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代文书驿传制度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驿伟是我国古代传递文书的主要方式。中国古代的文书驿传制度源远流长,它产生于奴隶社会,定制于秦汉,发展于唐宋。到了元代,随着疆域的扩大,文书驿传制度更是盛极一时。 元代的公文驿传,不论组织规模还是制度建设,都大大超过以往各代的水平。元代将前代的“驿”和“站”并称为“驿站”,蒙语称“站赤”,由中央通政院和兵部双重管辖。据《元史》记载,元代在全国遍设水站、陆站、汉人站、蒙古站(一称达达站)、海青站、海站等各类驿站。驿站设驿令、提领、驿丞、百户、脱脱禾孙等官,负责驿传的有专门的站户。驿站肩负双重任务,既…  相似文献   

2.
阐述清代甘肃地区驿站的设置、分部及管理,指出甘肃地区的驿传制度在清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完善,同时得出甘肃地区的驿传是整个清朝驿传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清朝边疆的巩固、地方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驿传制度开创于殷商。以后代代相承,并不断地加以改进和完善。至民国三年,驿站裁尽,驿传制度遂告废除。由此可见,中国的驿传制度具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早在殷商时代,甲骨文里已有“(?)”、“(?)”、“传”等字。“(?)”是“(?)”字的初文,“(?)”是“驲”的本字,“驲”是后起的假借字。古代乘车曰“驲”、曰“传”,乘马曰““遽”、曰“驿”,二者是有分别的。后世设置驿站主要乘马,所以“驿”字通行,而“驲”字就不太用了。甲骨文里又有“(?)来归”、“(?)散”、“(?)入”、“(?)往”、“传氏”等记载,这不仅表现出殷人交通往来的频繁,也说明了殷代交通事业的日见发展,驲传制度已经开始建立。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日益频繁,加以各诸侯国之间时战时和,信使往返不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大学白拉都其格教授就大蒙古国建立800周年(1206-2006年)答法新社记者问值得一读。白教授的答问使我们看到成吉思汗及其帝国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它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创新性也是中国历朝历代和世界上很独特的。同时,白教授就如何研究成吉思汗这一世界级历史人物和蒙古大帝国所形成的国际性学科应具备的学术素养和学术视野的看法同样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5.
十二、元的首都元朝是我国一个少数民族第一次控制整个中原地区 ,并在更广大的地域上建立的王朝。元朝的统治者是在蒙古高原东部兴起的蒙古族。在大兴安岭的西北 ,即以后鄂嫩河和克鲁伦河一带的草原上蒙古族各部兴起。其中的一个部落领袖铁木真通过不断的征战 ,统一了周围各部落 ,成为草原广大地区的盟主 ,他于 12 0 6年 ,在鄂嫩河上游召集各部落首领的议事会 ,会上铁木真接受了“成吉思汗”称号 ,正式成立大蒙古国。“成吉思汗”在蒙古人中 ,是一个最尊崇的称号。大蒙古国建立后 ,成吉思汗就开始向蒙古高原四周进行征战与扩张。成吉思汗带…  相似文献   

6.
元甘肃行省诸驿道考胡小鹏蒙元时期全国大统一以后,传统的河西走廊通道重新畅通无阻。早在成吉思汗征讨西夏之时,察合台部将按竹迩就已设置了从删丹通往察合台兀鲁思中心阿力麻里的驿路,此后经过历代蒙古统治者的不断增置完善,到元世祖忽必烈时期,河西境内的驿站系统...  相似文献   

7.
13世纪初,一个影响了中世纪欧亚大陆绝大部分人类生活的民族运动在中亚内陆高地草原上飓风般地兴起。蒙古族领袖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建立了大蒙古国。1271年,大蒙古国第五代大汗忽必烈建立元朝。  相似文献   

