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烤”字是个常用字,然而,在中国数万汉字中,算是年轻的了.此字迟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才出世哩!据说,“烤”字是从现代著名书画家齐白石手中诞生的。三十年代初,北京(当时称北平)“清真烤肉苑”饭馆的老板,恭请大书画家齐白石给写字号,他拿起笔时,却不知写哪个“烤”字好,查了几部字典,却只有“考”、“熇”“烘”等字,觉得都不确切。他想了一会儿说:“烤肉要用火,那就用火字旁,加上会考的考字,取其音,不就成  相似文献   

2.
谁最先聘请了齐白石到北平艺专任教?是中国近代美术史上一桩有名的公案。一种说法是:林风眠首先聘请了齐白石,有白石老人自述为证:“民国十六年(丁卯·1927年),我65岁,北京有所专门教作画和雕塑的学堂,是国立的,名称是艺术专门学校,校长是林风眠,请我去教中国画。”言之凿凿,不容置疑。另一种说法是:徐悲鸿任北平艺专校长后,非常欣赏齐白石的艺术造诣,于是“三顾茅庐”,请齐白石到艺专任教,使他从此画名大振。因此,徐悲鸿是发现齐白石的“伯乐”。白石老人赠徐悲鸿的诗中,确有“昔庐三请不容辞”的句子。两种说法,都出自白石老人之口,让人如坠云雾,难明就里。或认为白石老人所记有误,林徐聘请齐白石任教只有一人为真。或说二人都聘请了齐白石,但又无法解释既然林风眠聘请了齐白石在先,为何还有徐悲鸿“三顾”之说。  相似文献   

3.
齐白石原名纯芝,后改名璜,字濒生,白石是他的别号,借用他湖南湘潭老家一个乡村驿站“白石铺”的名字。齐白石的艺术以诗、书、画、印“四绝”并称,他自评为篆刻第一、诗词第二、书法第三、绘画第四。齐白石少年时家境贫寒,只读过一年书,14岁开始做木工学徒,第二年改学雕花木工。这位喜欢琢磨的“木匠”常习摹《芥子园画谱》,并据以作雕花新样。1888年起,白石先后向乡里名士萧芗陔、文少可、胡沁园等人学画,向陈少蕃学诗文。虽然起步晚,但他天资颖悟,进步颇快。40岁以后,白石七年间“五出五归”,出游陕西、北京、两广,足迹遍及名山大川,画风…  相似文献   

4.
梅兰芳带来假画消息 1930年,齐白石迁居北京已经10年了.这10年,是他含辛茹苦、艰难奋进、绘画艺术大放异彩的10年.而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他也是备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然而,在这期间,接二连三的伪画又无端地耗去了他不少的时间与精力——他不得不不断地费时耗力地去同伪画作斗争.  相似文献   

5.
正在《齐白石年谱》序中,胡适提到了齐白石曾经嘱托自己给他作传记的事。那是1946年秋的一天,齐白石亲自带着一包材料到他家里,让他作为写传记的参考。齐白石生于1863年,胡适生于1891年,两人差了整整28岁。1946年,齐白石已经83岁了。他在诗书画  相似文献   

6.
赏画须有指针,余以为唐人张彦远在其所作《论画》文中概括的五句话,可视为初学赏画者入门指针之一。 第一句“像物必在于形似”。张彦远品画,首先提到“形似”二字。历代画论家、绘画大家,包括现代潘天寿、陆俨少、张大千、齐白石等人,对于“形似”,都有见解: 潘天寿说,“不能不要形而写神”,他认为,“把老虎画成了狗,老虎的神肯定捉不住。”他又说:“做人一定要老实,实事求是,但画画不能太老实,否则就没有艺术性。”潘天寿笔下之形,似乎在老实与不老实之间。 陆俨少说,“为人要正派,画却要调皮”。他笔下之形,似乎在正派与调皮之间。 张大千的教学语言是:“简略地说,大抵画一种东西,不应当求太像,也不应当故意求不像。求它像,画当然不如摄影;若求它不像,那又何必画它呢?所以一定要在像与不像之间,得到传神超物的天趣。这便是绘画的艺术。”张大千笔下之形,明确在“像与不像之间”。 齐白石认为“不像”为“欺世”,“太像”为“媚俗”,他要求笔下之形,“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从张彦远提出的“形似”,引伸出绘图第一个辩证统一,即“似与不似”的辩证统一。“似与不似”统一的妙处,是高水平画作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7.
6月25日,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在京病逝,享年91岁。他是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他的作品总成交额达17.8亿人民币,在中国画家中仅次于齐白石,但他常常一把火烧掉不满意的作品。他晚年言论犀利,针砭时弊。他是集画家、美术教育家、散文家大成于一身的大师,他的画作、他的风骨、他的真性情都值得我们怀念。  相似文献   

