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采访是记者为进行新闻报道所作的了解客观情况的活动,同医家诊病一样,也要注重“望闻问切”。望一位老记者曾讲过这样的故事,他去采访采油队的某工程师,打算报道他的先进事迹。但是这位工程师拒绝接待记者,不愿向记者吐露一点自己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访问来了解情况的门被堵上了。最后,经  相似文献   

2.
要学会观察     
新闻采访指的是记者和媒体通讯员为作报道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发现新闻、识别新闻和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行的调查访察活动。新闻采访是记者凭借新闻敏感去收集去挖掘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并提炼主题的过程,因此记者不但要认真倾听,认真记录,还要细心观察,善于观察。美国著名记者李普曼说:"好的记者可以借助自己丰富的经验直接观察世界,差的记者不会观察。可以说"观察"在新闻传播中举足轻重。为什么需要这种新闻观察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种因素与作用。  相似文献   

3.
柏虎斌  潘文俊 《视听界》2001,(5):26-26,21
凡是记者,都知晓采访角度。但是,如何选择采访角度,并不是每一个记者都十分清楚的。本文想就这个问题作一点探讨,以期“抛砖引玉”。采访角度,意指记者从什么方向,通过什么途径或用什么方法去观察分析和挖掘新闻事实。在新闻实践中,记者应选择什么样的采访角度,依靠于对事物现状、历史和内在联系的了解和把握。本文所说的价值取向,是对新闻事实的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评定的一种选择,是记者对采访对象、事物现象本身价值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记者摇篮》2006,(5):52-52
1.“踏访”式由头要“踏”出新东西来所谓“踏访”式由头,是记者或通讯员深入到现场,通过观察后写成的新闻由头。利用这种方式要注意,记者或通讯员一定要善于发现新的事实。不要把那些与要报道的事实无联系的事来作为新闻由头。2.少用“了解到”式由头所谓“了解到”式由头,就是记者或通讯员把自己到某个部门、某个单位去了解情况的事作为新闻由头。如果说这种方法值得推广的话,那么,记者和通讯员无须再紧张了,可以不急不忙,随便什么时候什么单位去采访都可以写出“新鲜”的新闻来,甚至还可以写出“昨日”新闻来。然而,这种方法也不是不能用…  相似文献   

5.
季翔 《新闻三昧》2003,(4):23-23
一个好的记者,首先是个“观”者。这里的“观”,是指“观察”。新华社原社长穆青针对一些记者在采访中“不带眼睛”,或带了眼睛没有好好观察的现象,要求记者要“学会写视觉新闻”。有不少同行认为上述主要是对报刊和广播记者而言,电视记者由于必须现场拍到图像,因而肯定是观察了的,用不着“学”。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我们先来温习一下新闻学中“观察”的概念:观察是指记者对客观事物进行由表及里的察看与思考,借以了解客观世界,搜集和印证新闻写作的一种  相似文献   

6.
一个记者应该怎样进行采访?如何观察和了解周围的世界?有人说,这是新闻工作的ABC,凡是搞过几年采访的记者,都知道该怎么办。可是,事情并非这么简单,现在有些记者同志在这个问题上并未解决得很好。记者应该怎样进行采访?相当长的时间以来,我始终觉得我们的记者活动缺乏主动性,不少人习惯于领导出题目,自己作文章。有的甚至是领导不给任务不出门,不带上题目不下去采访;即便有了题目出了门,也习惯于搞那种“单向采访”,眼盯一地,只问一事,对身边发生的一切,可以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有人指出我们的新闻工作中存在着“机关化”、“事务化”的问题,象这样的采访作风和采访方法,该算是表现之一吧。  相似文献   

7.
新闻采访是我们记者行当谁都熟悉、谁都离不开的话题。从新闻采访的定义来说,种类很多:如“新闻采访是记者和通讯员采集新闻素材和资料,访问新闻人物和知情人物的社会活动。”再如“新闻采访是一种独特的调查研究活动,是为了掌握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活动。”  相似文献   

8.
采访对象选择的基本规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采访的对象是新闻事实的当事者或知晓、掌握新闻事实的人,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了解、采集、核实新闻事实的对象。对于具体的新闻报道来说,除了记者直接观察和亲身经历的新闻事实外,记者都必须找到相关的采访对象,通过采访对象来获取新闻  相似文献   

9.
自尊,自信,才能成功地方报记者在采访活动中,有时会遇到这样一种特殊情况:采访对象对记者的选择,使“小报”记者感到苦恼和头痛。特别是遇到中央和省级新闻单位记者或名记者,同时采访同一对象时,被采访对象往往乐意应付大报记者,而无视  相似文献   

10.
<正>新闻工作者寻找和采集新闻素材的活动称为新闻采访,新闻采访是一种有目的的了解客观情况的职业性社会活动,是新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再高明的记者,不亲身对新闻事件做采访,也不可能写出好的文章来。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新闻采访的方法与技巧,提高采访水平,我们有必要对新闻采访的特点及地位、作用做些了解。新闻采访的特点新闻采访是一种对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的活动。新  相似文献   

11.
<正>新闻现场的观察采访,是记者大脑的感觉器官所进行的五官和思维同时运作,记者的眼睛在采访中具有主导的作用,记者要进行主观感觉与客观现实形式的相一致的现场采访。在采访过程中,现场观察采访属于新闻采访方式是新闻记者采访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因此,要求新闻记者在采访现场仔细观察了解现场,找到新闻采访的重点和发光点,继续寻找更多的新闻事实,利用敏锐的思维去挖掘新闻事实,以便能够清楚,准确和生动地进行新  相似文献   

