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误区及本真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教育领域蔚为可观的“回归生活世界”热中存在着种种误区: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概念模糊化、目标庸俗化、过程形式化。实现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前提是正确认识“回归”和“生活世界”。要正确认识“生活世界”,须明确生活世界是人的世界,须注重当下的人的生成。要正确认识“回归”,一方面,必须承认教育与生活的区别,另一方面必须加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充分发掘生活的教育意蕴,注重教育对生活的引领。  相似文献   

2.
教育需要成为一种以生活世界为底蕴的教育,那么生活世界的意蕴是什么?教育应当回归谁的生活世界?回归到什么样的生活世界中去?我们需要从理论的根源上进行阐释。“生活世界”概念首先由胡塞尔提出,斯宾塞、杜威和陶行知等教育家对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进行的思索、追寻和阐述.为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奠定了理论基础。教育应该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教师的生活世界以及教学过程中的生活世界,这是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实然表达;教育应该把教育世界、科学世界和日常生活世界整合为教育视野中的生活世界,同时回归到生活世界中的精神生活,这是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应然追求。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教学回归生活世界”问题的研究大致经历了萌芽、发展、争鸣与深化四个阶段。研究问题主要涉及“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内涵和基本特征;教学为何要回归生活世界;教学怎样回归生活世界;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论意义;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批判与辩护等方面。然而,“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研究存在着基本概念不清晰,教学与生活关系不明,重视移植性研究、忽视本体化研究等问题。“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研究需要改变研究思维方式,转换研究主题,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论争。  相似文献   

4.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自提出以来,引起了教育界学者的激烈争论。本文在厘清生活世界这一概念的基础上对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进行理性思考,认为应废除“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这一含糊不清的口号。要想切实解决我国现存的教育问题,不能简单依赖于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而只能通过加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在实践中实现教育的建构性,建构出一个基于“教育生活”的独特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5.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人们把回归生活世界视为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以克服教育与实际生活相脱离的现象。但什么是“生活世界”,回归“生活世界”仅仅是机械地回到生活细节、生活事件、生活经验甚至整个日常生活中吗?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我们更应该关注什么?本文试图重新审视和反思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这个话题,以便正确理解和把握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内涵和实质。  相似文献   

6.
《新教育(吉林)》2005,(3):61-62
2005年1期《教育学报》发表了郭华《评教学“回归生活世界”》一文。作者认为,要教学回归“生活世界”是借用西方视角对中国教学问题的误读误判。而中国教学实际却是: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改革所蕴含的“学校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这一理念,并不是回归日常生活或者个体生活,更不是将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直接对立。从哲学视角正确理解“生活世界”与“教育世界”的关系,有助于引导我们走出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误区,把握回归的限度,构建积极的教育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教育是一种关乎人的活动,是一种“人为”和“为人”的社会性活动。但是,自从教育制度化以后,教育的“人为性”和“为人性”之间存在着越来越大的张力,使得“人为”与“为人”在教育实践中分裂,教育无论从时空、形式、和内容都越来越远离生活世界。因此,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是制度化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教育只有回归到生活世界中,教育才能成为人的教育。  相似文献   

9.
“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价值取向。然而,在地理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怎样整合课程资源,回归生活世界?我认为在地理教学中要确立两个观念:  相似文献   

10.
教学与生活的关系是近年来中国教育教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这个热点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对中国教育教学的反思以及对教学过程本质问题的深入研究,我国教育学界日益关注教育与生活世界、教学与生活关系的问题研究。研究的问题主要是这样几点:关于生活世界的界定;教学与生活的关系;教学要不要回归生活世界;怎样回归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1.
基础教育的理论改革,已经把教育教学融入到儿童的生活领域中,数学课程作为儿童生活的一部分应该探求课程与生活的联系,揭示数学的本义。根据生活的涵义、儿童生活的特点,回归生活的数学教学要把封闭式的教学转变为开放式的教学,让儿童从“书本世界”或“学科世界”中解脱出来,让数学教学和数学学习充满生命的活力。并以学生和学生生活为背景形成理念,研究策略,促进学习与生活的整合,为学生的未来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2.
生活是个体的,也是社会的,有什么样的价值追求,便有什么样的生活形式。生活过程是保证人成为人的重要场域,如果离开生活世界,人们的生活及人类的发展都很难想像。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密切,教育史上出现过“教育生活一体说”、“教育准备说”、“教育过程说”、“教育建构说”、“教育交往说”等,都是针对某一个时代教育与生活关系所表现出的问题而言的,都在尝试走出教育与生活脱离的困境。现代哲学中的“生活世界”理论为我们理解新时期教育与生活、教学与生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我们可以从课堂生活的构成出发,变革课堂生活的样态,进而促使教师和学生从单一的教育“专业世界”回归真正属于人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的教学论研究出现了一股“回归生活世界”的思潮。本文对当前某些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观点进行了质疑,并指出教学是对生活世界的重新结构,要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弊病不能依靠向生活世界的回归,而只能通过改进教学方式来完成。  相似文献   

14.
“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价值取向。然而,在地理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怎样整合课程资源,回归生活世界?这是一个在理论上需要进一步澄清、实践中存有很多模糊的问题。一、关于“回归生活世界”的理性思考前段时间,关于“学校教育回归生活”在一些报刊进行了激烈的讨论,见解纷纭。概括起来大致为三条:一是“学校教育回归生活已是大势所趋”,因为“学校教育唯有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文化知识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方能走出脱离实际的误区”;二是“学校教育不应完全生活化”,理由是社会是多元化的,生活更是多元化…  相似文献   

15.
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然而现代教育的实践却提醒我们教育偏离了生活世界,现代教育应该从生活世界中来,最终回归于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6.
李佳佳 《考试周刊》2012,(74):170-171
“生活世界”的概念在不同的学者那里有不同的看法,这也导致了对“教学回归生活世界”这一命题的争论。本文认为,教学世界与生活世界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所以对“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提法要慎思。我们应该既改良教学世界,又改造生活世界,使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一个动态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7.
回归生活世界是当下教育界的热点话题。本文分析了教学回归生活世界这一主张的诉求及其困境,并且提出要切实解决中国的教学问题,不能依赖于教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而只能通过不断提高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科学化水平来实现。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根本追求不是要回到“日常生活世界”,而是要使教学活动从“异化”走向“本真”,使其成为促成个体发展与完善、实现生命价值与意义、体验幸福与创造幸福的自由自觉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生活世界是以人为中心的世界,教育应该实现与学生生活世界的统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现代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逐渐走上了疏离生活的“专业化”道路,科学世界成为了学生的主导世界。因此,教育向生活的回归成为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19.
“向生活世界回归”是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和主导思想之一。基于此,“教学生活化”不时在教育书刊中出现,在讲座报告中听到,成为课改理论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新名词。“课堂教学生活化”、“生活化教学”、“语文(数学、思品、科学……)教学生活化”等说法也相继流行开来。我们请来了省内的部分教育教学研究人员,就“教学生活化”这一话题展开面对面的对话。  相似文献   

20.
对于教学是否应“回归生活世界”,有人赞同,有人反对,有人另寻他途,且不同观点各有其理。教学与生活的关系之所以让人争论不休,主要是因为不同学者对“回归”和“生活世界”的理解不一,而且有的研究者在探讨这一问题过程中还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偏差。这种状态并不利于实际教学问题的解决和理想教学的建构。其实,对于教学而言,重要的不是争论它是否应回归生活世界,而是认识到它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是特殊生活,是“可能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