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第一次见到陈锡祺教授是在1981年11月的“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东京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这次会议是由日中人文社会科学交流协会主办的。为实现海峡两岸的学术交流,卫藤沈吉教授花费了很多心血来筹备这次会议。遗憾的是,那时台湾学者没有能与会同大陆学者交流。在这次会议上,陈教授作了题为《论孙中山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后的活动》的学术报告,他面貌慈祥,讲话从容不迫,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2.
魏宏运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为中国现代史的学科建设,深化中国现代史中一些重大问题的研究,开拓中国现代史研究的广阔空间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对孙中山、武汉国民政府、周恩来、抗日战争和华北农村社会等方面的研究,具有开拓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在对孙中山晚年政治思想和活动的研究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这样一些问题:第一,孙中山生前并未讲过“三大政策”一词,“三大政策”概念是共产党人首先使用的。据此,一些人便否认孙中山曾有过三大政策,而断言三大政策是共产党假造出来的。那么,三大政策究竟是孙中山亲自确定的,还是共产党假造出来强加给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概念是否符  相似文献   

4.
“五族共和”思想是孙中山在民国成立初提出的解决当时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也是当时孙中山民族主义的重要内容。这一基本原则虽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但作为当时孙中山民族主义的重要内容,作为我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纲领,孙中山主张的“五族共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的,同时在我国民族关系思想史上也应有一定的历史地位。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对于进一步了解孙中山这位“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的思想,对于我国民族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5.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后,电邀孙中山北上主持大局。对于孙中山在京期间,冯玉祥有无拜会过孙中山的问题,史学界一般认为冯并未拜会孙中山,也有的著作含糊其辞,不辩有否。但  相似文献   

6.
“五族共和”思想是孙中山在民国成立初提出的解决当时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也是当时孙中山民族主义的重要内容。这一基本原则虽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但作为我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纲领,主张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对于进一步了解孙中山这位“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的思想,对于我国民族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7.
石云孙教授     
石云孙教授石云孙教授,语言文字学家。1931年11月生,安徽省当涂县人,中共党员。1957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学院中文系,后在合肥师范学院、安徽劳动大学、安庆师范学院从事语言文字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文字训话及修辞,侧重于语义。讲授过现代汉...  相似文献   

8.
山西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政法学院硕士生导师郭学旺教授撰写的《孙中山与中国社会的变迁》一书 ,在纪念辛亥革命 90周年之际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这是郭学旺教授继《毛泽东与中国社会的变迁》、《邓小平与中国社会的变迁》之后研究“伟人与社会变迁”的又一部专著。《孙中山与中国社会的变迁》一书分为 10章 ,31万余字。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为指导 ,从动态角度观察和研究孙中山及辛亥革命对于推动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的重大作用。作者在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史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近年来学界对孙中山研究的成果 ,理出了…  相似文献   

9.
三民主义是国民党的灵魂,它是孙中山先生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总结出来的理论.毫无疑问,孙中山在世时,三民主义的诠释权是唯一的,不存在分歧.但孙中山逝世后,这一理论的诠释则成为矛盾的焦点.戴季陶曾努力过,但却遭到了尚处于合作中的国共双方的共同批判.  相似文献   

10.
一、“永远的革命者”孙中山鲁迅为纪念孙中山逝世而写的《孙中山先生逝世一周年》一文(载1926年3月12日《国民新报》)中写道:“中山先生的一生历史具在,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也没有满足过,没有安逸过,仍然继续着过向近于完全的革命工作。”“他是一个全体、永远的革命者。无论所做的那一件,全是革命。不管后人如何非难地的缺点,究极他的全部是革命。”就是在日本,孙中山毕生的同志宫崎滔天在谈到孙中山时,也认为:“他是身着自由、平等、博爱甲胄的革命化身、革命战士。”[1]我所尊敬的前辈竹…  相似文献   

11.
李荣宝,1957年6月生,福建省武平县人,1988年7月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外语系,获硕士学位;2000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获博士学位。师从著名心理学家彭聃龄教授,对人类语言认知进行过系统深入的研究。2005年作为访问学者在加拿大布兰顿大学心理系从事研究工作。曾任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现为福建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授,  相似文献   

