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小朋友》2007,(4)
传说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逃亡途中,他的臣子介子推为保主人性命,从自己腿上割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将介子推去世的日子命名为寒食节,举国哀悼。这个节日后来逐渐演变成现在的清明节。  相似文献   

2.
"A为N所V"式被动结构中的"所"字,从其演化轨迹看,它由本初的处所义经由"指代义"、"所"字结构,而大约在西周至春秋时期虚化成语气助词,用以强调谓核动词;当春秋时期介词"为"演化出被动结构后,这一语气助词"所"自然而然地用在被动句的谓核动前,生成了"A为N所V"式被动结构,成为一种焦点标记,用以凸显谓核动词的动作行为。  相似文献   

3.
《氓》【题解】本诗出于《诗经·卫风》。《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的成书年代在春秋时期。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并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风是各国的地方乐歌,是《诗经》中最有文学性的部份。【名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四句都是比、兴句。前二句  相似文献   

4.
作者认为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我国处于奴隶社会阶段,生产力水平极低,因而人口稀少。夏王朝初期为135万人;商朝初为196万人;西周初为285万人;春秋后期450万人。战国时期完成了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口急速上升,出现了中国人口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人口增至二千万。  相似文献   

5.
8月下旬到9月初的短短十天,接二连三的恐怖事件把俄罗斯炸得举国震惊、举国悲痛、举国愤怒!俄罗斯的安全形势“突然”变得空前严峻起来。8月24日,一架图-134和一架图-154客机从首都莫斯科起飞后,分别在图拉州和罗斯托夫州几乎同时坠毁,共造成89人死  相似文献   

6.
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柿树叶内SOD与POD在不同时期酶活性的变化,通过定点定期采样结合实验室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在受日本龟蜡蚧侵害后,SOD与POD作为植物体内的两种主要保护酶系,其酶活性均有所变化,受害区树叶出现了两次高峰:第一次高峰为4月底5月初;第二次高峰为6月底7月初,造成酶活性的提高说明SOD、POD为树体自我防御体系中的快速反应因子。  相似文献   

7.
周初“德承天命”思想发展至春秋时期,形成了以“德”为核心、复杂的道德判断体系,并作为春秋时期社会意识形态的普遍现象,规范、约束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左传》中所见春秋时期的道德判断,对“德”之地位、内涵、价值和功能,从认识与实践上都体现出了高度的自觉。  相似文献   

8.
古代的假发     
时下,不少人购置假发套装饰自己,作为追求美的做法。其实,这种以假发为美的作法,中国古代早已有之。西周初年,有贵妇人用贫贱者或受刑者的头发作为自己的装饰物。至春秋时期,妇人假发更为盛行。《左传哀公十七年》载,鲁哀公在城上见一女子头发甚美,  相似文献   

9.
高考,已经成为了中国的第一大考,并日趋成为举国关注、举国为之的一大盛事。每逢高考将至,自上而下,自下而上,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想取得好成绩,争得好名次。不少地方党政部门把当年高考的成绩作为地方政府的主要政绩之一,也作为为民的民心工程。  相似文献   

10.
举国关注的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3月5日在北京隆重开幕。一年一次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自己庄严职责的最重要的国事活动。这次大会,是一次换届的大会,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来自全国各地区、各民族、各条战线的代表,带着人民重托,齐集首都北京,  相似文献   

11.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社会流动主要体现为楚王族集团的变动和士阶层的流动,其中既有旧贵族的衰落和新贵族的兴起,也有楚人才的外流和异族人的流入。相对而言,战国时期楚国社会的流动性比春秋时期要强,但没有形成合理的流动机制,封君制成为社会流动的一大障碍。  相似文献   

