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汤梅 《青海师专学报》2005,25(3):206-208
土家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民间故事是传承土家族文化的重要途径,所以土家族的民间故事是土家族人文化心理的一面镜子.分析土家族民间故事,我们可以发掘土家族人的善恶有报、重土轻商、乐观豁达、崇拜生殖力、信仰鬼神和万物有灵等方面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2.
"咚咚喹"是土家族独有的一种民间乐器,因制作简单,容易学会,所以在土家族地区广泛流传,深受土家族人喜爱。"咚咚喹"作为土家族音乐的一种外化形态,有其独特的结构、句式与演奏形式,同时它联系着土家族习俗、生活和社会的各个方面,承载了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发展脉络,它除了人们娱乐或传递感情外,还具有土家族音乐文化的丰富内涵,十分吻合中国古代朴素的音乐美学观。  相似文献   

3.
我国南方有一个民族在远古时期身披树皮或茅草靠渔猎为生,他们完成一场大的狩猎以后都要燃起大火,烤着猎物,边吃边跳以示庆贺。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演变成一种祭祀舞蹈——茅古斯。这个民族就是土家族。土家族居住的山区有许多竹子,农村的孩子喜欢将山里的竹子砍下来锯成竹节,用线串起来做成小竹人玩。现在,我们也来做一做,玩一玩。  相似文献   

4.
贵州土家族民居雕饰特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族的建筑,尤其是吊脚楼的建造集建筑、绘画、雕刻艺术于一体,是土家人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与自然地理环境相协调,与民族传统文化相包容的居住文化模式。其构造上的技巧,造型上的实用,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葩,对土家族政治、文化、艺术及民风民俗的研究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土家族民居雕饰不仅凝聚了民族的精神和智慧,同时也体现了悠久的历史文化。从型制、内容、特征上就土家族建筑的雕饰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探究留存的土家文化形态特征,挖掘其文化特质,为土家族建筑传统雕刻文化的保护和继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土家族"哭嫁歌"不仅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具有道德教育功能,是土家族口传教育的重要形式。随着土家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面对外部文化的冲击以及青年一代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叛离,土家族"哭嫁歌"发生了嬗变,其道德教育功能逐渐削弱。  相似文献   

6.
对外汉语教学是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土家族民间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了解和掌握土家族民间传统文化对提高留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以及语言交际能力有一定的重要作用.对外汉语教师只有在把握好土家族民间文化的实质、内涵和传播途径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提高土家族民间文化对外汉语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7.
重庆石柱土家族黄连种植历史悠久,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形成了内涵丰富的黄连文化。石柱土家族黄连文化主要包括黄连种植的地方性生态知识、复杂的黄连加工工艺和独特的以黄连苦文化为内容的民间文艺。为保护重庆石柱土家族黄连文化,首先是深入发掘黄连文化,其次是大力推介黄连文化,三是积极发展黄连产业,扩大黄连文化的影响和巩固石柱黄连产业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服饰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文化标象,是民族无声语言的艺术传承,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志之一。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土家族为表达民族的共同信仰与文化因素,创造了集绘画、扎染、刺绣、挑花、纺织等民族手工艺术为一体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与民族文化特征的土家族服饰。通过土家族服饰的演变、内涵与文化象征三方面来研究土家族服饰,以期传承与开发土家族的服饰文化。  相似文献   

9.
土家族舞蹈是土家族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宝贵的历史文化价值。结合土家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特色,探析幼儿园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园本课程的重要教育价值,既有利于本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又可实施促进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人文素养教育,是一项具有现代意义的双赢行动。  相似文献   

