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6 毫秒
1.
“戏棚官话”的语言分析和文化解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戏棚官话"是粤剧与邕剧共有的一种特殊舞台语言。邕剧是粤方言地区皮黄戏曲中能大体保持原生状态的剧种。借助邕剧探究"戏棚官话"的历史渊源,分析"戏棚官话"的音韵特点,论证"戏棚官话"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可以为抢救民族文化艺术遗产和开展近代方言研究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2.
笔者从戏曲研究角度出发,发现当前学术界存在邕剧传统剧目源流、数量不同等争议问题,在拜读邕剧出版类专著《邕剧传统剧目》后笔者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与思考。本文以一位"后来"研究者眼光将作者与不同学者观点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此书内容相较于邕剧其他理论成果观察更为系统全面,内容也更为细致。通过对《邕剧传统剧目》进行分析,笔者以精读中发现的问题,总结、归纳该著的瑕瑜之处。  相似文献   

3.
浅析邕剧排场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邕剧是南宁市独有的地方戏曲剧种,是南宁市独具一格的地方文化名片。"排场戏"是邕剧发展历史上形成的,是从经典剧目中概括提炼出来的一种通用的基本构件。通过对"过山"收状"等实例分析,论证"排场戏"是邕剧基本功和表演程式的综合运用,应及时发掘整理,以利教学传承,弘扬剧种特色,为南宁地方文化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邕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舞台语言以戏棚官话为主,邕州官话为辅,此外,根据剧情需要,还可能使用到"番话"、"京话"和"山西话"等特殊舞台语言。当前邕剧处于濒危状态,这些舞台语言面临失传危险。挖掘、抢救、记录、整理这些独特的舞台语言,成为当务之急。根据邕剧"番话"传承人的录音进行记录、分析、比较,为保存、研究和传习邕剧舞台语言艺术提供真实可信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捡戏"是指捡戏者"将自己演过或看过的戏,移植到新的剧团"。"捡戏"对歌仔戏发展有着深远而重要的影响,不仅促成了歌仔戏剧种特色的形成,也对歌仔戏传统剧目的编创及剧种变异均有重要作用。剧种年轻且具有包容性、身处繁盛的戏曲文化环境以及以演员为中心的演出机制和城市商业剧场的兴起等,是促成歌仔戏在上世纪20年代形成"捡戏"传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邕剧,是南宁最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戏曲剧种之一。邕剧作为西南地区汉壮各民族共同培育的皮黄剧种,大量经典剧目都必须由女性角色(即旦行)担纲或参与表演。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揭示邕剧旦行的重要地位,分析邕剧旦行表演艺术的全能性、技巧性和多面性,尤其是"当家旦"散发旦的艺术特色,为邕剧旦行表演艺术的传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邕剧,虽然是汉民族创造的皮黄戏曲剧种,但长期在壮族聚居的桂西南地区流动演出,其舞台语言、音乐、化妆"行头"、剧目内容等,自然融进了壮族的历史文化元素,成为西南各民族共有的戏曲艺术,具有动人的艺术魅力。研究邕剧与壮族历史文化元素交融的现象,可为振兴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邕剧是流行于广西南宁一带的皮黄戏曲剧种,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棚官话”是邕剧演出时使用的一种艺术化的舞台语言,具有独特性、夸张性和包容性等特点。文章从剧本、音像材料和实地调查中整理出4600多字,列成同音字汇。  相似文献   

9.
“戏改”是现当代戏曲发展进程中一项影响深远的工作,其意识形态导向鲜明,就剧目而言,传统剧中封建糟粕的因素要革除。安徽黄梅戏剧种在“戏改”工作中异军突起,得到长足发展。郑立松先生是安徽“戏改”的主要参与者和亲历者,现以访谈方式叙录其参与“戏改”工作的经历,及其对黄梅戏起源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南宁市解放路小学将邕剧、南宁民谣、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校园,开展“一脉络、两依托、三融合”渗透式美育模式研究暨“非遗”传承的有效途径,致力于培养“五美”“非遗”小传承人。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清代水浒戏研究之不足,通过对清代水浒戏的剧目考察、创作群体及思想意蕴的分析,以期从宏观方面对清代水浒戏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结论认为,清代水浒戏剧目数量众多,类型丰富,思想意蕴也有不同,对于清代水浒戏的研究具有文本与社会学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2.
剧目移植是中国戏曲传承的传统。在长期实践中,黄梅戏的剧目移植形成了两个特点:一是坚守抒情性、民间性的风格,二是坚持兼收并蓄、吸纳创新的精神。黄梅戏的未来发展,仍需做好剧目移植工作,在"再创作"中坚守自身的民间属性和艺术特色,充分借鉴其它剧种优秀剧目的艺术成果。  相似文献   

