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它将影响中国经济未来的整体走向与转型效果。由此,本文提出通过形成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育模式、建立尊重和培育人才的机制、注重突显创新型人才的培育等三种路径,来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对于产业布局与人力资源调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河北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期,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提升全省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举措。科技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基础,不断在重大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统筹规划产业布局,加大科技人才培养力度,完善政策支持,优化发展环境,实现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3.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其中生物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运用DEA模型对我国30个地区生物产业的金融支持效率进行测算。首先,建立生物产业金融支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DEA方法进行测算;最后,对测算结果进行分析。从测算的结果看,金融在支持生物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资源配置效率并没有达到最优,而且个体间呈现出差异。提高生物产业金融支持效率需要从纯技术效率着手,即提升金融体系的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金融支持效率普遍偏低,但规模收益多处于递增阶段.提高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效率需要促进科技、金融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根据企业的融资需求特征制定差别化的融资方案;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约集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大学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表达了多元主体间正相关的因果效应及“协同产生有序、有序引导结构和结构决定效能”的逻辑演进,两者的互动关系可以理解为自适应解释、价值增值机理和创新生态影响。目前,我国大学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过程中大学人才供给体系的结构性“缺口”始终存在,从而产生人力资源错配及供给失调等问题;大学学科专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衔接性不够、契合度不高,欠缺科学化、组织化和制度化的治理机制;大学协同创新绩效及其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显著,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亟需再调适和再深化;大学科研成果转化的整体效率效益偏低,科研R&D边际化现象明显。为此,我国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构建大学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动力机制:深化大学人才供给体系的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链学科链专业链”的契合贯通;形成协同创新的优势合力及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推动大学科研成果转化扩散的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出发,分析了皖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意义,明确了皖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主要就其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着力引进和壮大一批领军大型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因地制宜,错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注重政府、银行、企业主体作用,拓宽战略性新兴企业融资渠道;完善政策体系,搭建服务平台,全方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强化人力资源风险管理是保障企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有效防范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新汶矿业集团孙村煤矿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树立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理念,强化风险管理,注重提前识别风险、超前预防,从强化风险意识、健全制度程序和运用应用技术防范三个层级完善制度、创新举措,进行了有效防范与控制,构筑了坚实的人力资源管理"防火墙",有效控制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为矿井科学发展创建了良好的人力资源支持。  相似文献   

8.
学术人力资源是大学发展的关键要素,但是,我国大学在引进人才时的过度敛才现象、在人才流动机制中存在的安全岛现象、在人才结构配置时出现的近亲繁殖现象等,使得我国大学在进行学术人力资源配置时出现了诸多问题,如:结构失衡、流动受阻;配置离散、效率低下;闲置浪费、效益不高。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明确大学学术人力资源的配置目标,厘清配置主体的职责与功能,建立合理的配置方式。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快,成效显著,但同时也存在着高端技能型人才短缺、分布不均、产业人才结构偏离等问题。文章通过研究江苏高端技能型人才资源特点、聚集状况及人力资本存量结构,运用人才结构偏离度,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与高端技能型人才结构协调状况。提出应完善人才流动机制,优化人才供需匹配等建议,以期促进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与高端技能人才结构相协调。  相似文献   

10.
从人力资源规划的历史看,它经历了职能规划、系统规划和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三个阶段,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影响着各种组织人力资源规划的理念和模式,高校这种重要的社会组织也不例外。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越来越被看做是影响高校发展与工作绩效的积极因素。国外三所高校的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模型在理念和结构特征两个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性,但是规划的流程却具有一致性。它们为我国高校人力资源规划提供了三个方面的有益启示:(1)高校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是适应型的;(2)高校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的目标在于通过战略和规划促进高校组织和教师个人的发展;(3)一种理想的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必须把适应型理念和发展理念结合起来,通过合理的手段和技术建构高校人力资源规划,重视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执行、控制、评价和反馈等系统性过程。  相似文献   

11.
“十二五”时期,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加快河南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主攻方向。目前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应充分利用河南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利条件,加快产业结构调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这是推动河南战略性发展,乃至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2.
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金融危机之后全球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立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着眼于全球经济变革与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运用SWOT分析法系统分析我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部优势、劣势及面临的外部机遇与威胁,能够全面客观地认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各方面的条件,从而在发展过程中把握机遇,扬长避短,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优化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调整高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和专业结构,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是建设高等教育强省和职业教育强省的重要内容,更是为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人力支持的可靠保证。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布局要主动适应全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为振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服务,为全面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  相似文献   

14.
后危机时代,为了顺应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和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潮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世界各国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都进行得如火如荼,特别是美、日、欧盟等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视和政策支持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文对这三个发达国家或经济体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相关政策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最后,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纷纷选择培育发展其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此,我们应对世界主要经济体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给予高度关注,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政策支持体系的构建、科技支撑平台的搭建等方面借鉴其成功经验,实现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优化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调整高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和专业结构,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是建设高等教育强省和职业教育强省的重要内容,更是为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人力支持的可靠保证.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布局要主动适应全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为振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服务,为全面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  相似文献   

17.
职业教育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教育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更多技术技能型人才,产教融合是提升现代职业教育质量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政府政策体系不完善、产学研合作不够深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不足等问题。在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发展需要从政府层面、企业层面和职业院校层面提出进一步完善政府政策支持体系、加强产学研用合作、推动产教融合,优化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有效激励: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力资源作为现代组织的一种战略性资源.已经成为组织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激励问题是重要内容之一。激励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人力资源运用的好坏.组织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竞争情报需求的视角介绍安徽省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背景,运用SWOT分析法浅析合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产生的竞争情报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能遇到的障碍,就我国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生的竞争情报体系的发展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在高校为了实现其发展目标,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对其内部人力资源进行组织、计划、协调和控制以实现全体教职工的录用、培训、考核、调配直至离职退休的过程。从人力资源对高校战略性发展的重要性出发,结合当前高校的竞争状况,通过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现实状况的阐述及分析,对优化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