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辑之愚     
房向东(以下简称"房"):明德兄,你我都干了二三十年的编辑工作,同时又都扮演了作者的角色,我们来谈谈编辑的愚蠢,应该是有发言权的吧? 龚明德(以下简称"龚"):是的,这个话题,你我都有话说.用不是人话的学院派论文语言来说,就是我们都拥有话语权.我愿意以具体的事实来说,不准备蹈空地虚说.  相似文献   

2.
一篇稿件寄到报社,总是盼望着见报.那年,我的一篇短文在报上发表了,我自然喜出望外,但读着读着,发现与原稿相比,编辑已作了大量修改和删减,心生感动之余,也有许多启发与思考.从此,我喜欢读"见报稿".有时一篇"见报稿"要读上三、四遍.具体说来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摆正作者与编辑的关系.文稿能见诸报端,不要单纯认为是作者心血写就,那里面也融进了编辑的甘苦.从两稿对比中不难看出编辑动了不少脑筋,文字从原稿(连同标点)529字减至294字,短小精悍,使稿子增色不少,而署的仍然是作者的名字,应感谢编辑们的辛勤劳动.  相似文献   

3.
十年感言     
《出版参考》十周年了,算来我也有十年读龄的老读者了。一个人连续十年读一个刊物恐怕不是很容易的,春风化雨,应该写点感想,作为祝贺和感谢。 我喜欢读《出版参考》,省时间,信息量大;文章短而不说空话,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自然就使读者少费时间而多得信息。这不只是文风问题,也是现代信息性刊物应有的性格和特色。我在编辑岗位上时,这个刊物使我开阔视野、耳目灵通。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以后,仍然是我了解出版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4.
人步入老年,回忆往事,总不免感叹人生不如意事竟然是十之八九,而剩下的如意事,也只有十之一二了.我已六十有五,是货真价实的老头儿了.回首往事,也深有同感.所幸的是,在《图书情报工作》编辑部当编辑的四年,属于这十之一二,是我得意之时.所以,很愿意回忆这一段美好时光.这一段光阴,弥足珍贵,令我终生难忘.  相似文献   

5.
谈谈编辑工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原同志原来约我来讲语言问题,我考虑以后,还是讲讲编辑工作。大概一个人干哪一行,就觉得哪一行不容易谈,因为我做语言工作,就觉得语言问题不大好谈。我也做过编辑工作,多少知道一点,因为只知道一点儿,所以胆子就比较大。正如有些书生喜欢谈兵,有些将军喜欢作诗,大概都是这样一种情况。我的编辑经验是这样,49年我在开明书店当编辑有一年时间,从78年《中国语文》复刊以来到现在,编了三年杂志。在开明书店实际上是在那儿编《文言读本》,没搞一般的编辑工作,所以经验不  相似文献   

6.
一稿多投的十大好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报刊就一稿多投问题,多有讨论.我也当过编辑,对一稿多授也有反感,总想独家占有作者的稿子,任我慢慢地从中挑选.但,从理智上说,这是利己的、消极的.理智的、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其反:欢迎一稿多投.一稿多投,有十大好处:  相似文献   

7.
与文字工作为伴,我已走过三十几年。大学毕业后到机关干文秘、调研,一干就是18年。这以后的十多年时间从事报纸、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这两种工作都需要自我牺牲精神,也都比较累。其实,人的一生中要做成一点事情,不管干哪一行,没有不辛苦的。编辑有苦也有乐。在编辑这片乐土上,最大的快乐莫过于读者、作者的满意和赞赏。  相似文献   

8.
人过50岁,大家称中老年人,也就不脸红地往《老编辑甘苦谈》栏目投上稿件。但严格说来,我算不上老编辑,因为我从事编辑工作仅有十个年头。我原来做的工作主要是与显微镜打交道。我喜欢文静、细致的工作,调入中国地质大学后,面对工作的选择,我挑选了出版社。 当时出版社刚成立一年,正处于艰难的创业阶段。与社长的第一次谈话给我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他说,“编辑是为人作嫁的工作”,“我们出版社是很清贫的”,是否愿意从事这样的工作,是  相似文献   

9.
王建章,郑州晚报杂文编辑.他虽说比我年轻许多,但生活经历有若干部分都和我相仿佛;有军队生活史;当报纸副刊编辑;喜欢并在写作杂文.正由于我对后两者(报刊编辑和杂文作者)有较长时间的体验,对于当编辑和当作者的甘苦至今历历在心.由此,和他自相识而相熟而建立友谊,使绝非偶然了!  相似文献   

10.
十年前,作为一名医学生的我决定到人民卫生出版社应聘编辑工作,为了弄清编辑究竟是干什么的,我到国家图书馆查阅了很多材料,从中我发现了关于编辑角色的定位有共同的一句话"为人做嫁衣",这是我对编辑工作的最初理解--为作者出版一本好书.  相似文献   

11.
给编辑争光     
和爱好写稿的朋友聊天,有的同志总认为只要和编辑关系好,稿件就能刊用。其实,事情也不完全是这样。编辑编发稿件,也不是随心所欲、想怎样就怎样,而是遵循一定原则、择优录用的。倘若编辑都用关系稿,整个版面的文章质量不高,结果,领导不满意,读者不爱看,编辑也觉得脸上无光。因此,作者写稿时,应把心思用在提高文章质量上,要有一种给编辑争光的意识。 在与编辑的交往过程中,我感到编辑喜欢那些有真才实学、能吃苦、上进心强的作者。而对于写不出高质量文章又请编辑照顾的,编辑往往是一愁莫展。即使有时碍于情面用了,也不可能…  相似文献   

