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本文以小说《无名的裘德》中的配角费劳孙出场顺序为线索,围绕与他有关的四个主要事件,从求学和婚姻经历两个方面,将费劳孙与主角裘德进行比较,得出如下结论:费劳孙不仅仅是裘德求学时的师长,更是其各方面的原型;哈代之所以塑造这样一个神似裘德却又戏份不多的角色,既从侧面丰富了裘德的悲剧形象,更进一步凸现了作者抨击旧的教育和婚姻制度这一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2.
时光小老人在《无名的裘德》中不是最主要人物,他出现在小说的后半部分,但是他的悲剧加深了小说的悲剧性。同时时光小老人是这本小说中最具象征意义的一个人物,他不仅代表了哈代的宗教观念,对陈旧宗教思想的批判与思考,而且时光小老人就像是裘德的一面镜子,他代表了主人公裘德的悲剧命运以及失败的婚姻。该文从亚里士多德《诗学》理论视域下,运用悲剧的反转、发现以及苦难这三个悲剧成分来分析印证时光小老人的悲剧性以及在小说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无名的裘德》——一本极为压抑的名著。英国文豪托马斯·哈代的这本小说讲的是:乡村少年裘德正直善良,满怀理想,然而其命运则像受了诅咒般颠沛踬踣。他渴求知识,却被基督寺(影射牛津大学)拒之门外;他向往自由,却陷入了艾拉白拉诱惑的陷阱;他想成为教士或学者,却发现百般努力终无路可达;他将自己恋慕的淑珊娜介绍给自己景仰的老师做助手,  相似文献   

4.
托马斯·哈代是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一生写了大量的著作,其中<德伯家的苔丝>与<无名的裘德>被看作是哈代的姊妹篇.这两部著作往往给人以很深的印象,因为他们是关于下层人民悲剧的独创.这两部小说的创作很相似.文章就其人物塑造方面的相同点进行探讨,也就是苔丝--<德伯家的苔丝>的主人公与<无名的裘德>的主人公裘德之间的相同点.  相似文献   

5.
《无名的裘德》是哈代继《德伯家的苔丝》之后的另一部长篇小说,他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渴望学习且有所作为的青年裘德,但裘德最终还是在等级森严、金钱至上的社会中抱恨而死。与之前的小说相比,这部小说更加具有批判性,有的评论者认为其是维多利亚时代最伟大的三部小说之一。目前学界对这部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婚姻文化等道德层面上,而忽视了其中蕴含的田园情怀,本文就将以此为切入点,试从《无名的裘德》解析哈代的田园情怀。  相似文献   

6.
托马斯·哈代是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他一生写了大量的著作 ,其中《德伯家的苔丝》与《无名的裘德》被看作是哈代的姊妹篇。这两部著作往往给人以很深的印象 ,因为他们是关于下层人民悲剧的独创。这两部小说的创作很相似。文章就其人物塑造方面的相同点进行探讨 ,也就是苔丝———《德伯家的苔丝》的主人公与《无名的裘德》的主人公裘德之间的相同点  相似文献   

7.
记忆语录 有时候,人有“无故乱翻书”的习惯也是一件好事,他能让你找寻到一些记忆的碎影。前些天新买了一本叶兆言的《看书:叶兆言的品书笔记》,随意翻书扫到《无名的裘德》,便停下来,看了下去。一来“《无名的裘德》也是我念念不忘的一本书”,二是刚好一些日子之前电视上电影频道晚十点场播放了电影《无名的裘德》。直到看到裘德与苏一路高高兴兴返回家中,  相似文献   

8.
《无名的裘德》中主人公裘德身上的“权力意志”推动他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克服艰难困苦。潜在的“酒神精神”助他挣开束缚身心发展的枷锁,追求自由的婚姻。他的生命短暂却丰盈。他执着的求知精神和追求自由的思想超越了时代50年,必将“永恒轮回”。从尼采的“生命哲学”出发,运用“权力意志”,“酒神精神”以及“永恒轮回”这三个哲学命题来探析裘德的成长轨迹,旨在探讨小说的“成长”主题及其普遍的哲学意味。  相似文献   

