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对于我这个热爱世界语、追求世界语崇高理想的人来说,1950年的5月是太美了,因为在这个月份里,不仅世界语杂志《中国报道》诞生了,而且我的第一个孩子也降生了。在那“双喜临门”的时节,我接到了世界语老师冯文洛先生的来信,他要我立即参加《中国报道》编辑部的工作。我便告别了任教的成都市女子中学和成都华阳县中(那时两个学校都有世界语  相似文献   

2.
《中国报道》是一本世界语刊物。世界语作为一种国际辅助语,不属于某一国家或民族,所以《中国报道》的读者涉及范围之广是单一民族语的对外刊物所难以相比的。另外,世界语者都有着共同的理想,就是学习、运用、推广世界语,达到各民族人民的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实现世界和平。因此,广大世界语读者与我社联系密切,感情深厚。《中国报道》从1950年创刊之初,就非常重视与读者的联  相似文献   

3.
200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世界语《中国报道》网络版通过“十六大专题”对这次盛会进行了集中详尽的报道,在世界语读者中引起较大反响。  相似文献   

4.
加强刊物的针对性,提高宣传效果,一直是《中国报道》编辑工作中首先考虑的问题。这里我想就《中国报道》的读者特点和刊物特色等问题,谈几点体会。关于编辑方针《中国报道》是1950年创刊的一份世界语杂志,面向外国的世界语者。50年代.它的编辑方针中提到的宣传报道的主要内容有4个:文化生活、日常生活、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语运动。这是根据当时国内外的形势和外国世界语  相似文献   

5.
《中国报道》是一本世界语月刊。经外文局批准,中国报道杂志社自1994年开始,自办国内、外期刊的发行。我们随即采取了以下措施:1.广为宣传自办发行我们从1993年下半年开始,在《中国报道》及国际上有影响的三大世界语刊物上刊登消息和广告,介绍订阅和汇款方式,并在1993年和1994年的国际世界语大会上介绍自办发行的情况,征求意见,寻求支持,积极开展推广和征订工作。  相似文献   

6.
《中国报道》是一本世界语的综合性杂志,她创刊于1950年,在各国世界语者中拥有一批读者。他们从这本刊物中了解中国,并与中国的世界语者建立联系。发展友谊。读者喜爱《中国报道》,称誉她为“最精美的世界语刊物”,这其中有我们摄影记者的功劳,是他们不辞辛劳,用照相机记录下中国优美的风光、多姿多彩的风情、丰富有趣的人民生活,用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向读者们展现了中国美好真实的形象。受到了读者的好评。现在我们摄影部的记者以年轻人为主,他  相似文献   

7.
永远的怀念     
冯文洛、方善境、陈土德和张闳几都是中国世界语运动的老前辈,为中国的世界语运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也都是中国报道社的元老,为《中国报道》的创刊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年华和智慧。我有幸在我开始世界语职业生涯之时,就与他们共事,亲聆他们的教诲,得到他们的关爱和帮助,直至他们逝世。在此,我谨用自己这支拙笔记下他们的一些往事,作为我对他们的纪念。  相似文献   

8.
《中国报道》一如它的名字一样,从创办时起就确定了它的办刊方针,这就是报道中国,让其他国家的世界语者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对大多数读者来说,中国古老而神秘,而在50年代初,由于政治和技术的原因,信息的传递远不如今天这样顺畅,《中国报道》便成为外国读者了解中国的少数媒介之一,也成为连接中外世界语者的一座桥梁。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如何全面地介绍中国,对于创办之初  相似文献   

9.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世界语者把世界语运用于民族解放事业,团结一批世界语者,共同抵抗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他们出版刊物向世界介绍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争取进步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他们用世界语发表宣言,呼吁人民团结起来,投入到抵抗侵略者的战斗中去。当时,在中国各地先后出版的世界语刊物有《中国报导》、《东方呼声》、《中国怒吼》等等。一些文学青年还把一些抗战小说翻译成世界语发表在刊物上,极大地鼓舞了民众的抗战热情。世界语运动融入到中国的  相似文献   

