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调查小学生手机成瘾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在甘肃省白银市城镇和农村小学中分层随机抽样选取了670名1~6年级小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小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对小学生使用手机的基本情况和手机成瘾程度进行调查和分析,旨在调查小学生手机成瘾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小学生使用手机的时段集中于下午和晚上,使用时长周内平均1.6小时,周末平均3.2小时;观看短视频、微信聊天、手机游戏、在线学习是小学生使用手机最为主要的内容;小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检出率平均值为23.9%;城镇小学生手机成瘾程度显著低于农村;随着年级增高,小学生手机成瘾程度加重;父母学历水平越高,小学生手机成瘾程度相对较低;年级、家庭所在地以及父母学历水平三个变量对小学生手机成瘾具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晋中学院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基本情况,研究工具为自编的大学生手机成瘾调查问卷,该问卷具有较好的同质性信度和效标效度.研究结果为晋中学院大学生手机成瘾的比例为14.5%,这个比例远低于广州、北京等大城市的水平.晋中学院大学生手机成瘾的程度存在性别差异和专业差异,男生手机成瘾的程度要高于女生,文科生和艺术类学生手机成瘾的程度要高于理科生.  相似文献   

3.
通过正性注意偏向训练增加手机成瘾倾向高职学生对积极信息的关注,探讨该训练缓解高职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有效性。同时采用手机成瘾量表(MPATS)对某学院892名高职学生进行测量,其中具有手机成瘾倾向的为139人,占比17.58%,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确定手机成瘾倾向被试80人,将被试分入空白对照组和注意偏向训练组,每组40人。采用改版的点探测注意训练任务对注意偏向训练组40例进行注意偏向的训练,随后进行后测及4次手机成瘾倾向追踪评估。经测量研究后,发现在后测以及2周、4周、8周、3个月的追踪评估中,训练组被试的MPATS除了社交抚慰因子分无显著性差异外,戒断症状、突显行为、心境改变三个维度因子分和总分评分显著下降,而空白对照组没有明显改变;在训练后,训练组与时间交互的MPATS各因子和总分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积极信息关注的注意力偏向训练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起到有效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1387名高中生为被试,通过问卷对在校高中生的网络使用情况、网络成瘾特征以及家庭功能进行调查,结果发现,高中生网络使用、家庭功能与网络成瘾有密切联系,网络成瘾组与非成瘾组在上网时间、上网地点、上网目的以及家庭功能得分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每周上网时间≥38.5小时、在网吧上网、玩网络游戏、家庭总的功能对个体网络成瘾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手机的广泛使用对现代人的学习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高职院校大学生为被试对象,采用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和自我控制量表进行随机抽样测量,试图探讨高职院校大学生手机成瘾的一般特点,及自我控制对手机成瘾的影响。研究发现,男生比女生更有手机成瘾的倾向性,在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及心境改变四个维度上均差异显著;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手机成瘾情况没有明显的差别。对自我控制聚类分析后,自我控制各分组在性别、年级上都有显著的差异,其对手机成瘾也有影响,尤其是自我控制的冲动性维度和自我中心性维度对手机成瘾有明显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6.
听力残疾者由于受听觉功能和语言功能限制,其生活、娱乐和社交等活动对于智能手机的依赖程度通常高于普通人群,这往往会成为诱发智能手机成瘾的风险因素。为探讨听力残疾学生手机成瘾的特点及其形成机制,本研究考查了安全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研究采用手机成瘾量表、歧视知觉量表和安全感量表对570名初高中及大学听力残疾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47.4%的听力残疾学生具有手机成瘾倾向;(2)女生手机成瘾程度显著高于男生;(3)和普通人完全能交流的听力残疾学生手机成瘾程度显著低于基本能交流和完全不能交流的残疾学生;(4)听力残疾学生的歧视知觉与手机成瘾显著正相关;(5)安全感在听力残疾学生歧视知觉与手机成瘾之间起中介作用。综上,未来可从降低听力残疾学生歧视知觉感知、强化其安全感体验,引导他们从虚拟社交转向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交往,进而降低对手机的依赖。  相似文献   

7.
以452名富裕家庭子女为研究对象,运用《中学生网络使用问卷》和《中文版网络成瘾量表》进行调查。与以往研究相比,富裕家庭子女的网络使用基本情况出现了新的变化;高危人群学生表现出较为严重的网络成瘾倾向;对网络成瘾产生显著效应的因素是“网络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平均每次上网时间”、“性别”、“平均每月上网次数”、“上网的主要目的”。富裕家庭子女网络成瘾对正常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大学生手机成瘾现状及其与孤独感、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采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孤独感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对421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1手机成瘾检出率为19.2%;2手机成瘾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年级、专业和家庭来源地差异;3手机成瘾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与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显著负相关;4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孤独感、社会支持对手机成瘾都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大学生手机成瘾是比较严重的问题,并受到孤独感和社会支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商洛学院学报》2015,(3):67-71
采用问卷调查为主,个案访谈为辅的研究方法 ,使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样本数据分析商洛学院大学生手机的使用,特别着眼于大学课堂中手机的使用时间、习惯、目的、动机等情况。力图通过调查大学生手机使用的状况讨论手机成瘾对大学课堂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如何降低手机使用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培养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重点探讨手机成瘾对大学课堂的影响程度、形成原因、应对策略等问题,积极建构大学生健康的手机使用模式,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学习氛围。  相似文献   

10.
山显光  魏淑华 《科教导刊》2023,(20):139-141
文章采用问卷法对605名大学生的手机成瘾、无聊和自我概念清晰性水平进行调查,数据分析结果发现:(1)大学生的手机成瘾发生率为38.5%;(2)女大学生和来自城镇大学生的手机成瘾水平显著高于男大学生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3)无聊程度和自我概念清晰度可显著预测大学生的手机成瘾水平。文章提出需要关注重点群体,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和教育,并通过引导大学生降低无聊感、提升自我概念清晰性来降低大学生的手机成瘾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