13.
我们开展了初中思想政治“指导———讨论”式课题实验,通过尝试深感“导读提纲”设计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整节课教学的效果。因此,政治课教师课前必须认真设计“导读提纲”,充分发挥其作用。一、“导读提纲”的设计“导读提纲”是从学生的“学”出发,它是为学生“学”服务的。教师必须注意研究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摸清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导读提纲”要能适应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要。要尽量使“导读提纲”成为学生表演的剧本,教师只能扮成导演的角色。“导读提纲”的设计与教案完全不同,它的内容应包括:学习目标、自检题、讨论题…  相似文献   

14.
如果深入细究小梨园经典剧目,会发现梨园戏的"才子佳人"模式有别于正统文人戏的样式,即并不表现为"士大夫文人"戏,而是呈现为"市井文人"式的独特文化取向,蕴含着不同的伦理逻辑。本文拟从这一个视角,选取传统剧目《陈三五娘》与新编戏《董生与李氏》为例子,通过以市井文人价值取向来选择传统文本,以及市井文人价值取向在结构、人物、语言上的呈现,分析小梨园的剧种特色,以此回应中国戏曲回归传统、回归古典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区域活动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自主性和主动性的发展,是幼儿自我学习的最好场所和途径之一。"寓教于戏"就是要求教师根据不同孩子的接受能力,投放不同层次的材料,创设适合本班孩子操作的各个区域,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玩中学,学中玩。  相似文献   

16.
婺剧传统剧中的"聊斋戏"虽然数量很少,且与《聊斋志异》中的原著相比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内涵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但其艺术特色鲜明,令古典小说与地方戏曲的魅力相得益彰。因此,婺剧"聊斋戏"作品可以给当下的婺剧传承与繁荣,尤其是古装新剧创作以有益启示,如从古典小说中选择合适的原著进行创编,改编要突出婺剧的地方戏曲特色,主题内蕴要符合当代观众的接受需求等。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后,安徽认真贯彻中央戏曲改革政策,推行以"改人、改戏、改制"为核心的黄梅戏改革.通过对艺人的思想改造和身份重塑,黄梅戏艺人由旧社会的"戏子"成为新社会的文艺工作者.通过剧目的整理和改革,剔除了传统剧目中的糟粕和不健康内容,创作了反映时代精神和宣传国家政策的新剧.通过艺人组织的变革,将黄梅戏民间班社改造为国有剧团,艺人被纳入体制化管理.建国后的黄梅戏改革,推动了黄梅戏艺术的传承创新与发展,使黄梅戏由民间小戏迅速成长为全国知名剧种.  相似文献   

18.
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各地的花鼓、灯戏的总称,由于流行地区不同而分为岳阳花鼓戏、长沙花鼓戏、衡阳花鼓戏等,风格各不相同。花鼓戏源于民歌,从一旦一丑演唱发展到"三小"演唱。各地花鼓戏的传统剧目约有四百多个,  相似文献   

19.
让“导学提纲”真正发挥导学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卜凡德 《考试周刊》2010,(24):187-188
“导学提纲”模式以明确的目标、精心设置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探究能力,符合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本文以高中生物“细胞的呼吸”为例,对“导学提纲”的设计和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地台戏流传于山西省临猗县角杯乡吉家营村,是吉姓子孙为祭祖酬神而设的仪式演剧形态,共34出剧目,以武场见长,属于"家戏"范畴。本文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史料对与地台戏产生有关的军屯制度、迎神赛社和民间歌舞等因素进行初步分析,探讨地台戏在吉氏一族由军而民转变过程中的产生历程[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