12.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指的是记者为获得新闻信息而对客体进行的提问、观察、记录、思索和研究等活动,是新闻写作和报道的前提,属于一项比较特殊的调查研究。记者的采访工作直接关系到广播电视新闻的品质和真实性。本文结合了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工作的实际特点,对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中应把握的要点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够为提高新闻记者的采访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巡回采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巡回采访,这种采访方式,现在已不大采用了;与一些年轻的同志谈起,都不了解是怎么回事.可是在我刚做记者的时候,开头几次采访,恰巧都是巡回采访.现在各新闻单位的记者,一般都按报道的内容,有固定的分工.如工业记者,农业记者,财经记者,文教记者,政治记者,等等.有些大的新闻单位,记者分工就更细一些,如文教记者中,又有教育记者、科学记者、文艺记者、体育记者.记者各有一个摊子,各有固定的采访对象和联系单位.如按记者的活动方式分,则有常驻记者,蹲点记者,机动记者……,活动的范围和采访的内容,一般也是指定了的.巡回采访则不同,出去跑一次,周游几个地方,巡回观察一番.没有具体采访范围,工农商学兵,党政军民学,都要看看;也没有具体的报道要求,一切由自己瞧着办.  相似文献   

14.
采访角度,意指记者从什么方向,通过什么途径或用什么方法去观察分析和挖掘新闻事实。记者在新闻实践中,应选择什么样的采访角度,依靠于对事物现状、历史和内在联系的了解和把握。采访角度把各种社会联系包括在它的内容中,这就要求记者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通过对其诸因素关系的比较掂量,选择出最有利的采访角度。本文所说的价值取向,是对新闻事实的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评定的一  相似文献   

15.
如何让"非合作型"采访对象开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冰 《青年记者》2006,(14):41-42
近年来,新闻采访遭到拒绝的事件屡屡发生,记者被打被骂的暴力纠纷也时常见诸报端。当然,在记者被拒事件中,新闻记者采访遭拒更多的是以非暴力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可以说,这种新闻采访遭受软拒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更为普遍,对新闻活动的影响更大。“非合作型”采访对象的心理分析新闻采访学把采访对象分为“合作型”和“非合作型”两种类型,“非合作型”的采访对象,即在特定的情境下,对记者采访明确持不欢迎、不合作态度的人。面对记者的采访,为什么有的采访对象积极协作,有的采访对象则消极对抗呢?采访对象这些形形色色的心理有无规律可寻,受…  相似文献   

16.
记者采访权的界定与限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采访是记者主要的工作方式,一般人都认为,新闻媒介及记者对于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任何事情,都有权进行采访。但是,现实生活中,新闻记者采访遇阻的现象越来越多,记者因进行舆论监督性质的采访遭致暴打的事件也频频发生,另一方面,记者因新闻采访侵害了被采访人的权益而被告上法庭,新闻单位及记者“败诉”的“新闻官司”,也不断增多。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现有法律和新闻政策出发,对记者采访权的概念界定和具体限制作认真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新闻采访活动是记者以主观来认识客观,从而采集新闻事实、了解新闻真相的一种调查研究活动。因此,在整个新闻采访的构成要素中,记者的作用毋庸置疑,是整个采访活动的发起者,也是采访过程和采访节奏,直至最后传播质量的把握者。在新闻采访中,由于交谈双方的文化素质、生活背景、知识结构都不尽相同,记者必须善于换位思考,合理定位自身角色,才能摸清楚采访对象的心理活  相似文献   

18.
采访角度,意指记者从什么方向,通过什么途径或用什么方法去观察分析和挖掘新闻事实。记者在新闻实践中,应选择什么样的采访角度,依靠于对事物现状、历史和内在联系的了解和把握。采访角度把各种社会联系包括在它的内容中,这就要求记者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通过对其诸因素关系的比较掂量,选择出最有利的采访角度。本文所说的价值取向,是对新闻事实的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评定的一种选择,是记者对采访对象、事物现象本身价值的认  相似文献   

19.
偷拍偷录采访资料的证据性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春 《新闻记者》2001,(3):47-49
去 年有一桩新闻官司颇为引人注目 :福建《海峡都市报》记者因报道某酒店有色情活动 ,被酒店告上法庭(详见本刊今年第2期)。在庭审中 ,记者出示其当时采访的录音带作为证据 ,但法院认为该录音带系记者在未经对方同意的情况下偷录的 ,不能作为证据使用。判决报社败诉 ,并赔偿原告损失1万元。这一案例 ,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 :新闻采访中记者偷拍偷录的采访资料不能作为证据使用。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和辨析的。“偷拍偷录”是新闻采访的手段之一记者的采访过程 ,无非就是通过观察新闻事件、与采访对象进行交谈等对新闻事实进行了解 …  相似文献   

20.
陈春燕 《青年记者》2006,(12):70-71
在新闻采访中,由于记者、通讯员面对的采访对象各有所异,遇到的客观事物千姿百态,参与采访的新闻事件也在瞬息万变,这种“报道对象”的多变性,决定了记者、通讯员必须随时准备应付千变万化的情况,要善于针对不同的采访客体,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应变策略,做到机智灵活、随机应变,牢牢把握采访工作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