9.
知名喜剧明星金凯瑞快要因种种压力发疯了,好莱坞影坛人士正等着看他进精神病院!金凯瑞前些时和女星艾丝莉裘德密切“拍拖”,两人搂抱出双入对,十分亲密。但他的内心深处,仍对金发美丽的前妻萝伦荷莉无法忘情。他最近在拍摄心理喜剧新片《本我、自我与大美人伊莲》时,屡次在片场言行脱线失序,有人说他因思念萝伦荷莉过度而发疯,精神状态正濒临崩溃边缘。  相似文献   

10.
淑的解读     
淑·布莱赫德是托马斯·哈代的小说《无名的裘德》中的一位女性形象。淑一直在追求自我人格的完整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对传统婚姻的排斥 ,在追求爱情与自由中不断强化自身意愿 ,追求灵与肉的结合。虽然她在追求自由的基础上实现了女性自身的价值 ,但她终究没有彻底成功。淑的形象具有鲜明而深刻的“现代主义痛苦”的印记 ,而作品《无名的裘德》具有现代性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挑战》一文中,姚斯主要强调接受主体的历史性,但同时姚斯也并没有忽视文学的创作以及文学作品本身的历史性,而将文本历史性与社会历史发展、创造主体、接受主体的历史性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其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
当事人陈述具有两种涵义,其一为当事人基于诉讼主体地位向法院所作的陈述,其二为当事人基于证据方法之地位向法院所作的陈述。前者为意的表示,性质上属于观念通知,后者为知的表示,性质上属于事实行为。由于两种当事人陈述涵义、功能及性质有别,故应适用不同的制度予以调整。  相似文献   

13.
从中国现代化社会启蒙的过程和特点,来解读夏天敏的中篇小说《好大一对羊》中的人物形象,揭示出当下云南高寒山区启蒙思想的缺失和失败,直射出文学创作中责任和良知的伟大力量。  相似文献   

14.
清末新政是一场王朝自救运动,历时十年。日本参与并引导了这场改革,期间中日关系相对缓和,日本亚洲主义影响下的对华政策给这一现象带来了答案。  相似文献   

15.
海明威是美国小说史上的先锋人物,也是位叙事大师,开创了崭新的叙事技巧,并将其完美地结合在小说的各个环节中,为整个叙事服务.从海明威的巅峰之作<老人与海>中,可以寻找出其聚焦变换的现象,其在整个叙事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也在文本中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16.
李大钊幼年的不幸和深厚的儒学教育养成了他早期“道德至上、国家至上、民意至上”的民本思想。他用这种思想观察和思考辛亥革命后复杂的社会现实,既反对袁世凯的专制独裁,又对他抱有极大幻想,希望他作一个强有力领导人统一国家以稳定动荡不定的社会现实,表现出拥袁反袁的矛盾心态。随着袁世凯本质的暴露和李大钊对西方思想的研究,他开始用西方民主思想改造发展传统民本思想,将“天赋人权”、个人主义与“民为邦本”、“入世有为”相融合,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民彝”思想。十月革命后,李大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阶级分析的方法系统地改造传统民本思想,揭示了“仁政德治”的虚伪性和落后性,以新型的无产阶级党群关系取代传统的君主民本思想。  相似文献   

17.
关于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原因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原因,几十年来史学界已有定论,即客观上反革命力量大于革命力量,主观上由于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执行了右倾投降主义路线.本文试图从统一战线内部就国共两党的地位、中国共产党对改组后国民党性质的认识以及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方针等方面对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主观原因做更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战争形态的演变,"边疆"内涵在不断变化,"边疆"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领土边界线"的框架性解释,而是不断地延伸到各个领域,出现了信息边疆、经济边疆、文化边疆和利益边疆等内涵的扩展。面对新内涵"边疆"带来的各种冲击,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9.
本文阐述了初中化学“综合启发,评价开拓”教法试验的理论和实践依据.试验优化的标准,运用系统科学原理提出了该教法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基本环节和要求,并在教学中予于了实施和总结.  相似文献   

20.
建国以来党群关系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历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真总结执政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历史,对新形势下密切党群关系、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