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示读一、参阅注释,明确:《狂人日记》选自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反封建的白话小说,作者第一次用“鲁迅”这个笔名发表的作品。二、补充注释,指出:鲁迅把他的小说作为政治斗争和社会革命的武器。他说:“我也并没有将小说抬进‘文苑’里的意思,不过想利用他的力  相似文献   

2.
1933年,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谈到他做小说的动机。我深恶先前的称小说为“闲书”,而且将“为艺术的艺术”看作不过是“消闲”的新式的别号。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里,鲁迅表达了对传统文学“污浊之平和”的厌弃,认为小说应以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为主体,旨在以文学作为“改革社会的器械”,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相似文献   

3.
鲁迅是中国新化运动的闯将与旗手,他的小说创作以人物形象的个性鲜明,思想内涵的深刻而称于世:鲁迅又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学,对中国小说历史的研究更见功夫,有《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古代小说对鲁迅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拟就《故乡》来分析《红楼梦》对鲁迅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陈琳同学问:读鲁迅的小说《祝福》,总觉得作品中的“我”有点阴阳怪气,很不是滋味。究竟应该如何理解“我”这个人物呢? 《祝福》这篇小说是通过对祥林嫂这一艺术形象的刻画,来深刻地反映封建礼教摧残下旧中国劳动妇女的悲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是短篇小说写作的高手,他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一文中曾说:“我的取材,多采取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疾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里所说的“疾苦”,并不是身体的疾苦,而是精神的疾苦。1902年,鲁迅东渡日本求学,当初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然而,到日本之后的严酷现实,特别是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中,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的事件,粉碎了鲁迅的梦想,使他清醒地认识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孔乙己》写于1919年3月,发表在同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这是应《新青年》的特约而撰写的。他说:“《新青年》的编辑者,却一回一回的来催,催几回,我就做一篇,这里我必得记念陈独秀先生,他是催促我做小说最着力的一个。”(《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所以他称这时期的小说是“遵命文学”,“不  相似文献   

7.
一、“从容不迫”鲁迅的学生孙伏园曾经回忆道:“我尝问鲁迅先生,在他所作的短篇小说里,他最喜欢哪一篇。”“他答复我说是《孔乙己》。”“何以鲁迅先生最喜欢《孔乙己》呢?”其“好处”在于“作者态度的‘从容不迫’”。(《鲁迅先生二三事》)好一个“从容不迫”!这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这是艺术描写最高的境界。我想,如果我们对鲁迅创作这篇小说的动机,有了更清楚的了解的话,对他的“从容不迫”就可以体会得更为深切。《孔乙已》到底是为什么而写的呢?统观全篇,联系到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以及他所处的社会情况来看,我认为,《孔乙己》是继《狂人日记》之后,作者提供的关  相似文献   

8.
鲁迅杂文,是鲁迅在战斗年月运用自如的轻便而又锐利的武器——“匕首”、“投枪”。这种武器在批判旧世界的斗争中发挥了无比巨大的战斗威力,这是众所共知的。或问:鲁迅杂文何以具有无比巨大的战斗威力呢?我想,这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鲁迅善于运用讽刺艺术。讽刺是鲁迅杂文一个基本特征,他的每一个杂文集里都有出色的运用。如果仅就讽刺艺术而言,《准风夜谈》比起其它杂文集来,显得更巧妙,更隐晦、更有力;它可以  相似文献   

9.
论《伤逝》     
一《伤逝》作于一九二五年十月,人们都知道是鲁迅“彷徨”时期的小说.然而这小说所反映的却是五四高潮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争取婚姻自由的斗争。显然,鲁迅经过了几年的深入现实的斗争,特别是经过一九二四、二五年的女师大事件和五卅运动的斗争,对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主要是青年)所存在的问题,感受极深。他是深入地研究了他们过去的胜利和失败,优点和弱点,经验和教训以后,立意写这样一篇小说的。  相似文献   