12.
我大学毕业分配到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从事科技编辑工作已十年有余,十余年的经历使我体会到做好这一工作之不易。许多社科、文学艺术、少儿读物的图书编辑,做到了兼学者、作家、编辑于一身,而对于不在科技工作一线的科技图书编辑,做某一专业的学者或作者很难。与科技作者相比,你是外行。外行审读加工内行的书稿,肯定比较吃力。何况科技图书编辑要将有关计量单位、图、表、参考文献的规范,一点一滴地贯彻到书稿当中,不敢有丝毫怠慢,还担心有疏漏;更何况在考虑图书质量的同时,还要考虑时间效  相似文献   

13.
人与人之间的深情厚谊,欲达到心灵上的深交以至神交,常常不是一次建立,也非一日之功,而是需要不断培养、不断深化的。一位作者向编辑提供文稿,大多不是一次就画“句号”,以后不再写作、不再与编辑来往了。作者总是在不断研究、不断写作,并不断取得新的成果的。因此,编辑结识一位作者,往往不是一次性交往,而是反复联系,一年、两年、十年、二十年,不断延续下去,成为多年结交、感情深笃的好友。但是,编辑与作者一次性交往或者短时期联系的情形,也是并不罕见的。原因相当  相似文献   

14.
我曾经有两三年时间兼任过一家出版社副总编辑的职务。由于是兼职而该社又处在草创阶段,我们三人——总编辑、另一位副总编辑(他们也都是兼职)和我——所作的工作仅限于出版规划,而未进入书稿的具体编辑事务。但几十年来,我在撰写或编著教材、专著或文集时,曾多次与编辑同志打交道,对他们辛勤劳动的精神深怀敬意。我感到,诚如《中共  相似文献   

15.
2005年元旦刚过,收到上海记协送来的<当代上海记者丛书>,这是一份很有意义的新年礼物. 丛书收录了上海新闻界22位记者、编辑的新闻作品,作者有的是我很敬重的老一辈新闻工作者、有的是我很熟悉的多年的朋友、还有的是近年来脱颖而出的中青年编辑、记者.这些精品力作按人分册结集出版,不仅是上海也是中国新闻界一件值得祝贺的事情.  相似文献   

16.
一本好书的产生,就"像是个小小的奇迹";编辑是作者以外最有资格"说自己有功于这本书的诞生的"人——这就是编辑的满足感。在作者编辑的数十本书中,作者认为最能带来满足感的非黄仁宇作品莫属。作者回顾《万历十五年》两种新版和《现代中国的历程》的编辑过程,细数了在选题策划、组稿、编辑加工、装帧设计和宣传推广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深切体会。  相似文献   

17.
文摘三题     
罗新 《编辑之友》1995,(3):42-44
文摘三题罗新【重庆】在十年的文摘编辑生涯中,我先后参与过责任编辑、栏目编辑和复审工作。回想起来,有艰辛,也有欢愉。现以《文摘三题》为题,谈谈个人之见,以请教于前辈和同行。选摘也是一种创造文摘编辑工作,离不开“选”和“摘”。这究竟是一项什么样的工作?我...  相似文献   

18.
谈采访之道     
谈一点采访之道,究竟从何谈起?还是结合我几十年来亲身经历的工作实践来谈,比较实际.讲亲身经历,有些人总喜欢讲当年"过五关,斩六将"的几段,却忌讳自己也有过"走麦城"的一段.我想一反此例,就从自己在采访工作实践中的失败谈起.一九三○年我在上海法租界马浪路(今马当路)私立通惠当小学教员,曾利用晚上业余时间,到附近私立民治新闻学院读书,这个学院规定两年毕业,而我仅仅读了一年书.一九三一年暑假将满时,院长顾执中先生介绍我进上海《新闻报》工作,当时他是该报采访科副主任,兼编随报附送的星期画报.刚进报馆时我不是去当记者,而是做他编辑画报的助手.真正开始当记者  相似文献   

19.
阿农 《编辑之友》1996,(4):49-49
编辑也该写作阿农【广州】好不容易盼到春节了,我有十天左右成块的时间可用来写作。可是一年来总是看稿,看稿,自己拿起笔来,倒生涩起来了。于是先想到的题目就成了谈谈编辑的写作。我当编辑也有十年了。其中八年是在大学学报,这两年是在这个叫《广东中师》的杂志。虽...  相似文献   

20.
1990年,我给《中国物资报》写了7篇稿子,见报的有3篇。之后,中国物资报编辑部编辑约我继续为该报写稿。大凡精神产品,多是作者的思考在某一特定方位上的凝聚物。对于我来说,重要的不是急于动笔,而是思考自己写的文章,是让人家喜欢看,还是让人家耐着性子看。记得一位老编辑说,他喜欢读有味道的杂文。如果头几行没味儿,就扔到一边儿去了。我怀着庄重的心情,双手捧进邮筒的稿子,要是让人家(编辑)读不到一半就扔掉,那就够惨了。那么,什么叫没味儿?人家重复过一千遍以上的话,谁听了也没味儿。比如一些口号、成语,我就尽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