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7 毫秒
1.
"俯身抬头"作为行之有效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无疑是广大新闻工作者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进程中找到的一把"钥匙",解决了新闻的源头活水从哪里来、站在什么视角写新闻和用什么样的新闻满足党和人民的需要等根本性问题。本文提出,一线新闻记者,要想做好新闻采写工作,就要学会"俯身抬头"。  相似文献   

2.
"新闻点",专业上即是"新闻由头",或者叫"新闻根据""新闻依据"."新闻由头"是新闻的基本因素之一,是决定新闻价值的重要方面. 党刊一直以来以报道党的建设大政方针政策以及党建工作经验和信息为主,和报纸、新媒体等比起来,仿佛新闻性不是那么强,需不需要找"新闻点",怎么找"新闻点",并没有引起多少重视.  相似文献   

3.
新闻不是产品,却能够被制造.所以,在社会上有时有"泡沫新闻"和"虚假新闻"不断被曝光.在以"诚信"为纽带的社会里,为什么制造新闻的现象会屡禁不止,反呈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势头呢?虽以一言蔽之为"利之所趋",但作为专门从事新闻事业的人,必须认真埋头冥思.  相似文献   

4.
在众声喧哗的网络时代,电视新闻评论如何突破重围?应当有"不同凡'想'",就是要提供独家见解、独到思考、独特发现.不妨以新闻事件为由头,展开联想、引出猜想乃至生发梦想;打开思维的大门,才能赋予电视新闻评论一个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从公共行政的学理基础出发,对政府新闻发言的三个主要概念加以界说,政府新闻发言不是"发言",而是一项公共传播制度;政府新闻发言人不是"人",而是一个公共信息系统;政府新闻发布会不是"会",而是一种公共服务产品.在此基础上对其主要方面进行公共传播意义上的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6.
在信息科技所驱动的媒体融合时代,我国日益细分的新闻传播教育体系显露出功底不深厚、能力不稳固、技能不适配等结构性问题,建构适合当下媒体环境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成为燃眉之急.本文认为,"复合"并不是单纯的"专业技能复合",而要在"技术-表达-思想"三个由表及里的层面实现能力的多维复合:具备新文科思维下不断迭代的新闻...  相似文献   

7.
王舜 《今传媒》2011,(8):109-110
高校校报要想在质量上实现"三级跳",有赖于操作层面的一系列调整,须回归新闻本位,改变新闻旨趣,同时,甄别新闻线索,强调新闻策划,丰富版面语言。之后,方能化"鸡肋"为"鱼翅",化"旧闻"为"新闻"甚至"欣闻",实现"悦读"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在近年的“好新闻”评选中,我们有20多件作 品获山西广播电视奖,有2件获全国奖、回顾精品创作的经历,我们的体会是:用“心”想新闻写新闻,这里的“想”,并不是闭门造车、苦思冥想,而是理性的思考,是在积累中思考。通过思考,改变单一的思维方式,抓住心灵为之一动的瞬  相似文献   

9.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它与习惯性思维方式相对.新闻写作中的创造性思维就是指要打破惯用的思维套路,不机械地对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简单的再现,而是打开思想的闸门,对新闻事实进行"前后延伸",在保证本质真实的前提下,探索出同一件新闻事实中蕴涵着的,他人应知未知的新闻价值.这种思维指导下写出的新闻,无疑会比人们看惯了的一般再现式新闻更吸引人.  相似文献   

10.
牛光夏 《青年记者》2012,(24):76-77
"说新闻"目前已经在电视新闻类节目中占据了颇为重要的位置,谓之半壁江山一点也不为过。越来越多的新闻栏目给自己定位为"说"、"侃"、"聊"、"拉呱",仿佛都想摆脱原来传统的新闻播报方式,挤进时髦的"说新闻"之列,仿佛新闻类节目改革制胜、赢得受众的法宝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11.
在新闻业务中,消息、通讯、评论是三大常规武器.在传统的新闻业务中,这三项武器是相互分离的,分工非常明确.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三项武器有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的趋势,有人把这种体裁融合之后形成的新闻题材称为"新闻述评",也有人称之为"新闻评论",不管以何种名字冠之,这种新闻体裁融合的趋势正在成为一种发展潮流.  相似文献   