8.
唐代驿传体系发达,驿路通畅,通讯准确及时,这与唐代统治者重视驿传体系建设有关,但唐代驿传的背后也有许多不光明的东西。其驿传物资和钱财的获得方式除国家拨助外还有三条渠道:"捉驿"就是捉大户供奉驿馆所需;"帖驿"就是在驿馆驿马不足时由驿路两旁百姓用自己的私马补充驿站的临时需要;"营驿"则是驿馆通过放高利贷形式获取驿路两旁百姓的高额利息以供驿馆所需。三条渠道的获得方法均存在盘剥百姓情况。  相似文献   

9.
纳质是蒙古的一种传统。此政策经成吉思汗及后继者的发展,逐步成为一套独具特色的制度,它给蒙古国和元朝在政治、军事上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纳质是蒙古的一种传统。此政策经成吉思汗及后继者的发展,逐步成为一套独具特色的制度,它给蒙古国和元朝在政治、军事上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三峡地区历史时期曾多次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明嘉靖年间的新滩大滑坡导致峡江水势凶险、航路受阻,使得这里的驿传形势发生很大变化。三峡地区的巫山、巴东两县时处川、楚两省交界地,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驿传改革事件波及基层政区到高层政区的多级行政机构;又因驿传制度和当地百姓的赋役负担紧密联系,因此出现派役失衡、役负繁重的现象,改设旧驿与添设新驿的驿传改革长期“难产”。驿传任务的繁重与否,往往还与军事活动有着密切的关联。文章通过对个案的考察,分析论述了地质灾害导致局部地区的环境变动,以及官方与民众对环境变动的种种社会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2.
长期游牧在中国北方漠北地区的蒙古族,于1206年建立了大蒙古国.成吉思汗创建和完善了一系列以草原为中心的本位政策,虽对蒙古国当代巩固、强盛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由此对元朝的汉化起了很大的阻碍作用,使有元一代的汉化迟滞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3.
《集宁师专学报》2014,(1):43-51
察哈尔部落,起源于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时期的护卫军,形成于北元时期的察哈尔万户,止于满清时期,形成了察哈尔八旗四牧群。由于察哈尔部的历史地位,使其传承了蒙古汗国、蒙元以来的宫廷文化,所以其语言、音乐、服饰、礼仪、饮食、手工艺术等等无不浸透着宫廷色彩,在历久弥新的演进发展中形成了底蕴厚重、绚烂多姿的察哈尔文化。察哈尔蒙古族以其独特而优秀的文化内涵和基本精神蜚声古今中外,本文就察哈尔蒙古族文化核心理念及其基本精神进行粗浅梳理论述。  相似文献   

14.
里甲、民壮、驿传是明代北直隶的重要徭役,对其征收的代役金分别称里甲银、民壮银、驿传银,是明代北直隶地方财政的主要财源.里甲银数目不小,供应官府一年中的大小经费,但与民壮、驿传相比却属征收最轻,在地方财政收入中是数额最少的一项;民壮银为地方上自卫武备用银,与里甲、驿传相比,数额较小,仅高于里甲银;驿传银则是驿站的经费,数额最多,负担最重,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里甲银、民壮银、驿传银的产生受明代财政状况的大气候影响.  相似文献   

