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8 毫秒
1.
齐维轩 《情报杂志》2002,21(10):9-10,12
基于我国网络道德自律研究正处在探索和起点阶段的事实,借鉴国际社会网络道德自律实践,探讨了我国网络道德自律研究中的基本原则、内容、困境以及突破口等问题,指出了我国网络道德自律研究任重道远。启示人们,在对网络实施“道德、技术、法律”的战略性主体管制中,技术与法律只是手段,道德自律才是根本。  相似文献   

2.
在网络体育新闻的发展过程中,新闻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所谓道德失范指的是在网络体育新闻传播中传受者由于道德原则或规范的缺失而出现的社会行为的无序、失控和混乱等。它严重阻碍了网络体育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专题研究。  相似文献   

3.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虚拟货币在网络中成为了一种比较流行的等价物.由于虚拟货币可以将一般的电子数字最终转变为真实货币,因此它可以作为一种虚拟经济对现实经济产生影响.通过对虚拟货币的潜在、社会影响的分析,提出对待虚拟货币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4.
网络不良信息是指通过互联网散布的不符合法律规定、有违社会公共秩序与道德、对社会产生有害影响的信息。网络不良信息范围的界定应根据网络技术的发展采取列举的方式。网络不良信息发布与网络服务商有一定的关系,网络服务商对网络内容的提供承担责任。我国应尽快完善对网络不良信息的法律规则。  相似文献   

5.
以信息管理为视角,通过宏观网络与微观网络社区两个层面,对网络社区中信息交流的特点,信息交流对网络社区的意义等问题展开深入思考与探讨。从虚拟社会角度提出了基于哈耶克理论构建网络社区信息交流规则体系的原则和办法,并借助对网络社区信息交流规则的研究,达到理顺网络社区的秩序,为网络社区管理提供决策服务。  相似文献   

6.
李霞 《中国科技信息》2014,(13):180-181
随着信息化和网络化的电子商务应用步伐的加快,社会跨入了网络经济时代。市场竞争规则、经济增长模式以及社会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网络营销不等同于传统营销,它是伴随着网络虚拟市场而诞生的新营销理论,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创新性。面对新兴的网络虚拟市场,企业要运用网络营销的理论和方法,建立适合企业自身特点以及发展需要的营销系统。  相似文献   

7.
窦小华 《科教文汇》2007,(10Z):164-164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虚拟货币在网络中成为了一种比较流行的等价物。由于虚拟货币可以将一般的电子数字最终转变为真实货币,因此它可以作为一种虚拟经济对现实经济产生影响。通过对虚拟货币的潜在、社会影响的分析,提出对待虚拟货币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8.
虚拟社会是数字化的现实社会中的人在互联网建构的虚拟空间内依据特定的规则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人化场域。社会分层作为虚拟社会的重要现象存在和发展,由作为虚拟社会纽带的信息的特性、虚拟社会物质基础的技术特质决定,是现实社会权力向虚拟社会延伸的结果。虚拟社会分层可以从虚拟社会接入情况、虚拟社会政策供应、虚拟社会工具供应、虚拟社会信息供应、虚拟社会信息意识、虚拟社会信息获取、虚拟社会信息利用和虚拟社会信息伦理等八个维度进行考察。 ICT 技术革新带来虚拟社会阶层的分化与流动以及虚拟社会阶层间聚合互动现象不断增长是虚拟社会分层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网络道德危机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技术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使得社会道德面临新的选择与挑战.在明晰网络道德与网络道德危机的基础上,指出了网络环境中网络道德危机的表现形式.对影响网络道德危机的内源动力、外源动力进行了详细分析,构建了基于二者的网络道德危机动力机制模型,并阐述了动力机制的关联机理.  相似文献   

10.
崔鹏  孙宝文  王天梅  张巍  齐婧 《情报杂志》2013,(2):40-44,56
网络虚拟社会作为一个崭新的社会形态,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通过收集中国期刊网中有关网络虚拟社会相关文献,采用共词分析和可视化方法,梳理了网络虚拟社会研究脉络,剖析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总结了主题演进态势,为深入研究网络虚拟社会的发展规律,探索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数字共享经济平台作为共享经济的数字载体,随着网络信息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已迅速成为多用户价值共创的平台,改变着人们建立经济、道德等价值关系的方式。与此同时平台所涉及隐私安全、大数据杀熟、虚假销售等伦理问题亦成为当下社会的焦点。对数字共享经济平台价值共创进行价值哲学分析,厘清价值共创类型的伦理内涵,确立平台共同体的道德自由空间并建构平台的超规范伦理体系以此促进其利益相关者信任关系的稳定,旨在维护数字共享经济平台价值共创的互信、公正与可持续。  相似文献   