12.
自"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在新闻战线启动以来,新闻工作者脚下接地气,心中有底气,笔下添灵气,报道显生气,一时间"走转改"成为当下社会各阶层关注的热点话题。基层是新闻的富矿沃土,"走基层",单纯下去不是目的,而是要从基层获取鲜活的新闻素材,写出有影响力、有震撼力的报道。新闻工作者在"走转改"时,怎样才能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名成熟的编辑,首先要具备准确判断一篇稿件新闻价值的"眼力",还要具备对新闻稿件进行"包装"的"手力"。经过编辑不是事实"注水"也非硬性"拔高"的精心"包装",一篇稿件的新闻价值会迅速提升和放大,凸显"蝴蝶效应"。  相似文献   

14.
新闻名誉侵权中"真实性证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名誉侵权是新闻侵权最常见的形式,而在新闻名誉侵权诉讼中,新闻媒体要想胜诉,往往要求助于对自己所传播信息的"真实性证明",因此"真实性证明"成为许多国家解决新闻名誉侵权诉讼的基本抗辩理由.但对于"真实性证明"问题的认识和司法实践,各国的表现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5.
媒体或记者,都有强烈的"独家意识",希望他们关注的人物或事件,有且只有他们一家报道,那样更容易产生关注度、制造影响力.可是,除非这个新闻故事本身没有多少新闻价值,在那么多媒体同城共采的情况下,要想独家报道,就非常难.  相似文献   

16.
电视民生新闻构建公共话语平台的观念在"公共领域"思想以及"公共新闻"运动的影响下,由过去以信息传播与服务为主转向成为公民意识的参与者与鼓动者.以及社会政治民主化的组织者.目前的电视民生新闻面临着民众关注度、参与度下降,效果不佳,前景模糊等问题.电视民生新闻构建公共话语平台的最终目标应当将受众定位为公民而不是现在的"平民化视角下的市民",培育公民意识,构建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17.
彭华新 《编辑之友》2015,(12):35-40
当代新闻有个奇特的现象,即民间公关开始介入编辑流程,并与权力发生关系.公关介入之后的新闻权力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新闻"专权",90年代新闻向公关的适度"让权",2002年之后,随着民生新闻的渐趋繁荣,故事化编辑理念出现,媒介与公关的"分权"成为现实.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证明了媒介接近权逐渐"去阶层化",到第三个阶段,新闻传播效果提升了,但产生一些负面干扰,如"媒介合谋"和"权力寻租",在分享权力的同时,导致"社会公器"的"私用".  相似文献   

18.
新鲜是新闻的生命,而写新闻要有新闻由头则是最起码的原则.因为,没有新闻由头的"本报讯"与其说它是新闻,倒不如说它是理论文章或工作报告更确切一些.新闻由头多种多样,而笔者则认为,"记者昨日获悉"不是新闻由头.  相似文献   

19.
正"新闻策划"不是"策划新闻"新闻策划,是一个让新闻界的有识之士们褒贬不一的词,有的认为"新闻策划是提高新闻质量的法宝",有的说,"新闻岂能策划?"认为新闻不能策划、不该策划的人强调,事实第一,报道第二,新闻只能客观地发生,不能主观地策划。这种观点初听有理,其实不然。这里的关键在于对新闻怎么理解。目前国内新闻界一致采用的是陆定一同志给新闻作的定义,即"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按着这个定义,新闻策划这个词就站得住。也就是说,我们策划的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不是去策划新闻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社会发展的关注度越来越强烈,了解新闻的深度和广度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面对堆积如山的信息量需要梳理和去伪存真,新闻编辑是新闻的"控制者"、"把关人"和新闻信息的"整合者"、"加工者",就必须要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博大的胸怀,独到的眼光,敏锐的思维,非凡的智慧,正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