10.
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世界语翻译就是把汉语语言文字用世界语这种人造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中国报道》翻译部承担着把编辑部每个月发来的中文稿译成世界语。这项工作对《中国报道》杂志的出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翻译部是编辑部与读者之间的桥梁。要起好这个  相似文献   

11.
1995年5月15日是《中国报道》杂志创刊45周年的纪念日,这是我社全体职工和国内外热爱《中国报道》的世界语者的一个喜庆日子。回顾45  相似文献   

12.
200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世界语((中国报道》网络版通过“十六大专题”对这次盛会进行了集中详尽的报道,在世界语读者中引起较大反响。  相似文献   

13.
中国有一句成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比喻一个人虽然年老了,但仍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为《中国报道》工作了几十年现已退休在家的老人们就是这样的一些人。为办好杂志出谋策划他们一共有30多人,大部分在60岁以上,其中70岁以上的有12人,年岁最大的已经92岁。尽管他们以前的职务不同,所从事的专业不同,他们中既有专职的世界语者,不仅从事《中国报道》的工作,还兼任世界语的其他工作;  相似文献   

14.
80年代初,中国的世界语运动搞得红红火火。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大学毕业和3个同窗一同被分配到《中国报道》翻译部做了职业世界语者。当时,翻译部里的十几个职业世界语者大都在40岁左右,来自祖国各地。他们60年代大学外语系毕业后,经过1到2年的世界语培训便在编辑部里风风火火地干了起来。同行中间我们是小字辈,工作自然从最简单的做起——打字。那时,翻译部里人手一台打字机,每天早上8点钟一上班,十几个人一间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报道》网络版自2001年开办以来,在全体记者、编辑、翻译的共同努力下,越办越好,受到全世界各国世界语者的欢迎。澳大利亚世协主席珍·毕晓普来信说:“我代表澳大  相似文献   

16.
“最近,全世界的目光都转向了北京。十七大期间,代表们将对中国发展中的各种重大问题展开讨论,大会的每一项决议对于中国,乃至其他国家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中国网’世界语版和《中国报道》网络版十七大专题对我了解此次大会及中国有很大帮助。谢谢你们!我将继续关注有关报道。祝大会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个世界语者,我在中国报道杂志已工作了35年。我热爱世界语,它的高尚的理想和便捷的运用使越来越多的人更加接近,使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的人们交流更加方便。世界语开阔了我的视野,和国外世界语者的通信,也获得了不少启发和教益。在近20年中,我曾三次出访,有时在世界语者家里小住,无拘无束地交流,可以近距离地了解他们的生活、工作和喜好,了解当地的文化和生活习俗,以及人们对中国、对世间种种事物的观念。这些世界语者的真诚和盛情,深深地铭刻在我心中,不少动人的情景,至今还时时在眼前闪现。  相似文献   

18.
至今,《中国报道》创刊已经45年了,我和它一起度过了32年的美好时光,经历了杂志社所发生的许多变化。为传播世界语而发展壮大《中国报道》创刊初期只有三四个专业人员。1963年,我到编辑部时只有14人,他们大部分从事翻译、通联工作。当时杂志是双月刊,由于没有专门的编辑、记者,所载文章和图片大多从国内报刊选编。随着1967年改为月刊,工作量  相似文献   

19.
中国报道杂志社从1994年开始自办世界语书刊的国内外发行。3年来,我们利用世界语的优势,在加大推广力度方面下功夫,取得了一些成效。下面是我们在自办发行工作中的一些感受。充分认识世界语的优势,增强做好自办发行工作的信心我社自办世界语书刊的国内外发行,其工作流程与国图公司一样,但我们缺乏经验,财  相似文献   

20.
绿色的青春     
《中国报道》1990第9期的封面展示了创刊40周年庆祝的一个场面:几位中国青年围在一位外国读者身旁。那几个年轻人中有我,还有我的同学向红等等,那时我们还在北京广播学院世界语专修班学习。虽然知道自己将来有可能为《中国报道》这本杂志工作,却不曾想到自己的形象会出现在这本杂志的封面上。命运的安排就是这样令人难以琢磨,也许就是这种缘分,使我们在不经意中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这本杂志,而且或许我们的一生都会致力于这绿色的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