的《微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神》,是老舍先生创作中一篇独特的小说,许多评论家都把《微神》看作老舍小说创作中极富现代手法的显示性小说之一,而从更全面的角度来观照,《微神》不仅仅有着西方现代文学的“骨架”,它还有着中国传统文学的“血脉”。老舍先生用自己独特的审美价值取向在《微神》中显示了东西方文学的有机交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