8.
李大钊(1889,10,29——1927,4,28)字守常,出生在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一个农民的家庭。他“两岁丧父,三岁丧母”“既无兄弟,又鲜姊妹”,孤苦伶仃,靠老祖父教养成人。他幼年聪慧好学,成绩优异。1905年入永平中学读书。在此,他学到了“新学”,对康有为、梁启超的文章经常手不释卷。旧中国军伐统治列强横行,中华民族命运垂危,为了  相似文献   

9.
看过齐白石的两幅画。其一是他84岁时画的《偷桃图》,画面上画一只猴子左臂抱着桃,右手遮在额上回首观望。他题:“既偷走,又回望,必有畏惧,倘是人血所生,必有道义廉耻。白石老人画并题廿二字。”另一幅是《献寿图》,也画一只猴子抱桃,与上一幅中的完全一样。看来,白石老人有一个底稿,但在猴子回望处,增加一株桃树而已。老人题了长跋,其中说:“猴子,我信你是献寿去了……”然后把去年题在《偷桃图》的文字又写了一遍,但后面加了一句话:“与今题大悖而异。”为什么去年说猴子“偷桃”,而今年又说他“献寿”呢?自己说:“皆因老年人易生恻隐之心也。”猴子抱桃形象相同,但一是偷桃,一是献寿,内涵和境界就大相径庭了。这相同的画而产生不同的境界和思想,靠的是题跋。白石老人的童心、才思、情怀、胸襟、趣味,就在这题跋中显示出来了。如果今天的画家画这幅画,肯定题“猴桃图”。当然,齐白石如果不在画上题字,也就是“猴桃图”而已。  相似文献   

10.
1940年,中国遍地战火,日寇的铁蹄踏遍大江南北。陶行知为战时儿童保育院的难童们讲话。这些孩子在战争中失去了父母,年龄都很小。陶先生说:“我为大家拆一个字。”他掏出一张纸片,是大家都认识的字:中国的“中”。难童们高声喊道:“中、中、中!”陶先生把“中”字歪倒了,变成了“中”,他说:“如果中国躺下睡觉了,哪还有精气神?”他又说,“不但睡觉,还在睡中自己的胳膊打自己的腿,互相殴打,最后腿、手都打断了,‘中’字变成了什么?”他抽出了一个“日”字,“中国要昏睡,又在昏睡中打内战,必定变成这个‘日’字,中国就变成日本的殖民地。我们…  相似文献   

11.
齐白石爷爷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画家,几乎天天有人登门向他求学拜师。一天,齐白石爷爷在自己家的大门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心”字。恰好有三位学生来到门口,一个聪明的学生看后转身走了,另外两个学生不解其意,上前敲门,结果  相似文献   

12.
谨慎的胡适     
1946年秋天,著名画家齐白石老人抱着一大包资料,慕名前来请胡适为他写年谱。胡适不好拒绝,答应了老人的请求。但是,胡适在着手编写年谱时,发现了一个问题:齐白石80岁时写的《自状略》与他记载的年龄有两岁的差异。他对此感到十分奇怪,产生了怀疑。他知道白石老人年轻时在黎  相似文献   

