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学到的知识才会比较稳固。事实证明,过去的填鸭式教学根本不适合我们的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学习规律。只有那些喜欢独立思考的学生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学习数学需要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课前需要预习功课,上课需要认真听课,课后需要按时复习,这些是最基本的学习过程。对于知识不能囫囵吞枣,浅尝辄止,好的学习态度对学生学习数学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数学教师应特别注重数学学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利用其本身独有的魅力,感染、吸引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1 导课的艺术 导课要有针对性,才能满足学生听课的需要;导课要有新颖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课要有启发性,才能引导学生尽快进入听课的角色.  相似文献   

3.
"听课率"指的是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倾听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概率,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状态的一种综合表现,是学生对教师授课效果的一种直接态度表白。它是反映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信息依据。教师要提高课堂效率,"课堂听课率"不容忽视。通过对提高"课堂听课率"方法的探究,教师可以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水平和能力,对学生学情进行更有效的分析,进行更有效的课前准备、课中落实和课后反思,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更快捷、高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4.
听课,特别是听阅读课,是我的“家常便饭”,也是笔者深入教学实践、汲取教育营养、发现教育现象,进而探索教育规律的“必修课”。在我看来,听课是学习,听课是借鉴,听课是欣赏,听课也是一种精神享受。一、听课之时的感受近两年来,听了一些“观摩课”和“比赛课”,感受颇深。有的课令我兴奋,有的课给我启示,也有的课让我忧心忡忡……一位特级教师导读《有一个小山村》一课,其法之巧,令人叹服。教师先让学生通读三遍课文,并要求学生在自读过程中圈出生字、新词。而当有的学生找出新词提问时,教师却劝他先读书,联系上下文解读关键词语的意思。解…  相似文献   

5.
谈话是一种技巧,也是一门艺术,课前导入时教师的讲话也是如此,由于课前导入谈话没有固定的语言方式,没有固定的谈话内容,所以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场景确定不同的、灵活多变的谈话内容与讲话技巧。好的课堂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本文就结合实际体验,笔者浅谈一下"课前谈话"策略方面的相关做法。一、沟通情感借班上课,师生的陌生感决定教者需利用课前时间,与学生互动,活跃气氛,拉近彼此距离。在一次听课中我曾看  相似文献   

6.
组织教学是思政课课堂教学结构中一个重要环节 ,其目的是排除干扰 ,维持秩序 ,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 ,使学生集中精力听课 ,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组织教学不仅是维持课堂秩序的需要 ,而且对养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也有一定作用。由于思政课往往被排在上午三四节和下午的课时上 ,加之学生程度不同地存在不重视思政课的倾向 ,兴趣不高、注意力不集中、纪律涣散的现象时有发生 ,给思政课教师组织教学带来一定难度。因此 ,思政课教师要特别重视课堂组织教学技能的训练 ,以做好思政课课堂教学中的组织和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7.
陈萍 《现代企业教育》2008,(12):200-201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教师的教学水平集中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教学中采取听课、评课,既是教学工作的需要,也是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需要。根据听课的目的有五种类型课,掌握三种评课的方法和原则,才能达到听课和评课的目的,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8.
正几个月前,笔者观摩了几节美术评优课。其中某中学美术教师的课件出了点故障,临上课时怎么也打不开。那是一节人物写生课,面对下面听课的五十多位学生和七、八位评委,这位教师的紧张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而我认为本节课的内容即使没有课件也完全可以请学生担当模特,介绍人物的比例、动态等来完成教学。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教师在讲台上给大家鞠了个躬,说道:"我的课件打不开了,这节课没法上。"接着就准备离开教室。  相似文献   

9.
听课是帮助授课教师提升教学效果的过程,也是提升听课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过程。它既非“走过场”式的表演,也非“走马观花”式的应付;既非“路人式”的凑热闹,也非“敌人式”的突然袭击。听课实质上是一种共同教学的过程,即授课教师主导教学,听课教师协助教学,并分层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这种听课让每一位听课教师充分融入课堂,承担一份使命,集中表现在听课教师与授课教师课前划分任务、课堂紧密协作以及课后深度交流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对身处教学一线的老师们来说,听课是一项基本功。听课能力的高低对老师的业务学习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影响是很大的。听一堂优质课,给人这样的感觉:如深山获宝,豁然开朗。讲课者的语言行为、思想艺术等等都会给听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即使是不理想的课,某方面也给人深刻影响。所以说听课既是教研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尤其是新入职的教师须快速掌握的技能之一。  相似文献   