10.
鲁迅创作的小说,最早的一篇不是《狂人日记》,而是一九一一年冬天写的文言小说《怀旧》,发表在一九一三年四月《小说月报》第四卷第一号,署名周逴,后来收在鲁迅的《集外集拾遗》中.这篇文言小说比《狂人日记》早写了七年.《怀旧》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表面来看,是对于儿童生活的一段回忆,但它却并不是《朝花夕拾小引》中所说的“回忆文”,尽管其中的个别细节,鲁迅还写在他后来的回忆文章中,如《阿长与山海经》中所说的阿长对他讲“长毛”的事情.可是这篇《怀旧》却有着许多虚构的人和事,应该说是一篇创作小说.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在文体上是历史小说的创新。关于历史小说这一文学体裁,鲁迅先生在他的《故事新编·序言》中曾有这样的界定:一类是“博考文献,言必有据者”的所谓“教授小说”;还是一类就是“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从严格意义上说,应该称之为历史题材小说。前一类也就是传统的历史小说,用史家笔法创作,鲁迅先生认为它“很难组织”;后一类的历史题材小说,就是《故事新编》的八篇,表现出与传统历史小说截然不同的风格——鲁迅先生自称为“油滑”的。这一类小说,是一种崭新的历史小说。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的小说《一件小事》(初中语文教材第三册),是现代小说和记叙文的典范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宝库中的语言艺术瑰宝,语言艺术大师鲁迅先生,在语言运用方面,为我们做出了光辉的典范。小说中动词的运用,很有特点,如:例①“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的“跑”字,可以换成“来”但“来”只能表示“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而“跑”则有“奔波”“颠沛流离”的意思,很符合北洋军阀时期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当时的  相似文献   

13.
过去,人们对鲁迅小说《祝福》中人物形象作分析时,大都只着重分析祥林嫂,个别同志兼及鲁四老爷、柳妈和贺老六。却往往忽略对作品中的“我”作全面透彻的分析。我认为这是欠妥的。因为《祝福》深刻而重大的反封建主题正是通过“我”与祥林嫂以及鲁四老爷的对比来体现的。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处在“五四”后革命低潮时期的知识分子形象。他曾经积极参加过斗争,而在受挫折后则逃避现实。“我”是《在酒楼上》吕纬甫式的人物。面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现状,不是积极地投入革命斗争,而是内心感到苦闷、彷徨,  相似文献   

14.
作小说抱着“利用它的力量,来改造社会”(1)的鲁迅先生,“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2).而小说《药》,正是作者借用——人血馒头,开给当时改革社会家们的一付良剂.关于这篇小说“表现的深切”(3)本文不打算去探讨;就是“格式的特别”(4),也不想全面去研究.今天,本文仅就人物刻划方面,略谈一、二,以求教于同志们.那么,《药》的人物刻划,究竟有什么值得借鉴之处呢?我认为,这就是作者惊人的简练,抓特征,重神似,而给读者留下无限遐想之余地.正象作者自己说的:“我力避行文的  相似文献   

15.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他写小说“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我所取法的,大抵是外国的作家”.郁达夫、茅盾、叶圣陶等现代作家也都著文谈外国作家,西方小说对他们的创作产生的影响.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入考察、分析《药》所接受的外来影响.一、叙述的角度和叙事“时间”首先,从叙事角度来看,与中国传统小说的全知叙事不同,《药》采用的是第三人称限制叙事,通过不同人物的不同视角来构造小说世界.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在《我是怎样做起小说来的》一文中说:“总之是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画得逼真,也毫无意思。”茹志鹃同志深得此法。在她的短篇小说《百合花》中,点睛之笔,随处可见,且她的“画”眼睛有自己独特的笔法,体现了她自己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7.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收14篇小说;《彷徨》是他的第二部小说集,1926年出版,收11篇小说。鲁迅说过,他是抱着启蒙主义的目的来写小说的,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川鲁迅这两部小说集在艺术上,吸收和借鉴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与表现手法,把外国小说的经验与中国古代小说的传统结合在一起,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民族化的基础,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揭开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18.
“绝望”一直都是鲁迅小说的主题,这是鲁迅无言的抗争,是来自他灵魂深处的呐喊。在绝望中更能显示人性的光芒,更能看清当时的社会现实。教师可带领学生对鲁迅的两篇小说《故乡》和《祝福》进行对照分析,通过鲁迅对小说人物的刻画来体会鲁迅小说中人物内心的“绝望”,进而体会鲁迅的“绝望”。  相似文献   

19.
<正>鲁迅的短篇小说《祝福》,简练流畅,形象鲜明,韵味深厚。对于这篇小说,学生读懂一般的意义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我们应该以崭新的视角来进行审视,读出一些小而真切的东西来。一、小人物身上的大智慧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鲁迅文章的高明的手法,感受于细微处见真功夫,让我们共同来思考几个问题:1.贺老六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后来祥林嫂会接受他?2.阿毛这一个形象是否可有可无?如果没有阿毛,祥林嫂最后将会怎样?  相似文献   

20.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这就是鲁迅在创作小说时整个构思的全部过程。它包括两个相辅相成的阶段,即思想构思和艺术构思的阶段,也就是反复琢磨、深刻认识从生活中获取的每一种现象所蕴藏、所显示的阶级、社会、时代的意义,进而用典型化的方法,通过对人物和事件的形象描绘,集中而强烈地揭示时代的特征、发展的趋向和伟大的思想。鲁迅小说《药》,就是这种深刻的思想构思和精湛的艺术构思的光辉结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