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由于种种原因,语文课堂教学的普遍现状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语文课堂是真正的“讲堂”,教师是真正的“讲师”。一上课,老师便拼命向学生“灌”知识,或娓娓而谈,或绘声绘色,或滔滔不绝,或慷慨激昂,直讲得口干舌燥,一堂课下来,觉得痛快淋漓、问心无愧。可课堂效果如何?学生习惯丁做一个三尺讲台下的听众,被动地接纳着老师硬“填”给他们的东西,没有表达自己的机会,慢慢地丧失了“说”的欲望,久而久之,思想停滞、反应迟钝、表情呆板,以致课堂上死水一潭,激不起半点波澜……难免出现讲台上老师津津乐道、眉飞色舞,而讲台下学生昏昏欲睡、死气沉沉的尴尬局面。如何改这种被动局面,这是需要我们每个教师都来探讨的问题,也是语文课改的使命。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该转变观念,转换角色,变“讲堂”为“学堂”,变“讲师”为“导师”,积极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2.
上大学前我曾学过一年木工。年近花甲在四里八村德高望重的师傅,曾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他师傅的一段话:木有长短,材有曲直,质有硬软,纹有通节。匠犹将也;将贵用兵,匠贵用材。材无十全,因势而用。直者为柱,曲者为拱;硬者为面,软者为底;通者为表,节者为里。用材之道,应取其长,补其短,削其凸,填其洞;选其通达,避其节疤。良将手下无弱兵,巧工手中无朽木。师傅告诫我:“做为木匠,识材为先,选材为要,用材以法。这样才能不浪费、不凑和、合乎规矩,做出的器物可百年之用”。   善哉,斯言 !  20年来,我已与木工无缘,但…  相似文献   

3.
拜读了李德山老师的《重视“偏才”的培养》(见《教育与职业》2001年3期)一文,感到确实是个问题,一个人全面发展固然好,但能精通一技,脱颖而出亦好。笔者也为偏才少年满舟能作为保送生入读复旦大学,感到由衷地高兴,毕竟社会向我们的偏才少年开了绿灯。但高兴之余,还是要向热心教育改革的人士和莘莘学子进一言:偏才理应重视,但“偏才”不宜“偏科”。只要大家到学生中走一走,聊一聊,你会发现韩寒、满舟的同龄人,不论是城镇,还是乡村,不少就是韩寒的偶像崇拜者,狂迷者。他们在学业上,基础学科本就蹩脚,有畏唯情绪,有意避…  相似文献   

4.
"杨"和"柳"     
我的名字叫杨柳,只要知道这个名字的人,都觉得很有意思。不是吗?许多诗句中都有我的名字呢。可是,正因为这样,我名字中的“杨”和“柳”却闹起别扭来了。杨是一个骄傲、瞧不起别人的人,而柳则是个谦虚、不爱说话的人。这天,杨对柳说:“主人的名字常被人夸,这难道不是全靠我的功劳?你看,我是姓,你是名,你不过就是一个木偶,只是我的陪衬罢喽!”杨一边骄傲地说着,一边斜着眼看着柳。可柳却站在那儿,没有出声。杨见挑畔不成,便怀恨在心,总是跟柳对着干。唉,手心手背都是肉,叫我也拿他们没办法呀!终于,那天早晨我从甜梦中…  相似文献   

5.
北京,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是莘莘学子所向往的求学圣地。北大、清华等名校更为文化底蕴深厚的北京增色不少。不光很多北京的学生不愿走出“京门”,就是很多外地学生也把自己能上北京读书收作为奋斗目标。可是,有些身在北京的孩子却并不以为然,说他们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也好”,“不认庐山真面目”也罢,正是在如此强大的“上京”热潮中,他们,就真有这么一股子人,敢于标新立异,选择“孔雀东南飞”,冲出北京所给的光环。  相似文献   

6.
“咬嚼字”与“得意忘形”这一对成语,历来被人们当作贬义词来用。“死抠字眼”不领会章内在精神,固然不好,但是语言字是帮助了解章内容的“拐杖”,离开对句的咬和嚼,走马看花,是难以得其意、忘其形的。元代遗山《与张中杰郎中论诗》云:“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清代学唐彪说:“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我之也。作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吾意;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读书作谱》卷五)他说的虽然是作之道,验之阅读,也全然相合。要深得章三味,就必须花一番咀嚼的功夫,囫固吞枣、不求甚解的方法是不适合语学习的。我们只有让学生悉心品味章的篇章结构乃至遣字造句的个中奥秘,使之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忘其“形”而得其“意”,方能够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获取更多更有益的知识。  相似文献   

7.
读鲁迅的作品时,细心的读往往会发现鲁迅常常把“介绍“一词写作“绍介”,如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在提到创办朝华社的情况时说“目的是在绍介东欧和北欧的学,……。”可是,在鲁迅其他作品中,有时也用“介绍”一词,甚至有时还会出现“介绍”和“绍介”交替使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工作中,我体会到要做好教学工作,一定要很好地体会“意”、“艺”、“毅”、“义”四个字的重要含义。“意”,即全心全意。全心全意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宗旨,对于教育工作的忠诚程度容不得“三心二意”。这个根本问题解决好,我们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就会加倍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备课、讲课、课外辅导等各个方面就会努力做到“尽善尽美”、“精益求精”。例如在英语课外辅导时,学生来问我一些简单的问题,按一般要求,我给予满意的解答就已经尽到责任了,但是,我觉得作为一个学生能主动向老师请教问题的…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大多出自名家名篇,文质兼美,各有其独特的魅力。许多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情感、深刻的事理和巧妙的描写。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能力有限,因而,他们理解把握语言大多留于表面,或以点盖面,或蜻蜓点水,或囫囵吞枣。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透过字面、寻微探幽,通过深刻细致地感悟体会,引领他们或领悟文章的写法,或走进文中所描绘的情境,走进作者的心灵。如:“一身乌黑光滑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一个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那样活泼可爱的小燕子。”(《燕子》)对这句话的写法体会,有位老师这样引导…  相似文献   

