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牛玮一 《东南传播》2021,(10):89-91
"他者"概念自诞生之初便蕴含着与"自我"相对的意涵,经常被贴上愚昧、卑劣的标签,信息时代的讯息发达并未有效解决"自我"和"他者"的矛盾,尤其是在跨文化传播中,地球村内部依旧充满新的冲突和暴力.一方面,"我们"通过对"他者"的确认和排斥来完成对自我的身份认同;另一方面,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新闻传播,也在不断对"他者"进行不平等的形象建构,记者作为新闻制作过程中的生产主体,把握着新闻生产的重要渠道,在"他者"观念这种二元对立思维的影响下,"他者化"报道的思维依然存在,并且直接影响着"他者"的媒体形象建构.跨文化传播本质上是不同文化间的精神文明交流过程,只有破除"他者"观念的二元对立思维,才能将跨文化传播变为一种共享、开放的传播形式,从而获得打破各文化间交流困境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陈曦  曾一果 《编辑之友》2021,(11):22-27
文章基于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探究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主体间性背后的欲望结构,以及"他者欲望"如何在交往理性中发挥多重作用,以期对理性认同的深层运作机制有新的认识,为跨文化传播中不同意义符号的缝合提供新的视角.研究表明,在跨文化交往中,作为主体欲望根源的匮乏导致与"大他者"的象征性认同存在缺失,但这一深层欲望同样推动着主体持续地追寻认同他者的欲望以及被他者认同的欲望,借助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交往理性完善自我建构.此外,由于主体在他者的位置欲望,欲望对象的重合会引发矛盾冲突,这是交往理性需要应对的难题,但同时也为缝合点的意义整合创造更多契机.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4,(17):17-20
在全球传播时代,他者的建构形塑国族认同中的作用更为突出。本文从文化心理机制、政治与商业机制、策略机制三个方面对他者的建构机制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他者的建构是必要而且不可避免的,但如何认识和对待他者仍然是全球传播中的交流难题。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9,(2):46-53
本文将意义生产与解读和社会建构论相结合,探讨农民工面对当下的社会意义系统,他们如何进行自我身份认知、自我身份建构。本研究以W大学一个建筑工地的23位农民工为研究对象,使用田野观察、深度访谈、焦点小组访谈等研究方法获得一手资料,并以农民工纪录片《阿拉民工》作为焦点小组访谈中的研究工具,探究了同属纪录片"被记录"群体的农民工如何解读农民工纪录片,以此为中介来审视他们如何看待自我身份。研究发现:农民工群体用三种"去他者化"的话语实践策略再建构了其主体性身份,即对"农民工"命名和称谓的消解、以主体身份质疑纪录片的文本结构、创造自身话语来消解主流话语中"农民工"身份的意义;他们在现实的社会交往中仍然被"隔离"或"吞噬",无法摆脱其"他者"身份,在这种境遇下表现出对尊重、平等、归属等精神内核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对北京市民与农民工之间信息传播内容的分析认为,农民工与市民由于在城市中朋友圈子、职业性质、居住关系等因素,二者之间的信息传播基本处于零星而非系统的状态,工具性信息成为二者之间信息传播的主要信息类型.并得出结论:农民工与市民群体内部的分化已经超出了这两个群体之间的差异性,而农民工群体的内部分化更是一个需要关注的现实问题,它对中国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一体化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电影作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在塑造、传播国家形象的作用日益突出。然而,在西方文化强势输入下,影视中中国国家形象在自我构建与顺从他者视域中博弈。本文以后殖民主义理论为视角,分析新世纪以来具有代表性的华语电影中构建的多种中国形象,研究反"他者"与"自我他者化"的倾向,探讨电影创作在解构或建构西方既定权力话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李娟 《现代传播》2023,(12):55-65
国际传播已在中国的对外交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获得战略主动,再审视“自我与他者”这个核心概念十分必要。自文艺复兴始,西方中心主义逐渐成为国际交往中“自我与他者”的主要内容,并对国际传播格局产生决定性和持久性影响。随着新兴国家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国际以往的“自我与他者”理念和实践出现一定变化,为更具建设性的国际传播创造了可能。当前,中国国际传播的指导思想应聚焦“自我与他者”的共同利益和价值,在软硬实力匹配原则下通过理念更新与顶层设计、汉语推广与受众为本、以理服人与以情动人、技术投入与渠道建设等完善对外话语体系,树立美好国家形象,科学提升软硬实力,不断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8.
杜忆竹  徐开彬 《新闻大学》2024,(2):57-70+119
他者是跨文化传播研究的重要议题,对待他者的态度体现出审视他者的不同方式。论文对纪录片《美国工厂》在豆瓣和IMDb的影评展开主题分析,旨在探究“他者是如何被审视的”这一问题。研究发现,对他者的认知有三种情境,即先赋自我与绝对他者、关系中的他者,以及消失的他者。第一种情境将“我”与“他”视为相对独立的,第二种情境则认为自我与他者是相互构成的,第三种情境意味着对跨文化差异的否定性解读以及对我—他关系的转换。最后,论文讨论了他者审视过程中的情境化问题。  相似文献   