13.
艾青是现代著名诗人,他原来倒是美术科班出身。有人曾以鲁迅的弃医从文来比附,说他是“弃画从文”。近读他的怀人散文《忆白石老人》,方觉得此说不妥,艾青何曾与画绝缘过,他与齐白石大师的交往,就说明他画缘未尽。艾青写齐白石,不玩花招,依时序而下,行于当行,止于当止。叙述索画索字、探望交谈诸事,均十分平朴,不像诗人之笔。这当中本无深文大义,然而长期受“微言大义”熏陶的我,总觉得作者是“以其人之笔还写其人之身”。怎么说呢?就是写齐白石就得用符合齐白石为人的笔法。  相似文献   

14.
齐白石原名纯芝,后改名璜,字濒生,白石是他的别号,借用他湖南湘潭老家一个乡村驿站“白石铺”的名字。齐白石的艺术以诗、书、画、印“四绝”并称,他自评为篆刻第一、诗词第二、书法第三、绘画第四。  相似文献   

15.
手冢治虫生于1928年,本名叫“手冢治”,因为他小时候对昆虫非常感兴趣,所以他上学时在名字后面又加了一个“虫”字。手家治虫14岁(1942年)那年在电影院里看到了中国万氏兄弟制作的动画片《铁扇公主》,受到了极大的刺激和震撼,于是立志要走漫画创作的道路。他18岁(1946年)开始  相似文献   

16.
红影 《新读写》2008,(4):59-59
齐白石原名纯芝,由于家住白石铺附近,老师给他取了别号“白石山人”,后来,人们就叫他齐白石了。 齐白石13岁跟叔父学木工,14岁学雕花,17岁时已成为当地有名的小木匠。一天,他发现了一部《芥子园画谱》,如获至宝,将厚厚的一部书临摹了很多遍。  相似文献   

17.
今天我说的“黄豆”可不是普通的黄豆,而是我们学校的外籍教师。记得第一次和黄豆老师见面,他就吓了我们一大跳。可不是嘛,你看,他头戴毛毛的绒线帽,身穿厚厚的棉袄、肥肥的棉裤,可脚上居然踩着凉鞋,够“逗”的吧!他长得又高又瘦又白,高得像棵橡胶树,瘦得像根细面条,白得像层馒头皮儿。他走上讲台,什么话也没说,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大大的中国字:“黄豆”。这两个字就像俩相声演员凑在一块:“黄”字又矮又胖,“豆”字又瘦又高,甭提有多滑稽。而且,两个字全都散了架,尤其是那个“豆”字,上面一横,下面一横都带着个弯钩,像雨伞柄儿,中间…  相似文献   

18.
齐白石是一位画坛巨匠。他的诗、画、字、印都很精湛,在中国现代画坛上堪称一绝。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了。齐白石收到了毛泽东写给他的亲笔信。读了毛泽东充满真诚亲切、谦逊有礼、尊老崇文之情的信,白石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为了表达对毛泽东的一片崇敬之情,齐白石精心选出了两方名贵的寿山石章料,  相似文献   

19.
白石学艺     
齐白石(1846-1957)现代书画家、篆刻家。齐白石出生的时候,爷爷给他取名叫阿芝。他从小勤奋好学,养成了观察事物的习惯。呀,虾夹我脚了!回到家里……十五岁时由于家里贫穷上不起学,父母就让齐白石学木匠和雕花手艺,由于他天资聪慧,雕出的花样受到四乡八邻的喜爱。人们都称他“芝木匠”。把这本书借我看一下好吗?跟我学画吧,一面读书、学画,一面卖画养家。我今年27岁了不晚吧?,一天,远近闻名的画家胡沁园得知有个聪明好学的“芝木匠”,便登门找到齐白石。每天收工回家,他就仔细临摹这本书,足足临了三遍,从中学到了不少的东西,也为他奠定了坚…  相似文献   

20.
齐良迟先生,字子长,又字恩庆;祖籍湖南湘潭。1921年农历10月27日生于湘潭,良迟先生是国画大师齐白石的第四子,无党派人士。生前曾任齐白石艺术函授学院院长,齐白石艺术研究会会长,北京东方书画研究社副社长、社长,北京湖社画会艺术顾问等职。1987年被聘为北京文史研究馆馆员,1993年任北京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齐良迟自10岁就在齐白石先生的亲授下,学习中国书画的传统技法。四十年代初,曾入北京辅仁大学美术系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