10.
领域相当于古代的巴国、聚居于湘鄂川黔四省接壤地区的土家族,将白虎作为其祖先加以崇拜,自称是白虎之后裔。但在土家族人当中,并不是所有的土家族人都崇拜白虎,有一部分则以射杀白虎著称。为厘清这种相互矛盾现象的原因,有必要对土家族的"白虎文化"进行简要的阐释。"白虎文化"在土家族文化中占据着显要而神圣的地位,并深深根植于土家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随着时代背景的转换,土家族民族服饰在款式、面料、制作及功能等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迁,土家族传统服饰的现代化发展导致其民族文化内涵的淡化,使土家族传统服饰文化呈现出衰落与蜕变的趋势。在对土家族服饰现状进行考察的基础之上,呼吁社会要处理好现代文明和传统工艺文化之间统一和谐的关系,寻求合理的途径实现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的对接,让民族服饰更好地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经济服务。  相似文献   

12.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为配合土家族民族成分确认和利用民族民间文化为人民服务等工作,是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搜集、整理和传播的开启时期;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主要是为恢复土家族民族成分和编写“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等工作进行的,是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挖掘、抢救、保护、传承时期;第三阶段是世纪之交的时候,是为配合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和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而进行的,是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普查、抢救、整理、保护传承时期。每个阶段的挖掘、抢救和传承工作都有自身的特点,对保护和传承土家族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世界,民族民间风情作为一种原生态文化,以持久的力量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合理开发利用土家族民族风情生态文化资源,是盘活梵净山旅游资源、繁荣文化旅游经济的重要举措。多元文化融合的印江土家族民族风情:佛教文化风情、木屋建筑风情、书法风情、花灯风情、农耕风情、饮食风情、过赶年风情、舞火龙风情,在梵净山旅游业发展中有着其他民族风情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居住于武陵山区的土家族人创造了丰富瑰丽的饮食文化,其社会历史价值、审美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十分显著。以沿河土家族传统饮食文化为例,分析其创造巨大经济的价值可能性,探讨保护和开发土家族饮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竹子属禾木科竹亚科植物,与梅、松一起被称做“岁寒三友”,又和梅、菊一起被冠以“四君子”的美称。其家族庞大,功用甚多,我国很早的《竹谱》记载30种竹的具体用途。竹子渗透到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愈是发展,人们对竹子利用的范畴愈是广泛。中国文化中的竹意象斑斓多彩,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鄂西土家族地区历史上较长时期内没有正规的学校教育。明清时期,随着中央王朝的实力增强,土司制度得以完善,鄂西土家族地区的学校教育才空前发展起来,并促进了土家族地区的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土家族“过赶年”的文化内涵及其研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赶年”是土家族的民族节日,以追忆在抗倭战争中牺牲的兵烈壮士,而举行的一系列敬祭活动。印江土家族“过赶年”源于元末明初的抗倭战争,形成习俗于明嘉靖年间,是土家族人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爱国主义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拥有丰富的竹资源和悠久的竹历史,竹文化符号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独特产物,是华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竹文化符号是"符形"与"符意"结合的二元关系,有着丰富多样的艺术形态,也蕴含着深刻的审美意味。墨竹符号不仅是君子人格的象征,而且是时代精神文化的象征。  相似文献   

19.
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南朝刘宋一直到清朝,流传下来的历代竹谱有数十部之多。从最初专记竹子的园艺植物著作到以竹谱为名的竹之画谱,再到面向社会出版的版画竹谱,竹谱的内容和形制不断丰富。这一过程是伴随着中国古代竹文化的发展历程而进行的;反之,竹谱的丰富和演变,也正是中国古代竹文化进一步深化和延续的反映。  相似文献   

20.
山歌教育与土家族群经验的成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族山歌立足于厚重的族群文化传统之中,担负着促进个体与群体经验发育的责任。个性鲜明的土家文化使土家山歌具有了与现代学校教育迥异的特质与趣味:教育价值选择的生命化取向、教育实践环节的生活化取向、教育手段设计的人性化取向。这三种取向从不同的层面指向了教育的主体性,指向“经验”的生长与互动。它所产生的显著的教育效能,使我们妊然以“经验”为核心审视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