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钰函 《青年记者》2017,(24):77-78
近年来,英国广播公司(BBC)以西方的视角拍摄了多部中国题材的纪录片.以真实客观著称的BBC塑造的中国形象与实际有很大的出入,甚至将中国形象“妖魔化”.正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赛义德在《东方学》中指出的,西方文化中有一种“东方主义”,①这种“东方主义”是带着对西方文化的优越感去理解东方的偏见.  相似文献   

2.
基于文化话语视角,本文对影片《花木兰》(MuLan)进行话语分析,从叙事策略和人物设定角度,指出《花木兰》在构建传播话语体系中,内容上忽视了"文化性",将西方文化拼凑式地"挪用"到东方语境之中,导致了全球市场的"文化"遇冷的宣传结果。提出探究跨文化语境背景下,影片需要守住"文化"主基调,平衡好现代性和传统性、东方和西方、文化认同和现代性之间的矛盾关系。  相似文献   

3.
唐旭 《声屏世界》2022,(3):126-128
美国迪士尼公司制作的真人版电影《花木兰》在国内市场遇冷,遭遇口碑危机,究其原因主要是该影片具有一定的东方主义倾向.该影片改编自中国传统故事"木兰替父从军",通过对文化元素、人物形象和民族个性的西方建构来实现美国对中国的他者化想象,进而达到推广美国文化和价值观的目的.面对这一情况,我国更应该树立文化自信,挖掘中国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4.
电影《末代皇帝》作为是一部出色的影视作品,值得我们进行学习与借鉴。本文认为影片在剧本选材、场景设计、声音配乐、叙事结构这四个方有其独到之处,并结合影片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5.
杨雨竹 《视听》2016,(7):123-124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是日本导演中岛哲也于2006年创作的影片,故事改编自作家山田宗树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位名叫松子的女性跌宕起伏、曲折坎坷的一生。这部影片无论从叙事手法还是从影像风格上来说都别具一格,本文主要从叙述视角出发对影片内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冷凇 《声屏世界》2005,(5):54-56
1995年至今.DV整整发展了10年。而且发展速度惊人。DV现在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都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关注。丹麦导演拉斯冯提尔的良心三部曲《黑暗中的舞者》《白痴》《破浪》,纪录电影艾格尼斯.瓦塔的《拾穗者》,温德堡的《家宴》,阿巴斯的(ABC在非洲》等等,都是DV的杰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女巫布莱尔》,这部以DV小成本制作的影片,创下一亿美元的票房奇迹,它证明了DV在商业领域里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7.
《青蛇》是一部改编自李碧华的小说,由香港鬼才导演徐克执导的经典奇幻影视作品。原作小说通过清冷诡谲、犀利敏锐的笔触刻画了人性,而徐克导演以男性视角对原著小说进行了角色特征平衡处理,在保持浓郁的个人电影风格基础上,加入了一些其对于所处时代人性与欲望的思考以及先锋式的改编。通过老练细腻的影视语言表现了角色丰富而强烈的内心世界,使作品具有强烈的心理影片特质,更添人文主义情怀色彩。本文从人物心理人格视角出发,解读影片中关于人性与情爱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8.
笔者试图将罗兰.巴尔特的结构主义符号学原理运用到影片的分析中来,以期实现对影片文化内涵系统条理、具体地解读。并选取了由贾樟柯监制、青年导演韩杰执导的超现实主义影片《hello,树先生》作为实例进行符号学的解读。从归纳片中主人公形象的符号化造型出发,对外延和内涵的能指与所指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实现对影片批评手法与视角的尝试。  相似文献   

9.
马虎 《新闻传播》2009,(12):70-70
德国导演莱妮·里芬斯塔尔以1936年柏林奥运为主题拍摄的奥运电影纪录片《奥林匹亚》堪称历史经典,分若干部分对影片进行回顾与评论,即《奥林匹亚》简介和影片导演里芬斯塔尔的基本情况、象征与意义解读。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闻周刊》2004,(42):77-77
★《无人知晓》(日本)韩国选送的《太极旗》虽然是部战争大片,宏大的战争场面营造得也颇为真实,但是故事太过薄弱,而且对《兄弟连》的模仿抄袭太过明显,所以入选可能性很小。但《无人知晓》则很有可能替亚洲电影挣回一点面子。这部影片的导演是枝欲和是个拿奖高手。本片风格绮丽,惟一的缺点便是“东方色彩太浓”。★《会飞的乌龟》(伊朗)这部电影虽然制作方是伊朗公司,但实际是由库尔德人导演讲述库尔德地区的故事,所以应该算是一部伊拉克电影。本片故事不错,导演虽然够不上一级水准,但这部影片今年10月在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上已得到…  相似文献   

