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和各类复习题,比喻考查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直接考查比喻知识。例1:(文段)刘向《说苑·善说》记惠子论“譬”,说“弹之状如弹”则“未喻”。皇甫溰根据“岂可以弹喻弹”的意思,总括出比喻的原则:一方面“凡喻必非类”,另一方面“凡比必于其伦”。(题目)皇甫溰总结出比喻的两个原则,这两个原则,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   ;二、   。(每空不超过15字)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要构成比喻必须做到:本体和喻体是不同性质的事物;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相似点,具有相似…  相似文献   

2.
比喻作为一种修辞方式,在古往今来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特别是诗词中运用最广泛,最活跃、最普遍、最常见,举足轻重,有其独特的功能,《礼记·学记》说:“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东汉哲学家王符在《潜夫论·释难》中说:“夫譬喻也者,生于直告之不明,故假物之然否以彰之。”宋代陈骙在《文则》中说:“《易》之有象,以尽其意,《诗》之有比,以达其情,文之作也,可无喻乎?”所以凡修辞学著作总要谈到这个重要内容,论述了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引喻、强喻、曲喻、倒喻、反喻、对喻、互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金志仁对《诗经·卫风·硕人》描写美人之比喻的“求疵”进行了商榷,认为根本无“疵”可言,而恰恰是开启了后世博喻写美人的先河,是中国优秀文学艺术传统的具体体现。此外,通过重温陈望道先生关于“譬喻”的界定,进一步强调了比喻的核心问题乃在于本体与喻体的“类似点”,而不是别的,从而从根本上否定了“求疵”之说,肯定了《硕人》美人之喻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
《学记》是早期儒家学派的教育理论概括和教育实践总结。它不仅第一次全面论述和涉及了教育作用、目的、制度和方法等。还着重揭示了‘喻’在教育中的启导作用。《学记》中多次提到‘喻’,均为譬喻、诱导之谓。‘喻’有时也指‘告晓’,但告晓仍须借助譬喻。比喻的作用,就在以浅近、易懂的事理(或物体)说明另一不为人  相似文献   

5.
《我的空中楼阁》以优美的语言、丰厚的意蕴而为人称道 ,其诗化的语言将作者特有的生活情趣和小屋四周的景物完美地融为一体 ,读来让人赏心悦目。诗化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文中众多比喻的巧妙运用 ,其别致、新颖堪称这篇散文的一大亮点。文章除了运用通常的比喻形式外 ,还用到了两种非常别致的比喻方式 ,试分析如下 :一、连环喻 (或称套喻 )山如眉黛 ,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作者在把山比喻成女子描画过的眉毛之后 ,又把山中的“小屋”比喻成“眉梢的痣”。“眉黛”之喻为“痣”之喻作铺垫 ,“痣”之喻又强化了“眉黛”之喻。两个比喻使…  相似文献   

6.
《劝学》(高语一册)一文节选自《荀子·劝学》。该文的特色之一是“善用比喻”,三个自然段就用了20多个,可以说是触目皆美譬,俯拾皆妙喻。体现了先秦诸子特别是荀子议论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近读叶圣陶先生的两本论文集:《叶圣陶论创作》和《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看到叶先生精辟的修辞观和多彩的修辞法,令人大开眼界。由此,也便想到近年来修辞学界出现的“喻之二柄”的说法。 “喻之二柄”,是钱钟书先生的创造。他在《管锥编·周易正义·归妹》中说:“同此事物,援为比喻,或以褒,或以贬,或示喜,或示恶,词气迥异;修词之学,亟宜拈示。斯多噶派哲人尝曰:‘万物各有二柄’,合采慎到、韩非‘二柄’之称,聊明吾旨,命之‘比喻之两柄’可也。”所谓“柄”,是“权柄”的“柄”。韩非子“二柄”的原义是:“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戳之谓‘刑’,庆赏之谓‘德’”(《韩非子·二柄》)。慎到的二柄为“威”与“德”。钱钟书先生根据比喻的异闭,以“二柄”喻之,颇为贴切,无可厚非,而且确实是‘对比喻研究的一个深化。” 但是,对叶圣陶先生的多彩的比喻,我们用“喻之二柄”来权衡,便发现有不协之处。叶先生两本论文集中共用比喻270多个,其中用同一喻体来比不同本体的,即钱先生所说的“喻之多边”现象委实不少。就“藤蔓一样爬开去”这一喻体,用来比喻五种不同的本体。现举三个如下:  相似文献   

