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展开浩如烟海的诗卷,咏月诗词俯拾皆是,更不乏名篇佳作:或描绘其绰约妩媚的姿影,或抒发相思和离别之情,或感伤身世和流离之苦,或倾诉旷达潇洒之胸襟,或寄托济世报国之壮志,或是借以抒发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蒲松龄在文学思想方面.提出了“寄托孤愤”理论;在小说创作中,抒发了自己的孤愤之情。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主要通过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抒发自己对黑暗现实嫉恶如仇的情感;通过“寒士”的厄运.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病,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通过“异史氏日”的精彩阐述.来宣泄自己胸中的块垒。  相似文献   

3.
在《诗经·国风》的原始意象中,“水”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水在诗歌中传达着各种情感。或以水起兴抒发对异性的思慕之情;或在水边倾诉离别之痛、遭弃之悲;或因水阻隔恋人情爱而抒发感伤之情;当然,也有水边两情相悦浴爱河的欢快乐章。水生神话模式与先秦社会风俗的交叉、碰撞,使之具有更为丰富的美学蕴涵。  相似文献   

4.
【应考锦囊】 提问方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本诗抒发了诗人何种情感?(或本诗的某句抒发了什么情感?)答题步骤:先答出羁旅愁思之情,然后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作,或描写大好河山、田园风光,或吟咏自然景物、天成之美,或讴歌劳动人民、勤俭美德,或抒发爱国之情、  相似文献   

6.
辩证法是人类早已产生的思维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以他们睿智的思维和缜密的判断给后人留下了享用不尽的经典华章.同时也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一张一弛,文武之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等帮助人们认识周围世界的同时.也帮助人们在阐述思想,抒发情感时增强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7.
李白的“酒”诗,是中国文人精神的传承与发扬,或借酒展示风发之意气,或借酒抒发浪漫之豪情,或借杯中物浇胸中之块垒,有天马行空、落拓不羁之美。  相似文献   

8.
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最早用词的形式,描写古榆关的边塞景色,抒发浓郁乡情和古今之思。这组词,无论是在题材内容或艺术表现方法上,都给今人以重要启示,其意义和影响,都有深入探讨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秦观词细腻幽婉,衷感真挚,无论是抒发情思,表现离别,亦或是化古怀旧,关照人生,都写得情韵兼胜,精美绝伦,体现了醇正的词之本质。  相似文献   

10.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词人所抒发的亡国之怨、故国之思。 2.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进行阅读和鉴赏。 3.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1.
中外诗歌创作的理论和实践反复证明,诗歌创作的心理动机是发泄苦闷。词亦如此。但由于诗词所抒之苦闷各有侧重,由此导致了诗词间的种种不同。诗歌大都抒发政治苦闷,而词多为情感苦闷。与此相应,诗境多为阔大的自然之境,而词境多为内敛的心理之境。诗词体性的或同或异,无不导源于此。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篇感人肺腑、情真意切的考场作文,小作者将丰富的历史史实融汇在高度凝练的语言中旁征博;1.巧妙地概括了诸葛亮精彩辉煌的一生.足见其深厚的文学素养。文章直抒胸臆,强烈地抒发了对诸葛亮的无比敬仰和爱戴之情。  相似文献   

13.
在《诗经·国风》的原始意象中,“水”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水在诗歌中传达着各种情感。或以水起兴抒发对异性的思慕之情;或在水边倾诉离别之痛、遭弃之悲;或因水阻隔恋人情爱而抒发感伤之情;当然,也有水边两情相悦浴爱河的欢快乐章。水生神话模式与先秦社会风俗的交叉、碰撞,使之具有更为丰富的美学蕴涵。  相似文献   

14.
抒情建构主体在建构表现心灵之情的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的组构抒情话语的抒情行为和动作,形成了一定的抒情环节.使抒情话语肩负起极富创造性和蕴蓄性的话语系统。抒情要将感情具象化,借助意象来抒发;抒情要将感情音乐化,通过音律来抒发;抒情要将感情舞蹈化,在抑扬顿挫的节奏中抒发。  相似文献   

15.
梅花,树姿苍劲,花色清丽,冷艳芬芳,风韵洒脱,清雅高洁,素有花中魁首之称。历代文人首推崇梅。唐宋以来,凡诗人词家几乎无一不写梅花。或赞其幽香浓烈,或喻其情操如雪.或颂其坚贞似铁,或爱其旷达高古……然自古贵咏梅花.多托物言志,借咏梅花而抒发自己的高昂斗志与美好情怀。  相似文献   

16.
张开瑰 《甘肃教育》2003,(10):24-24
这是一首题画诗。所谓题画诗.就是根据绘画所题的诗:题画诗从形式上一般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广义的题画诗,即是观画者根据画面的内容所赋的诗。其诗可以离开画面而独立,一般不题在画面上。严格来说,此类题画诗是属于赞画诗,它或评论绘画的艺术价值而抒发审美观感;或借题画抒怀寄寓家国身世之感;或分析画的风格而议论绘画理论等。例如杜甫的《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就是一首广义的题画诗.  相似文献   

17.
在古诗的诸多表现手法中,下面三种是比较独特的。落笔对方显深情对写法也叫主客移位.即撇开自己不写.而从对方着笔,展开联想和想象。表面上是写对方,实际是写自己.是通过对方来反衬自己。这样写既曲折有致,富有意境;又具体充实,富有深度。这种手法常用在思亲怀乡诗中,委婉含蓄地抒发作者或抒情主人公的怀远或思归之情。  相似文献   

18.
徐喆 《文教资料》2013,(29):23-24
登高在从古至今文人的笔下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他们登高望远来抒发自己的深沉的情感,或思乡,或伤时,或忧国,或抒怀,或励志。登高的起源和发展离不开文人创作的热忱,时代也推动着这一现象的继承和发展,历史进程使它表达的内容纷繁复杂.也使他抒发的情感愈加丰富多变。  相似文献   

19.
(一)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照应题目,点明地点和时令,写出了诗人信马徐行、观赏山野景色的悠然兴致。B.第二联上下句构成对比,生动地表现出山中有时喧响有时静穆的景色。C.第三联以“胭脂”和“白雪”为喻,形象地描绘出山村绚丽多彩的秋景。D.最后两句为问答,抒发了诗人由外界景物所触发的浓浓的思乡之情。2.对这首诗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A.全诗抒发…  相似文献   

20.
论《诗经》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中有一部分作品体现了生命意识,在表现理想方面,有表现理想爱情的;有表现理想生活的;有表现理想生活的,有表现理想政治的,在抒发激情方面,有抒发爱国激情的,有抒发热恋激情的,有抒发反抗激情的,有抒发惋惜之情的,在想象丰富方面,有的就生活展开想象,有的就显象展开想象,有的就禽鸟展开想象,有的就祭祀展开想象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