11.
屈高翔 《青年记者》2017,(11):90-91
画幅作为观众观看影片的窗口和边界,更多的是一种外在的静止的呈现形式,不具备过多的表意特征.随着导演对影视语言和技术的不断开拓和运用,一些导演通过改变画幅来影响人们理解故事的观念和态度.例如,导演安德森在《布达佩斯大饭店》中,创造性地使用了三种画幅来表现故事的不同时代.冯小刚在《我不是潘金莲》中,通过紧密扣合故事发展的圆画幅、方画幅和宽画幅的多画幅切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影像风格,在建构影片形式美的基础上,画幅参与叙事,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独特的影视评论和分析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陈静 《青年记者》2016,(5):62-63
伴随着2015年暑期档的结束,《捉妖记》凭借24亿元的好成绩刷新我国电影票房纪录.它的传统叙事策略为当下华语电影奇观式影像开辟了新的视角,这一现象在电影工业急速发展之时值得深入思考.导演许诚毅20多年的梦工厂动画经验,使《捉妖记》或多或少带有迪士尼的影子,但坚守中国传统文化搭配西方技术创造出一个融合与共生的东方故事的经验值得肯定.本文以《捉妖记》为例,从三个方面具体阐释东方叙事融合好莱坞技术经验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13.
种族问题历来是最受西方电影创作者们关注的话题之一,作为一名黑人导演,斯派克·李立志拍出真正能代表黑人意志的影片,主要拍摄种族之间的关系和黑人的觉醒,尤其是有一定地位的黑人明星和在纽约奋斗的小人物.导演对黑人所处的社会困境深有体会,其代表作品《四个小女孩》用纪录的手段再现了一件种族歧视的血泪事件,痛斥了种族隔离的暴行.斯派克·李的影片犀利而有爆发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8,(12):83-96
"9·11"事件爆发后,伊斯兰世界成为美国媒体的报道焦点。美国主流媒体是继承、甚至强化了东方主义所倡导的"东方和西方尖锐对峙"的"对立"叙事,还是开始向"对话"叙事演变?为探析该问题,本文首先对东方主义和新东方主义,以及查尔斯·泰勒的文化沟通本能论进行理论阐释,并在此基础上对《华盛顿邮报》等三大知名报刊进行了批判性话语分析。分析发现,美国主流媒体并没有在两种叙事模式之间进行唯一的选择,而是采取了"对立"主导和"对话"渗入的混合模式。一方面,因杂揉了浓厚的美国例外主义和凸显了"美国穆斯林"这一新叙事客体,"对立"叙事的主体框架变得更加难以辨识;另一方面,"对话"叙事的内容以展现美国对自身战略的反省,传达伊斯兰国家的"声音",以及弱化各类报道的对抗语调等形式呈现,为伊斯兰世界与西方世界开拓对话空间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5.
张诚平 《视听》2016,(6):74-75
电影《西伯利亚理发师》是1998年由俄罗斯著名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执导的剧情片,影片包含了爱情、喜剧、历史等多种元素,对当时的俄罗斯影坛甚至是西方电影界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本文从影片的多元素构成、情感线索以及文化碰撞三个方面分析《西伯利亚理发师》的特色所在,并阐释该片对俄罗斯电影对外传播的巨大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电影<光荣岁月>是法籍阿尔及利亚裔导演拉契得·波查拉的作品.作为一名阿尔及利亚血缘的法国导演,由于文化上的双重身份,拉契得·波查拉拍摄此部影片的目的也许就是为那些在二战中为法国的自由、民主流血牺牲的阿尔及利亚人树碑立传,让他们在历史上有一个生动鲜活的形象;而客观上,这部影片也是对一直存在的"西方中心、东方他者"的权力与支配关系的一种思考与回答,体现了阿尔及利亚人为争取文化融合与交流的努力,以及这种努力背后所隐藏的边缘对中心、他者对主体的抗争.  相似文献   

17.
新闻专业主义是西方新闻从业者的新闻职业规范,1999年引入我国后对我国的新闻业产生极大的影响。但是目前对新闻专业主义的研究多是关于其本身的形成及没落原因、概念的内涵等方面。本文着重从《东方今报》专版《非常档案》的文本入手,对其话语模式、选题范围、记者观察方式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浅析新闻专业主义在深度报道上的呈现方式,探寻新闻专业主义对记者进行新闻采访写作的影响,寻求纸质媒体就新闻作品提高竞争力打造品牌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8.
2007年7月7日开始在国内院线公映的纪录片《南京》,由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双子塔》的导演比尔·古腾泰格和丹·史度曼联合执导。影片以中日之外的第三方——在南京的欧美人士——的独特视角,讲述了1937年南京被日军占领后惨遭蹂躏的屈辱历史。  相似文献   

19.
刘澹雪 《今传媒》2014,(6):93-94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在上映之后反响较为热烈,成为内地青春片的典型。而台湾地区以青春片见长,其中以《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为代表。内地和台湾文化和社会背景等因素差异,使得两者呈现不同的影片风格。《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色调浓重,具有悲情主义色彩,而《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色调明朗,风格清新纯美。影片塑造的人物形象特点也不尽相同。同时,两位导演身份和性别等差异也是造成影片风格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蔡月宇 《新闻世界》2012,(1):154-155
影片《青蛇》是导演徐克于20世纪90年代初拍摄的,该影片一改传统“白蛇传”的传奇故事,选取“青蛇”为主要表现对象,让年轻的法海与青、白二蛇,以及许仙展开一段感情纠葛。本文选取法海这一角色为主要研究对象,试以沃尔特?李普曼在其著作(《公共舆论》中提出的“成见”概念为视角,分析影片中法海的观念转变,揭示法海观念中“人一妖”等级,父权社会中女性形象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