9.
沈雅婷  周鸿 《今传媒》2023,(3):34-36
短视频的发展为乡村文化传播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渠道,同时,在传播过程中也出现了“他者化”现象。本文通过探索短视频中乡村文化传播的“他者化”现象及其表现,分析其成因,探索出了相应的对策,旨在为短视频乡村文化传播的良性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新媒介技术侵入“日常生活”,破坏了“日常与非常”、“公共与私人”、“自我与他者”之间的边界.这一现象要求彻底修改“日常生活”的理论.媒介化的“日常生活”成为建构自我与他者之间关系的道德的与社会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杨蓉 《传媒》2015,(4):79-80
媒体是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工具.在媒体中塑造“中国形象”的主体呈现二元结构,在国内媒体之外,又有作为“他者”的国外媒体.以“他者”的视域进行反观,在实证的基础上了解“他者”视域中的自我,进而解读其生成的原委,将有助于丰富“中国形象”的内部结构,强化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针对性和目标性,避免主观臆断或误读误判,为“中国形象”的塑造争取更为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媒介景观概念入手,结合他者化批判路径,阐释乡村美食类短视频的文化意义。通过对李子柒、华农兄弟典型案例的分析,提出其田园隐士景观、乡村滑稽戏景观及两种他者化路径。在乡村滑稽戏景观中,乡村被呈现为现代性的嘲弄对象,以强化城市优势地位;在田园隐士景观中,乡村被建构为田园牧歌,用于对抗现代性焦虑。乡村始终站在城市受众的另一面,成为标签化存在。  相似文献   

13.
通过梳理文献、提出设想和小规模实证,此文对"有意义的他者"的存在以及产生根源进行了研究,发现其在大学学生心目中是存在的,而产生的根源是为了满足当代大学生实现自我认同感和更好融入社会的需要,其身份确立主要经由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两种途径.在"出现问题——'镜像'模仿——自我说服——做出回应"模式下,"有意义的他者"充当了自我传播过程中的意见领袖角色,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职业观和爱情观,对大学生的自我完善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在数字出版时代,为优化编辑出版流程,提高书刊文稿编校质量,期刊编辑在"看"的"他者"视域下,需清醒地认识到期刊编辑工作中唯"他者意识"为尊或唯"自我意识"为崇所导致的极端现实问题,需从社会空间、历史时间、自我立体视角出发,反省自身内在及外在,提升自身多维度的跨界意识、交往对话的超越意识及换位立场的交互意识,使"自我意识"借助"他者意识"的内在化,建构起编辑所具有的"看"的"他者意识"策略,提升期刊编辑的自我素养,以适应数字发展时代编辑的华丽转型.  相似文献   

15.
闫晗 《传媒》2023,(9):90-93
动画电影的空间话语是极具魅力的文化看点。本研究以爱德华·索亚的空间理论为基础,发现中国动画空间话语经历了从“第一空间”到“第三空间”的建构历程。当前,中国动画或表现为奇观化的“第一空间”,或表现为空心化的“第二空间”,呈现出空间与“两张皮”的尴尬境地。研究认为实现中国动画的国际化传播,还需建立动画电影的“第三空间”,引入作为镜像的“他者”,通过互文性建构或抵抗性建构,让本土空间与“他者”空间在故事中展开碰撞、引发思考,最终达到包容他者文化、传播自身价值观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徐静 《东南传播》2022,(6):20-23
《前程似锦的女孩》是一部具有当代特色的好莱坞女性复仇电影。主创试图通过转换“凝视”的主客体,扭转父权制社会中女性形象在影像文化中的“他者”本质;并通过对多重符号的使用以及严肃议题的嵌入,建构以女性自我为中心的主体身份,反映了当代好莱坞女性复仇主义电影在寻求女性意识觉醒(consciousness-raising)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与创新。  相似文献   

17.
张静华 《新闻传播》2012,(2):136-137
跨文化传播中的问题常常存在于对身份的期望存在文化差异,误读也往往缘于从自我文化诉求视角来解读他者身份的思维习惯,要规避跨文化传播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对身份期望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日本馆的参观经验为案例,探讨身份期望差异对跨文化传播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以西方的"他者"形象存在。本文以法国国际广播电台中的中国形象为研究对象,指出中国的"他者"形象是西方为了肯定自身价值的一种想象和建构。西方媒体正是这种建构的共谋。  相似文献   

19.
丁旭 《东南传播》2016,(5):32-36
本文主要是以华莱坞为语境,讨论纪实电影中对边缘化的异质群体中的"他者"的建构。首先对华莱坞、纪实电影和"他者"进行界定;然后选取了《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和《小武》两部电影作为分析对象或者文本;用表征的视角来讨论纪实电影中建构的"他者"的意义以及相应的知识/权力问题。本文的重点也是创新点在于,用批判的视角,从符号学和话语理论出发,将电影、纪实电影看做一个表征体系,讨论纪实电影作为一种文本,在华莱坞语境中是怎样建构关于"他者"的形象的。本文认为纪实电影作为一个表征体系,在建构"他者"时主要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看即使电影对于"他者"形象的建构。一方面,符号学层面即诗学层面,主要运用罗兰·巴尔特的符号学理论,分析纪实电影中怎样使用纪实电影中的实景拍摄、非专业演员以及地方方言几个层面的文本和具体语境来表现符号权力。另一方面,从话语层面即政治学层面,主要运用米歇尔·福柯的话语理论,分析纪实电影在建构"他者"的意义时,这个意义包含了怎样的权力问题,并从电影制作者、影评人和观众几个层面的权力机构展开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冯广圣 《新闻界》2013,(17):11-15
乡村传播"场域"中的主要行动者是农民,转型期的农民身份发生了分化,农民在乡村社会传播中的行动直接影响着村庄社区的社会传播网络建构。借用社会传播网络分析工具考察当下中国乡村社会的传播网络结构是本文的旨归。经田野考察发现,现代中国乡村传播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互动的循环的网状模式:日常生活中人们选择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新媒介传播等不同传播方式来编织他们的信息传播网络,这些信息传播网络从不同层面推动着乡村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