8.
“束修”二字,自皇侃疏:“束脩,十束脯也。”朱熹注:“脩,脯也。十艇为柬。”后之学者皆以“束脩”为弟子初次拜见老师的见面礼。今传本孔安国注:“言人能奉礼,自行柬修以上,则皆教诲之。”并未明言此“束脩”即是“束脯”。《尚书·秦誓》孔颖达疏:“孔注《论语》,以‘束修’为‘束带脩饰’,此亦当然。”《后汉书·吴佑传》:李贤注:“束脩,谓束带修饰。郑玄注《论语》曰:‘谓年十五已上也。”’是孔安国、郑玄谓自十五岁“束带修饰”之童子以上者,孔子“未尝不诲也”。孔子设教授徒,“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亦即《礼记·大学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必待大学之人,故孔子授徒,似不当以“束修”即“十艇脯”为“诲之”的条件,而当以是否具备大学学习资格为“诲之”的条件。故本章“束修”之说,当以孔颖达引孔安国《论语》注及李贤等引郑玄《论语》注义长。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将《抄捡大观园》中“春睡捧心之遗风”注释为:“指西施蹙眉捧心之美。这里讥讽女子的娇慵病弱。春睡,喻杨贵妃之醉态。遗风,即余风,前人遗留下来的风韵、风致。”笔者认为这一注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0.
比喻,是汉语辞格中古老的人家族。《诗经》中“赋、比、兴”的“比”,就是比喻家族的远祖。随着汉语的发展,比喻的子孙繁衍成林。宋代的陈骙,在《文则》中把比喻分成十类:直喻、隐喻、类喻、诘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但划分嫌杂乱且有重复。到了近代,陈望道先生把比喻分成明喻、暗喻、借喻三类,开始注重于比喻的结构。在前人的基础上,濮侃在《辞格比较》(下称《比较》)一书中把比喻分成明喻、暗喻、借喻、倒喻、引喻、反喻、曲喻、较喻、潜喻九种。划分之详细,阐  相似文献   

11.
用表示某事物形象的词作度量该事物的量词,并使之不用喻词就能对事物作具体而生动的比喻,这就是量词的比喻功能。请欣赏《天上的街市》的结句:“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诗人郭沫若不用“颗”而用“朵”,既形象地描绘出流星在特定环境中呈现的花朵之形,表现出星走夜空时如同鲜花一样光艳闪烁的那种异乎寻常的优美意境,又寄寓着作者追求自由的美好感情,给读者无穷的遐想。量词的这种比喻功能可以用“(数词)+量词(喻体)+名词(本体)”这一格式表示,其中的量词既表计量单位,起语法作用,又作为喻体喻本体,…  相似文献   

12.
如今不少报刊,乱用“位”字到了令人难以忍受的地步。此话怎样?请先看《汉语大字典》对“位”的一条注释:朝廷中群臣的位列。《说文·人部》:“位,列中庭之左右谓之位。”段玉裁注:“庭当作廷,字之误也。”《尔雅·释宫》:“中庭之左右谓之位。”郭璞注:“群臣之侧位也。”邢注“位,群臣之列位也。”郑玄注:“位,朝位也。”由此可见,“位”的本义是很庄重严肃的因此,后转用为量词时,很自然地表示对人的尊敬,如:诸位、列位、几位等。对这一点,《汉语大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都有说明毛泽东很注意这一点。他在《…  相似文献   

