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所谓“创”就是打破常规,所谓“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包括方法、理论、产品、事物等。因此创造性是指能打破常规去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之特性或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首要条件是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创造性的培养需要的环境条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创新 ?有人用三个成语来概括 :无中生有 ,有中生无 ,有无相生。“无中生有”即创造———前所未有的创造 ;“有中生无”即创新———在创造的基础上不断改革、更新 ;“有无相生”即创新的本质———创造是创新的起点 ,创新是创造的核心。也有人说 ,创新即创造。“创”就是打破常规 ,“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  我们这里所说的创新教育 ,是指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其核心是在认真做好“普九”工作的前提下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 ,为了应对知识…  相似文献   

3.
创造必须具备两个要件:一是“创”,二是“造”。所谓“创”就是打破常规,所谓“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不打破常规,无所谓“创”;不“造”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只能是天花乱坠的想入非非。  相似文献   

4.
所谓的创新作文,就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既敢于大胆想象,异想天开;又能合乎情理,自圆其说,从而言别人之未言想别人之未想,不断地追求新鲜的东西。创新作文形式很多,现列举如下三种:一、反项性作文“反项”就是“反其道而行之”,让学生的思维来一个急转,突破思维定势,打破常规思路  相似文献   

5.
创造力是指能打破常规,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的能力。创造力是人类的本能,它原本存在于人体之内,是一种尚待开发的潜能,是一种无形的精神产品。当代教育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一个国家人民的创新意识决定着民族的未来,因此培养学生创造精神,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责任。美术学科由于其特殊性和无穷的艺术表现力,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如何发掘学科优势,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成为我们追求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全面发展 ,健康成长 ,生动、主动地成才 ,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人类进入数码时代、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的今天 ,就显得尤为重要。美国教育学博士黄全愈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写到 :“创造性或创造力是指能打破常规去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之特性或能力。”但是 ,对小学生来说 ,要他们去发现新的定理 ,创造发明新的东西 ,显得不太现实。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首先必须发展创新思维、创新意识 ,具有良好的创新品质。黄全愈博士还写到 :“—个创造力很强的人 ,必须是非常有独到见解、独立性…  相似文献   

7.
张浩 《中学生电脑》2013,(12):77-77
质疑是“敢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质疑是不迷信权威,敢于打破常规的先行者的一种行为,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髓。质疑更是创新的不竭动力。但凡成功的人士无不具备质疑的精神。  相似文献   

8.
创新型人才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创新型人才的含义近几年来 ,“创新”、“创新型人才”频频出现于报刊、书籍之中 ,但究竟何谓“创新” ?什么是“创新型人才” ?至今却尚未达成共识。我们认为 ,“创”指做前人之所未做 ,打破常规开始做 ,第一次做 ,它主要强调的是与众不同 ,独树一帜 ,开创、首创 ,是人的一种活动。“新”指刚出现的 ,异于以往的 ,和“旧”相对 ,可以形容人 ,可以形容物 ,也可以形容事。“创”是“新”的充分条件 ,“创”出来的东西 ,一定是“新”东西。但“创”却不是“新”的必要条件 ,即“新”东西并非一定是“创”出来的 ,如树木长出了“新”芽 ,…  相似文献   

9.
语文创新学习,就是培养具有敢于和善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敢于和善于主动探究和发现精神的学习。语文创新学习主要不是在于创造什么新的社会价值,而是在于培养创新精神,如能发表独到的见解,表现出超常的联想力和想像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新的思路和方式等等。这就需要学生养成突出的主体创新意识、良好的自我监控能力和习惯。所以,元认知教学干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10.
连晓 《教学月刊》2002,(5):25-27
语创新学习,就是培养具有敢于和善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敢于和善于主动探究和发现精神的学习。语创新学习主要不是在于创造什么新的社会价值,而是在于培养创新精神,如能发表独到的见解,表现出超常的联想力和想像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新的思路和方式等等。这就需要学生养成突出的主体创新意识、良好的自我监控能力和习惯。所以,元认知教学干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11.
创新就是用新方法做出新东西,创新能力是指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能力。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取向的教育实践。基础教育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以培养具有创新造欲和创能力的劳动为目标,以发掘人创造潜  相似文献   

12.
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的实质就是:创新———找出事物之间的新关系,探索研究问题的新方法;求异———对未知的东西敢于大胆地设想,对已知的东西敢于大胆提出异议,对陈规敢于突破。有了求异思维,学生才能有创新,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激烈竞争的新型人才。在数...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创新”、“创新型人才”频频出现于报刊、书籍之中,但究竟何谓“创新”?什么是“创新型人才”?至今却尚未达成共识。我们认为,“创”指做前人之所未做,打破常规开始做。第一次做,它主要强调的是与众不同,独树一帜,开创、首创,是人的一种活动。“新”指刚出现的,异于以往的。和“旧”相对,可以形容人。可以形容物。也可以形容事。“创”是“新”的充分条件,“创”出来的东西。一定是“新”东西。但“创”却不是“新”的必要条件,即“新”东西并非一定是“创”出来的。如树木长出了“新”芽,这里的“新”就不是“创”出来的。“创”蕴含着人类的智慧,  相似文献   

14.
徐东 《考试周刊》2011,(59):155-156
创新精神,就是指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意愿和态度,是敢于打破常规和突破传统思维开拓新的思路,创造新思想、新样式、新品种的心理品质。创新精神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和运用,而且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追求卓越的心理倾向,更是一种主动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教育任务的灵魂,而课堂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15.
论实施创新素质教育的现实途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发展现实和趋势,为实施创新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现实注脚,创新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界必须面对的新课题。笔者认为,对于创新素质教育的内涵、本质以及如何实施等问题,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创新素质教育的内涵   创新素质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和教育,这三个方面构成了创新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创新精神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不满足现状或现成的答案,不墨守成规,敢于提出问题和探索新的问题,这是创新素质的灵魂,是创…  相似文献   

16.
<正>创新思维是指具有发明、创造、或能提出新观点、新理论、新思路的一种思维.创新思维往往不拘于传统,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会产生新理论、新成果,能促进变革,带来进步.创新思维具有横向性、纵向性、广阔性,是多维度的.创新思维离不开逻辑性,但往往存在想象性、直接性,表现出直觉、顿悟的特征.社会经济、科技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知识的更新和发展,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而科技的进步和  相似文献   

17.
在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学生敢于和善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敢于和善于探究和发现的习惯。创新主要不是在于创造出新的社会价值,而是在于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如能发表独到的见解,表现出超常的联想力和想想像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独到的新思路和方式等等。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操作,笔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8.
创新教育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被列为第三次全教会的两项重点内容。所谓创新教育,是指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小学数学课程是重要的基础课程,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以及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对创新教育的要求也比较高,需要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数学课程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实施创新教育,应主要从培养学…  相似文献   

19.
一、创新思维 “创新”是指能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创造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全新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创新人材”是指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材,也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等三方面素质的人材.  相似文献   

20.
发散思维(又名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的实质就是:(1)创新———找出事物间的新关系,探索研究问题的新方法,(2)求异———对未知东西敢于大胆设想,对巳知的东西敢于大胆提出异议,对陈规敢于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