12.
宋庆龄是孙中山在革命事业中的得力助手,她以赤诚炽烈之心协助孙中山在各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1923—1924年,是中国革命的多事之秋,也是孙中山的思想转向联俄联共的重要时期。1923年10月,应孙中山之邀,鲍罗廷以国民党顾问的身份来到广州,受到了孙中山夫妇的热烈欢迎。很快,孙中山夫妇就与鲍罗廷夫妇成了好朋友。鲍罗廷的妻子法妮娅在回忆中谈到过两家的关系:“到广州以后不久,我就认识了孙中山和他的夫人———容貌秀美的宋庆龄。我们很快就成了好朋友。……孙中山的夫人宋庆龄对我们家人和各苏联顾问也很真诚、友好,她积极参与丈夫的…  相似文献   

13.
笔者在这里只想探讨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民生主义问题,探讨民生主义的内容、实质和孙中山把民生主义误认为社会主义等问题。 一 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纲领的组成部分之一。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多次阐述过它的具体内容,其中主要的有:在1906年秋冬间发布的《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中,孙中山指出:“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的思想体系中,既批判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又有选择地吸收了西方近代文明。就其与西学的关系而言,除民权学说、进化论和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等对孙中山有重要影响外,西方的基督教也与他有过相当的干系。本文拟对孙中山与基督教的关系作一考察,希冀对孙中山思想体系的评析有所裨益。一、1866—1893年基督教与孙中山的数次转移孙中山的童年,生活在传统文化氛围中。但粤南的香山早已与西方有所接触。据载,1877年孙中山曾从美国传教士初习英文。1878年9月,孙中山入檀岛正埠火奴鲁鲁英国圣公会办的意奥兰尼学校就读。该校校长韦礼士牧师企望孙中山等中国寄宿生成为基督徒。在浓重的宗教气氛熏陶下,该校不少中国学生皈依基督教。孙中山虽然没有领洗,但通过学习《圣经》、参加宗教活动,“渐渐对基督教发生了兴趣,他在基督教教义中,找到了更多的道理,而这些正是他早年信奉村神所不能满足的”。  相似文献   

15.
今年值业师陈锡祺教授80华诞,作为跟随他30多年的老学生,回顾他开辟孙中山研究园地的艰难历程及其贡献,真是心潮澎湃,感想纷呈。一锡祺师于1912年11月11日诞生于江苏盐城,幼年就崇仰孙中山,及长,从学于著名的历史学家李剑农、陈恭禄等教授,进一步接受了中国近代、特别是戊戌以后30年民主革命历史的启迪,萌发了研究近代中国和孙中山的兴趣。1946年,他应聘南来中山大学任教。中山  相似文献   

16.
在孙中山的民主革命生涯中,他十分重视对人的培育工作。为此,他根据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大量关于人的培育的思想主张。这些主张,曾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中产生过重大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就今天而言,研究孙中山的育人思想,同样可以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国民党实现首次合作70周年。为了总结过去的历史经验,展望未来的前程,广东省高校系统从事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教学与研究的专家、学者SO余人,齐集惠州大学,隆重纪念首次国共合作7O周年。中国人民大学台港澳研究中,C主任张同新教授,应邀专程到会作了题为“从李登辉与司马辽太郎的谈话看国共关系的新发展”的专题报告,中山大学孙中山研究所所长林家有教授、登南大学郑应治教授、华南理工大学郭铁树木授、惠州大学叶洪添教授等分别作了学术报告和专题发言。大会收到论文38篇。与会者对首次…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先生在20世纪初叶形成的社会主义观,对后人研究和实践社会主义产生过重要影响。章通过对孙中山先生社会主义观的形成与发展、内涵与特征以及与科学社会主义观的联系与惜别的探析,指出了孙中山先生对认识社会主义的贡献,同时也指出了孙中山社会主义观与科学社会主义观的本质差别。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进行过多次起义。最壮烈的一次,是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的广州起义,也就是名震中外的黄花岗之役。广州起义,是孙中山、黄兴、赵声等人在槟榔屿策划而成,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得到过华侨的巨大资助。仅从新加坡、槟榔屿回来的华侨,不下五百  相似文献   

20.
吴剑青先生原是我院中文系教授,一九七五年病逝。吴先生生前致力于古典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发表过不少文章,并著有《黄遵宪》书稿。本文系《黄遵宪》书稿的第七、第八部分,由编者综合整理而成,题目系编者所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