11.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要认真研究课堂。而听课,则是研究课堂的重要渠道,也是语文教师以及研究人员极为平凡的日常工作之一。 但是.不会听课不善听课者却不乏其人:不少听课人总是以挑剔苛刻的眼光审视每一堂课的每一个细节,以发现授课教师的错误为听课最大的收获;也有人以猎奇的心理要求每一堂课都有“戏”可看、每一教学环节都匠心独具…… 自然.客观公允地研究课堂中诸多现象者亦大有人在——本期编发的两位教研员的一组“听课笔记”.就可以作为课堂研究的较好案例。 这两则“听课笔记”,前者侧重比较三个教学案例的共性个性、优点不足,后者侧重解剖一个课例的各个环节。听课人对于课堂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有不少得当的评析。当然,我们未必完全认同两位听课人在“听课笔记”中的一切观点。 尤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组“听课笔记”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课堂研究的两条重要思路——一是横向比较.一是纵向分析。 “关注课堂、研究课堂、提升课堂”是“课例研讨”栏目一直以来所秉承的宗旨。如何研究课堂也不仅是教研人员的专职.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既是实践者也是研究者。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尽可能地帮助一线教师认真准备一堂堂课,认真上好一堂堂课,认真反思研究一堂堂课。 从一节课研究语文,从一份作业研究语文,从一次测试研究语文.从一个活动研究语文……“课例研讨”提倡的就是以上种种立足实际、服务实际的“田野”式研究。[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荷叶母亲》区公开课得到了听课老师的赞许,也有许多环节值得我反思和总结。备课时,我设计了多个学生活动,希望通过公开课倡导学生们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由于许多环节都是课堂上即时生成,便多了一些不可控因素,对这节课能否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我是暗地里捏了一把汗;对学生来说,在全区的初一语文老师面前听课、学习,也是一种挑战。好在,从初中入学以来,学生一直是我课堂生命的主角,他们呈现了良好的学习状态。下面我就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谈谈我对活动化教学理念的初步理解与实践。一.《荷叶母亲》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散文诗两首"一课,编排了泰戈尔的《金色花》和《荷叶母亲》两篇文质兼美的  相似文献   

13.
回顾一学期的努力,我所做的就是反思性教学,它帮助我了解了学生,钻研了教材,调整了课堂,使教学更具针对性,课堂效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一、反思性教学通常运用的方法有1.课堂观察:课堂观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听课活动。主要形式是教师听同事的课,或实习学生听指导教师的课。教师可以结成对子,轮流听对方的课。听课时需要观察的是:课堂组织、时间安排、学生对任务的完成、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听课活动时学生的参与情况、小组活动时学生使用母语或外语的情况、教学的计划性等。2.课程报告:课程报告是一种有条理的清单、表格和  相似文献   

14.
俞新龙 《数学教学》2011,(2):9-11,35
1.问题呈现 在最近的一次听课活动中,听了一节高三的椭圆复习课,该教师整节课安排得非常紧凑,先是回顾基础知识,然后是讲解几道十分典型的例题,这几道例题难度适中,解法典型,具有很好的代表性.但在听课过程中,我也注意到,老师讲得再精彩也没有学生“喝彩”.由于学生疲于听课,他们如果稍不集中精神就跟不上老师的节奏,  相似文献   

15.
现代图示理论从语言图示、形式图示和内容图示三个方面对学生的英语听力起指导作用,使学生上听力课时能够从被动听课,听不懂课变为主动听课,听得懂课。  相似文献   

16.
徐志文 《农村教育》2004,(12):50-50
只有备好了课,才能上好课;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备好了课也不一定能上好课。要做到备好课并上好课,还需要进行课前教学设计。即是教师在上课前深入授课班级,及时了解学生实际及学生情况,然后精心进行课前设计。  相似文献   

17.
章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据以提出了教好听力课的若干建议,主要有:明确听课目的,做好课前准备,提高学生兴趣,把握好听力时间等等。  相似文献   

18.
追求真实的课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起这个话题,应从我校三年级组开展的"同上一课"教研活动谈起.三年级有六位语文教师,他们推出3人同上<掌声>.听课中,三种"课观"给我留下了不尽的思考.应该说几位教师课前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多媒体课件都做得比较好.一位教师正式上课前,为了学生课上能有精彩的表现,私下里还给几个学生做了特别交代.可想而知,他的<掌声>留给学生和听课老师的是什么印象--假.  相似文献   

19.
说起这个话题,应从我校“同上一课”教研活动谈起。三年级有6位语文教师,推出3人同上《掌声》。听课中,三种“上课观”给我留下不尽的思考。一位教师正式上课前,为了学生在课堂上能有精彩的表现,私下里给几个学生做了特别交代。可想而知,他的《掌声》留给学生和听课老师的印象是——假!另一位教师课前让学生“好好自学”了一下,结果,学生的朗读比较流利,感情丰富,发言又积极,兴致也高涨。课堂结构组织得更是严密,一环扣一环,似乎无可挑剔,  相似文献   

20.
每每去听课,很多教师喜欢先出示教学目标,再进行授课。我却不赞成课前出示教学目标,我认为这样做对老师和学生都不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