10.
成语“蓬筚生辉”的“筚”,又写作“荜”,许多词典没有对此作出规范。2001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考查成语使用的第4题用了后一种写法。我认为这种写法是不规范的,因为在这条成语里“筚”是本字,“荜”是借字。筚,《说文》:“藩落也,从竹毕声。《春秋传》曰:筚门圭窬”;《辞源》:“荆条竹木之属,可以编成篱落或简陋的门墙”。《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字典》释义与《辞源》基本相同。荜,《说文》未载。上引其他三部词典和字典,均释为:(1)荜拨,草名;(2)同“筚”。可见“荜”是借字,而且仅是一个“字”,连语素…  相似文献   

11.
近二十年以来,“下浮”一词频频见于报端,以至许多汇集新词新语的字典辞书竞相收录,最近发行的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也增收了这个新词,释义为“(价格、利率、工资等)向下浮动”。《现代汉语词典》的增收,标志着不仅是使用,而且研究也正式承认了它的新词地位。如果单纯从“下浮”一词中的“浮”字来看,它的基本意义当是“在水面漂浮”,既可表示静态的“停留在液体表面”,又可表示动态的“自液体的内部上升到液体的表面”。在意义上与“浮”字相对的是“下沉”的“沉”。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高中语课本第六册,选有白维国先生《曹雪芹与(红楼梦〉》一,内中写道:“由于贾母的溺爱,贾宝玉得以长期在内帏厮混,也是由于贾母的疼爱,失怙无依的林黛玉从扬州来到荣国府,客观上为宝黛爱情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据《咬嚼字》2006年第12期丁学军)关于“失怙无依的林黛玉”云云,丁学军先生已作了驳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浅谈"模糊"与"精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模糊与精确既是一种矛盾体,又是辩证的同一体,语言的精确性和模糊性又相互发展,相互丰富,推动了人数语言的进步和繁荣,模糊性是语言发展变化的一种基本属性,是客观存在的,精确是人们致力追求的目标,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明确其研究对象,更好地研究模糊学这门独立的科学,使其在翻译理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时下,一些教育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如“教而优则仕”现象,一些长于教学的优秀教师很快被安排到行政管理岗位上,脱离教学一线,优秀教师很快成了管理庸才。一些业务能力强的青年教师,很快便各种荣誉加身,很年轻就成为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之后便失去了前进动力,还有一些当年涌现的青年才俊,几年后变得默默无闻或脱离了原来的工作岗位,发展没有了后劲儿……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也可以说是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本期“教育三人行”将围绕“师资队伍建设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展开。[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前几年某省高考作文的抽样调查显示,有40%的试卷出现了“在父母双亡的考验下战胜脆弱”的假话。报载一:武汉市某小学学生以《春天》为题作文。绝大多数学生写春天如何好,而有一学生写道:“春天细菌繁殖旺盛,夏季蚊虫都在这时孳生;春天易流行感冒,春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很烦人;春天冷热不均,忽冷忽热……”结果老师不点名地批评说,有的同学写春天不好,是不听老师讲解,胡思乱想跑了题的结果。古往今来,文人们都夸春天好,说春天不好是动错了脑筋。报载二:牛牛上小学五年级,一天,妈妈下班带了两个小弟弟回家,对牛牛说:…  相似文献   

16.
从词性的角度看,“美”本来是形容词而不是名词;形容词只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不指称事物本身。追问“美是什么”犹如追问“愉快是什么”、“好是什么”、“慢是什么”,是不可能得出正确结论的。从概念的角度看,“美”是属性概念而不是实体概念;属性概念只反映事物的某种属性而不反映事物本身,不存在“是什么”的问题。从事实的角度看,“美”表述的是一种主观情感状态而非客观实体,追问“美是什么”是缺乏合理性的。  相似文献   

17.
庖丁解牛,“以无厚人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动作优美和谐,“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这是一种多么雍容的气度,多么华贵的风采!每当读到这里,我都会被深深地感动。“游刃有余”是为人处事的最高境界,而要想达到这种境界,“回避”也许是最好的办法。作为一名教师,在处理课堂随机事件时采取冷静、暂时回避之法,  相似文献   

18.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对后进生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捕捉其“闪光点”,培养其信心,使其能顺利、愉快地学习。  相似文献   

19.
丁杭缨老师不拘泥于教材,打破传统的教学常规,寻找学习的最佳起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先让学生尝试读钟表上的时刻,再开始教学生认识钟面,掌握时、分的进率和记时方法,使“教”适应学生的“学”,使教学充满了真实感和亲切感,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不仅使课堂教学变得更生动,而且使学生切实地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数学与生活实际问题之间筑起了一座畅通的桥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现有教材普遍注意数学知…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血缘作为维系人们关系的纽带作用十分强大,祖先崇拜不仅是原始社会末期祭祀活动的核心内容,也是国家形成后的父权与君权交叉重叠的渊薮,于是事父与事君的“孝”、“忠”准则就成为了中国古代礼制的核心内容,并对后继的中国社会以强势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