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形成生物医学工程的专业特色,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不仅需要理工科与医科知识的进行叠加,而且要根据社会需求将相关学科知识有机融合,发挥1+1大于2的效益。"医工融合"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是需求导向型培养模式在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方面的进一步应用。实验教学正是融合型创新人才的最好培养方式。生物医学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以学生为本,创新人才的培养从"医工结合",到"医用导向型",再到"医工融合",使各学科间的相互交融更为紧密,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文章针对目前国家大力促进新工科建设的背景,结合当下医学领域已经迈入人工智能的发展阶段,市场对"医工融合"的复合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大的发展现状,分析了以工科为基础开展"医工融合"的可行性以及目前"医工融合"面临的困境。此外,以自动化专业、电子信息和计算机专业为平台,以医学为应用载体,通过分析设置"医工融合"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医工融合"科研团队的建设和加强大学与医院及相关企业的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培养"医工融合"特色新工科人才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指引下,我国医疗健康模式正处于传统医学向精准医学和智能医学过渡的变革期。工科高校发展“医工融合”有助于推动我国医学技术的进一步飞跃。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探索适合中国医学技术发展人才培养需求的精品课程,对于培养和储备“医工融合”复合型创新人才十分重要。文章分析了课程思政建设对“医工融合”类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梳理了任务和重点,并以北京理工大学医学技术学院的课程思政建设为例,立足文化传承、育人理念、培养目标、价值塑造等方面,归纳总结工科高校“医工融合”课程体系的实践经验,以期为我国工科高校的“拓医”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智能医学工程专业设立,标志着工程对医学的支撑已经从早期的“医工交叉”“医工结合”的层次步入了“医工融合”的阶段。其培养目标是面向“健康中国2030”,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人文关怀意识的国际化医工复合型领军人才和医学拔尖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5.
新工科背景下,具有鲜明医工融合特色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迫切需要综合运用理工科的技术手段解决临床需求。医工融合式“医学成像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以临床为背景,以工程为突破口提升学生学习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勤于观察、精于思考的医工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决策。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内理工科名校纷纷兴办医学院。在这种不同于传统工科院校和医学院校的创新办学模式下,研究如何使具有"医工结合"特色的医学院校的基层党组织切实提升组织活力,对确保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引领学院为培养"医工结合"复合型医疗卫生人才做出贡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逆向工程与3D打印技术"课程的开设,是为了培养医学院校学生的医工结合的能力。以项目为驱动将知识点融入项目中进行教学,采用计算机软件操作、实验设备操作等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医学领域相关的逆向工程和3D打印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技能,为现代医学培养医工结合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相似文献   

8.
"医用导向型"培养模式是"需求导向型"培养模式在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方面的独创性应用,而生物医学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则是该培养模式的物质基础。针对医疗卫生相关行业的工程技术人才需求,结合实验中心的建设情况,本专业确立了"医用导向型"生物医学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了"医工融合"式的教学体系,并探索了分层递进式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类健康事业和生命领域的深度探索,社会对医工交叉复合型高端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然而,受传统学科形塑下的系科制和单位制的影响,我国医工交叉人才培养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和显著性进展。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TBSI)是由中美两所顶尖高校携手创建的交叉型工科人才培养基地。本研究基于该学院精准医学与公共健康交叉学科研究中心(BST)的案例,探究其在人才培养机制上的创新实践。研究发现,TBSI-BST创设多方协同治理的独立组织建制、构筑多方教育资源的开拓与共享机制、创新教师聘任与职称评审制度、塑造学科交叉融合的组织文化,为医工交叉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研究结果对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超越传统学科藩篱、实现体制机制创新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生物医学工程是“理医工”结合背景下具有典型理医工交叉融合特色的新兴专业。为了与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相契合,适应社会人才需求,通过分析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理医工”结合的必要性以及目前“理医工”交叉学科的发展现状,结合“理医融通、教研并重、服务医药、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理医工”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与探讨,从而为教育出高素质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了我国卫生事业医疗道德与医疗消费的关系,反映医疗技术水平与医疗消费中不合理的现象,指出选优劣汰是提高临床医生医技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13.
介绍了首都医科大学医教协同培养医药卫生人才的经验:在对首都医药卫生人才需求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学校定位,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规模,培养合格适用人才;实践医教协同,个性化地培养各级各类医药卫生人才。  相似文献   

14.
对印度的医学教育的历史、现状、特点以及医学教育与医疗职业准入制度、毕业后教育、住院医师培养、专科医师准入制度的衔接等作了介绍与分析。  相似文献   

15.
16.
17.
物理学对医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它的每一新发现或技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都为医学研究和医疗实践提供更先进、更方便和更精密的仪器和方法,现代的医学影像就是其中的成果之一.介绍了医学物理学的发展情况,阐述了医学物理学在四大医学影像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自2004年9月开始,土耳其哈西德佩大学(Hacettepe University)医学院在本科生医学教育中增设了医学人文学科课程。这是土耳其医学院校开设的第一门医学人文学科课程,其目的是帮助医学生获得作为一名优秀医生必须具备的技能和态度。本文作者介绍了该课程的计划、实施和评价,并对进一步完善课程计划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医乃仁术。为医者,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且要有高尚的医德。这正是我们今人应该继承与弘扬的。黄冈历代名医辈出,他们行医济世,视患者如亲人;立志为民,救死扶伤;技艺精湛,德艺双行;他们的高尚医德有着深刻的渊源,传统文化的熏陶,历代名人的影响,家庭教育的影响,医家自身的修养,共同造就了这些医家们良好的品德。他们身上闪耀出的高尚医德,对当代医疗卫生行业及人才培养尤其是医学生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医学是维护和增进人类健康的事业,救死扶伤、促进健康是其内在的道德责任,它天然具有人文性,是医学与人学的统一。医学人性的提升需要人文教育,这就要求高等医学院校要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增进医学生的人文关怀,只有让人文精神回到医学中去,才能让医术展现为"仁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