15.
关于历史文化认同的研究,是近年来很受学术界关注的课题,其原因,首先在于它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中国何以在很早就形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且历经漫长的历史时期而不断巩固,其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即联系各民族的精神纽带)是什么?自先秦至当代,各民族间的文化认同经历过哪些不同阶段,又各有什么特点?出身于汉族的人物和出身于其他兄弟民族的人物分别作出过什么贡献?历史文化认同推进中国多民族的统一发展和巩固,最终形成居全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华民族,其中又存在着什么规律性?凡此各项,都属于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问题,对于深化中国历史进程的认识,和总结中国这一东方大国历史发展的特点,从而作出新概括、新表述,都是极有意义的,其学术价值显而易见。中国在晚清时期陷于内忧外患、灾难深重的境地,经过人民大众不断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反抗封建主义压迫的斗争,战胜无数艰难险阻,终于在20世纪一步步推进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并创建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而出现欣欣向荣的局面,这一胜利是多么来之不易!今天我们正处于民族振兴的重要历史时期。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但仍然面临国内外各种困难复杂的局面,要应对各种挑战,这就需要我们更加自觉地维护全国各族人民的紧密团结。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开展历史文化认同课题的研究,就能为今天提供宝贵的教材,因而这一课题的研究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民族文化认同与蒙元历史发展》一文,在详尽地占有材料的基础上,系统地论述了蒙元史时期文化认同的发展阶段、演进特点和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作用,提出了诸多创新见解。比如,划分“大蒙古国的建立及其对中华多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民族文化认同与大蒙古国的转型”“元代民族文化认同的发展”为三个阶段。对于第一阶段民族文化认同特点的阐发,在学术界尚属首次。作者提出,成吉思汗政权采用的“两翼制”,是对古代匈奴民族设左右贤王制度的继承(不独蒙古,中国古代其他兴起于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均沿用不辍)。成吉思汗的护卫军制度(蒙古语称“怯薛”),同样是继承了草原游牧政权文化的传统。因此,蒙古的崛起,是与它对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相伴随的。这就证明,中华文明凝聚着各民族的智慧,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古往今来是相映成辉的,而蒙古对北方草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同样应视为中华多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与此同时,大蒙古国又通过金与西夏输入了中原文化的传统。作者的上述创新见解是有充分史实依据的,《剑桥中国辽金与西夏金元史》的作者也认为,蒙古人“在建立一个帝国的前后,其政治和文化上的成熟都达到了相应的程度。他们熟悉‘中国的’制度”。  相似文献   

16.
文化变迁中的蒙古民族高等教育的演变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 陈巴特尔 导师 文辅相 赵炬明研究方向 高等教育学     答辩时间  2 0 0 3年 6月本文采用历史研究与文化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根据蒙古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和文化变迁的次序 ,将蒙古民族高等教育的演变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并对每一个阶段的发展状况及其特点进行了梳理和论述。第一阶段 ,自 8世纪后半叶蒙古人西迁到 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各部 ,建立大蒙古国 ,形成民族共同体为止 ,这是蒙古民族高等教育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是蒙古民族传统游牧文化得以形成和定型的…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东晋时期的田租户调制度,前辈史学家已经进行过一些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由于史书对东晋租调制度的记载不够完整,后世传录版刻中又难免出现讹误,致使不少问题至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有继续讨论之必要。本文目的就在于总结前人成果,并就一些问题提出己见,对这一讨论略尽绵薄之力。文中凡前人已提出  相似文献   

18.
明朝(公元一三六八年——一六四四年)的驿传制度,在元朝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规模上看,明朝的驿传虽然不及元朝驿传横跨亚、欧两洲那样宏伟,但在其规划营造与组织管理上则要比元朝略胜一筹。明朝的前期,国内的政治、经济条件较好,驿传的各种规章尚能顺利执行,所以当时的驿传制度还是比较先进的。进入明朝中期以后,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和政治的衰败,驿传制度也“沿久弊生,扰滥滋甚”,逐步遭到了破坏。  相似文献   

19.
成吉思汗文化旅游资源系统开发的相关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吉思汗文化旅游资源就是旅游者在文化旅游过程中所利用和消费并促使文化旅游感受形成的与成吉思汗相关的各类要素。知名度高、影响力大,地域分布范围广,呈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态势,并且军事文化旅游资源是其精华。成吉思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面临的旅游市场前景广阔、市场基础雄厚,但同时蒙古国竞争强劲。应采取开发方式数字化、景区建设人文化、旅游线路设计广域化、旅游开发关联化、旅游资源开发系统化等开发途径。  相似文献   

20.
成吉思汗去世之后,其四大斡耳朵由后妃们依次继承。元朝建立后,元廷封甘麻剌和他的子孙为晋王,镇守漠北,兼领四大斡耳朵,史称“守宫”。以往的学术研究往往从财产的继承角度研究这一现象,却没有触及它的本质问题,即用途问题。翻检《史集》和《元史》,不难看出,保留是为了祭祀之用。新近的考古发掘进一步验证了这一事实。成吉思汗四斡耳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八白室和今天的成吉思汗陵性质相同。均为成吉思汗灵庙,是蒙元时期遗留下的守宫制度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