12.
徐国原是商代的一个小诸侯国,西周中期才渐渐强大,在洪泽湖边上建立了大徐城,到徐偃王时开始称王,曾联合淮夷三十六国反周。春秋中期,公元前512元被吴国所灭。灭国后,徐国后裔打着“徐偃王”的旗号,流亡到浙江各地,在台州黄岩建立了“徐偃王”城,把中原文化输入浙东南沿海。  相似文献   

13.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控制人口和增加赋税的需要,促使户籍制度应运而生。春秋时期的书社组织是一个具有一定人口和方域土地的地缘编组单位,又是国家政权的基层组织单位,最早的户籍制度就是由书社组织的人口统计功能转化而来。战国时期户籍制度迅速发展,楚简中有反映战国时期楚国通过登记人口来统计民数,区分身份来划分不同等级的权利和承担不同赋役的相关材料。通过对户籍的管理来实现社会控制,证明战国时期楚国已经具有了明确的户籍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4.
秦的发展过程总共经历了三次文化转型。第一次是西周到春秋早期,史官文化取代巫术文化;第二次是春秋末期到战国中晚期,法文化取代史官文化;第三次是秦统一前夕到秦帝国时期,帝制国家文化取代法文化。秦的三次文化转型体现了其思想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也体现了其文化内容的复杂多样。  相似文献   

15.
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列强都把控制郑国当做战胜对手、建立霸权的必要步骤,因为郑国位处中原核心的交通枢纽,其国力不弱,归属何方对战略格局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16.
春秋早期的齐国继承了西周的乡遂制度,推行“三国五鄙制”。战国初期齐国县的职能有所增加,基层行政单位的里管理加强。但乡、州、里的上下统属关系还没有变,都作为县的上级行政机构还没有产生。战国中后期,都的下级行政组织州、县、乡、里上下统属关系确立,齐国封建政体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17.
春秋战国时代,士阶层处于急剧壮大和急剧变化之中,并且对社会发展起着巨大作用。由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的分析比较可知,楚、秦两国都在春秋初年形成了较完备的阶级结构并出现了士阶层,但因两国的地理条件、人文生态和发展路线等诸多不同,两国士阶层的人员构成、人口数量、经济状况、文化素质也有别,对本国乃至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大不一样。楚士人多才高、用于晋而事于秦,为楚国经济文化的繁荣、秦王朝的统一和统一而稳固、强盛而昌明的汉帝国的创建,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咸阳任家咀秦人墓地发掘的242座墓葬,依照仿铜陶礼器墓和日用陶器墓两大类,以及两者之间可对比的器物,约略分为六期。任家咀秦墓出土器物反映了秦与楚、晋、周及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交流的史实,同时反映了秦迁都咸阳前后实施变法的历史背景。整个墓地从春秋至秦统一,延续时间长,中间无缺环,出土器物丰富,对于建立秦墓分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先秦巴文化与巴楚文化的形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巴是一个明古国,早在商代已见称于世。从商至西周,巴立国于汉水上游,春秋时一度东出汉东,与楚国缔结政治军事联盟,发生种种和战关系。同时,在川东鄂西称为巴的广袤地域上,活跃着若干族群,它们与汉上巴国有着不尽一致的关系。所谓巴化,在战国以前其实包含着巴国化和巴地化两大组成部分或层次,两不论在地域还是面貌上均有明显相异,战国时由于巴国南移长江流域,巴化才从地域和形态上充分整合起来。所谓巴楚化,主要是指在原为巴地后为楚地的地域范围内,巴化与楚化的共生与互融,表现为一种半巴半楚或亦巴亦楚的民族和地域化。  相似文献   

20.
在“齐桓公伐楚”这一历史事件中,楚国大夫屈完从容应对齐桓公的一番话语为人们所乐道。但对其话语中的“楚国方城以为城”之“方城”,自古及今,众说纷坛。章在列举诸家之说并进一步论证后,提出应从肖华锟先生之说:方城,春秋时期楚国所筑长城,北起今河南南召县,经今叶县、方城县、泌阳县境内,南至今唐河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