13.
从两篇课文看老舍的佳比妙喻成都市大弯中学黄祖泗老舍先生是举世公认的语言艺术大师,而大量运用“比喻”辞格又是其文学语言的一个显著特征。有人仅在他的小说作品中疏疏地撒下一网,便获得精妙的比喻一千多条。老舍先生在《老牛破车·景物的描写》一文中说道:“精确的...  相似文献   

14.
“较喻”是古典诗文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它与一般的比喻不同之处是:一般的比喻总是将甲物喻乙物,如“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项羽本纪》),“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较喻则是将甲物与乙物相比较,从而相喻,即在比较中进行比喻,不是说甲物象乙物,而是说甲物不如乙物,或甲物胜过了乙物。这种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用语也较简洁,通过比较而进行比喻,比喻的结果,给读者  相似文献   

15.
祝尧所论赋体文学咏物之“法”不仅仅是比兴,更确切地说专指自喻——被祝尧奉为咏物赋之典范的作品皆为自喻赋,祝尧在张华《鹪鹩赋》题解中亦明确地指出所咏之物与“我”的比喻关系。祝尧推举自喻赋有三方面原因:比喻赋“以情为本”而较一般咏物赋更富情韵,取喻“切至”,“体物”多有“不粘不脱”之妙。  相似文献   

16.
一比喻1.《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用“烟火色”喻像烟火一样的脸色。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借梨花喻雪。3.《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借“秋霜”喻白发。4《岳阳楼记》:“昭月千里,浮光跃金”借“金”喻月光;“静影沉壁”借“壁”喻水中的月影。5.《马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借“千里马”喻人才,借“伯乐”喻慧眼识人才的领导。二倍代(一)全体代部分1.《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借“武陵人”代武陵某一个人。2.《曹判论战》:“肉食者…  相似文献   

17.
比喻是用打比方的办法来描述事物或说明道理的修辞手法。人们在说话、写文章时运用它,能收到生动、具体、形象、鲜明的语言效果,这在谚语中的作用尤其突出。 谚语中常用的比喻手法,一般来说,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 一、明喻: 明喻是一种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常用“象”、“如同”、“犹如”、“有如”、“似”、“似的”等比喻词连接。例如:“道上行人口似碑”(元·杨文奎《儿女团圆》一折),“救麦如救火”(明·徐光启《农政全书·树艺·谷部下》),“伴君  相似文献   

18.
月朗风清 形容美好宁静的夜晚。《洛神传》:“时月朗风清,旷善琴,遂取琴弹之、” 月缺花残 比喻美好的事物遭到破坏。唐代温庭筠《金荃集·和王秀才伤歌姬》:“月缺花残莫怆然,花须终发月终圆。”  相似文献   

19.
陈騤《文则》论“取喻之法”,分经传中出现的比喻为十项,在“详喻”项下作了如下的概述:八曰详喻.须假多辞,然后义显.《荀子》曰:“夫耀蝉者,务在乎明其火,振其树而已.火不明,虽振其树无益也.今人主能明其德,则天下归之,若蝉之归明火也.”此类是也.从这段话看来,《文则》是根据喻义的显晦以及假辞的多少来给详喻立说的.详喻的喻义较晦,所引《荀子》“蝉之归明火”一喻.如果没有前边“夫耀蝉者”至“无益也”几句的解说,比喻的意义就不十分明确.所谓“须假多辞,然后义显”,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相似文献   

20.
《阎典史传》“城中死者无虑五六万”句中的“无虑”,课文注:“意思是无须计虑就可知道,即不会少于。”编者把“无”训“无须”,“虑”释“计虑”,这是不正确的。“无虑”是一个联绵词,意为大略、大概。清人王引之《经义述闻·通说上》中“无虑”条云:“凡书传中‘无虑’者,自唐初,人已不晓其义。望文生训,率多穿凿。今略为辨之。高诱注《淮南·俶真篇》曰:‘无虑,大数名也。’《广雅》曰:‘无虑,都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