12.
鲁静文 《科教文汇》2014,(30):226-228
精神病人最终回归社会是指精神病人在正常的环境下康复,并在专业人士和社会工作者的帮助下,逐渐恢复社会功能并正常生活和工作。这是西方现在的精神病医疗理念,而这种医疗理念在国际上已获得共识。美国的"非住院化运动"引起的社区模式的实践将精神病人从医院那个"牢笼"里解放出来;日本的"开放管理"模式让病人在自由中自主生活;香港完备的社区康复机构让病人在机构活动中培养了自立能力和互助精神;北京的"温馨家园"使病人迅速融入家庭和社会。鉴于以上实践模式的经验,着重在社区服务能力建设、机构建设、支持网络建设方面对我国精神病人社会回归的社区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技术学习理论是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赶超的有力工具。传统的技术学习理论分析框架忽略了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因素,难以解释虚拟网络型产业的技术学习过程。本文分析了由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决定的虚拟网络型产业的三个特征:网络外部性、技术标准专利化和基于标准的竞争,提出了一个虚拟网络型产业技术学习的三维理论分析框架:国际贸易规则、全球技术演化和企业层面的技术学习模型,分别描述了国际贸易规则的变化,全球技术演化轨迹和企业的技术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14.
虚拟网络型产业技术学习理论框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柏昊 《科学学研究》2007,25(Z2):400-408
技术学习理论是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赶超的有力工具。传统的技术学习理论分析框架忽略了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因素,难以解释虚拟网络型产业的技术学习过程。本文分析了由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决定的虚拟网络型产业的三个特征:网络外部性、技术标准专利化和基于标准的竞争,提出了一个虚拟网络型产业技术学习的三维理论分析框架:国际贸易规则、全球技术演化和企业层面的技术学习模型,分别描述了国际贸易规则的变化,全球技术演化轨迹和企业的技术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15.
周浩  陈莹 《科教文汇》2014,(19):3-5
新时期计算机网络正在以强大的影响力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同时也成为高校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媒介和手段。本文通过设立调查问卷并且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对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群体结构、群体规范、群体规模、群体气氛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从而对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道德行为特征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6.
面对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高校德育工作的挑战,网络德育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课题。本文首先在综合学术界诸多成果的基础上对网络德育的内涵进行了明确界定,并从占领意识、目标、内容、方式等多方面阐述了高校网络德育实效性的影响因素,针对性地提出“主体化”、“生活化”、“合作化”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7.
何晓柯 《未来与发展》2010,33(12):30-33
社区建设的核心是民主自治。在当前我国社区建设的实践中,居民参与不足已成为影响城市社区自治深入发展的一个瓶颈,而网络时代诞生的"网络民主"则为居民参与提供了新的途径。杭州市德加社区以社区网站为载体,把信息化网络与为民服务巧妙加以结合,搭建以居民自我教育为特征的道德调控平台,探索出一条借助"网络民主"推进社区自治发展的新路。这为我们今后构建"网络民主"平台,保障社区自治权的实现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8.
王汉宗 《科教文汇》2012,(18):23-24
道德教育,是对学生道德品德的培养与塑造。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其核心是关于人的道德修养。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孔子十分重视德育教育。他围绕着"仁"与"礼"的政治目标,向学生全面实施了包括人性、人伦在内的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教育,使"政治理想"与"道德行为"两大板块的教育达到了和谐统一。本文从"孝悌"、"财富观"、"诚信"、"知行"、"自省"等方面论述了孔子德育思想对中学道德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网民人数增加迅速,曾经被称为“虚拟”的互联网,却是脱掉“虚拟”的外衣,与人们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一边是网络问政的兴起、网络反腐的接力和网络体现民意的积极效用,另一边却也滋生了虚假信息传播、网络大谣们造谣惑众、网络赌博诈骗等一系列问题。如何抵制网络有害信息,唱响网络文明的时代旋律,不仅是每一个当下参与网络的网民应该思考的问题,文化部门也应当会同网络主管部门有所行动,助力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相似文献   

20.
Robot ethics encompasses ethical questions about how humans should design, deploy, and treat robots; machine morality encompasses questions about what moral capacities a robot should have and how these capacities could be computationally implemented. Publications on both of these topics have doubled twice in the past 10 years but have often remained separate from one another. In an attempt to better integrate the two, I offer a framework for what a morally competent robot would look like (normally considered machine morality) and discuss a number of ethical questions about the design, use, and treatment of such moral robots in society (normally considered robot ethics). Instead of searching for a fixed set of criteria of a robot’s moral competence I identify the multiple elements that make up human moral competence and probe the possibility of designing robots that have one or more of these human elements, which include: moral vocabulary; a system of norms; moral cognition and affect; moral decision making and action; moral communication. Juxtaposing empirical research, philosophical debates, and computational challenges, this article adopts an optimistic perspective: if robotic design truly commits to building morally competent robots, then those robots could be trustworthy and productive partners, caretakers, educators, and members of the human community. Moral competence does not resolve all ethical concerns over robots in society, but it may be a prerequisite to resolve at least some of th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