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哈悦 《记者摇篮》2005,(5):43-43
以声音作为惟一传播媒质的广播新闻,应该大量采用丰富多彩的声音来展现。千变万化与丰富多彩,为广播报道开辟了广阔、多样的舒展空间和运用手段。因此,广播新闻报道只有大力开掘声音源,充分挖掘与运用新闻报道的种种声音,才能激发和满足受众的收听兴奋,提高收听率。  相似文献   

2.
音响使广播报道具备了印刷媒体不可比拟的真实性、现场感,使报道听起来真实可信,更富有感染力。可以说,广播音响是广播节目的重要元素,是广播报道的神来之笔。但并不是所有的新闻报道都适合用音响报道来体现。在广播新闻报道中,对那些不适合用音响却硬加进去的音响,我们称之为“无效音响”。音响报道切忌程式化。大千世界的声音可谓是丰富多彩,具有多样性和迥异性。但有不少新闻报道加入许多公式化、没个性的音响。比如工业报道离不开机器的轰鸣,农业报道离不开耕牛的长哞,公安报道离不开尖利的警笛等等。也许有的人认为这些音响很…  相似文献   

3.
广播新闻编辑是广播新闻报道的基础工作,在广播这种传统媒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广播新闻编辑的流程、要求和方法,与报纸编辑基本相似,但由于广播新闻还有声音,因此广播新闻文字稿件的编辑还需要考虑广播的传播特点。宏观上,编辑广播新闻文字稿要把好"关"和定好"位";微观上,编辑广播新闻文字稿要注意"有稿必检、有错必纠、有改必慎"。  相似文献   

4.
张辉 《中国广播》2006,(9):33-35
广播受众通过声音来获得信息,声音是广播媒介最显著的特征和优势。一般认为,广播的声音有播音员的声音、嘉宾或听众的谈话、现场录制的声音和音乐。在广播新闻节目里,最多的声音形式是播音员的播音。过去广播新闻记者过多地依赖文字,习惯把新闻写成文字稿,然后通过播音员播报,现在这种形式仍在大量使用。目前,新闻播音员的播报形式有了更多的选择。比如,近几年来经常可以听见的播音员说新闻。播报形式的改变一定程度上给听众增加了新鲜感,也能让新闻更具可听性。然而,作为广播新闻报道,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声音,那就是记者的声音  相似文献   

5.
郑士炎 《声屏世界》2009,(12):32-33
典型音响在广播新闻报道中最具表现力,丰富多彩的声音资源带来的强烈震撼力和巨大感染力是文字报道所无法比拟的。宁波人民广播电台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活动中,先后推出《纪念宁波解放60周年》《红色记忆闪光片刻》《追寻声音的记忆》等系列特别报道,充分运用历史音响,使得听众在收听报道时容易获得事物特定的声音形象,从而产生更为强烈的真实感和有效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6.
广播是声音艺术、听觉艺术,其优势之一在于以声取胜,以声感人。只有充分发挥声音的特色和优势,广播新闻才会有生命力。所以在广播新闻中只有大量运用丰富多彩的声音来表现新闻事实,才能调动和满足受众的收听欲望,带给受众以真实感、现场感,从而引起受众的共鸣,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7.
张辉 《视听纵横》2006,(4):33-35
一广播的受众通过听声音来获得信息和娱乐,声音既是广播传播的唯一媒介,同时也是广播最显著的特征和优势。然而,作为广播新闻报道,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声音,过去利用得不够,现在也没有处在应有的重要位置上,那就是记者的现场口述报道。口述报道可以出现在专题新闻、综合新闻、滚动  相似文献   

8.
许斌 《新闻界》2004,(1):54-54
广播是靠声音符号传播,是一种线性传播,其转瞬即逝和不可逆性是广播的致命弱点,这直接影响了广播新闻的收听效果。如何克服这些弱点,增强广播新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重视和挖掘广播新闻的“视觉效果”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办法。即运用广播的表现手法,通过听觉形象的“展现”,尽可能地激发听众的想象和联想,使声音符号立体的,形象的传递给听众,让听众得到的声音信息是“可感知”的,也就是让听众获得通常听说的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视觉”感受。  相似文献   

9.
重阳  李爽 《河北广播》2001,(5):10-12
这是一个充满了声音的世界,广播不过是有目的地在其中收集、选择、组合与传播。从这个角度讲。广播就是运用声音的技术和过程。当然,这个过程既要实现广播人的意图,又要满足听众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录音报道虽然被广播媒体普遍采用,但还存在着模式老套、创新力度不够等问题。作为广播记者如何采集到精彩的声音元素,并在新闻报道中使用好声音元素,真正发挥录音报道功能,是新闻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王宛平 《新闻爱好者》2008,(11):117-117
广播在当今信息媒体多样化的趋势下,如何征服听众,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随着电视传输技术的增强,网络和手机报等的出现,“快”不再是广播的独家优势。实践证明,运用丰富多彩的音响来制作广播节目,是广播媒体的独特手段。音响的运用不但可以增强广播的现场感、立体感、真实感,起到渲染、烘托气氛的作用,而且还可以表现时间、空间,达到时空转换的效果。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迈克尔·曼切尔说:“美妙的声音能触及人的灵魂,让人记忆久远。”这也弥补了广播稍纵即逝的弊端。  相似文献   

12.
新闻报道视角的选择对于提升新闻报道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对台广播报道的特点,阐述选择对台广播新闻报道视角与提升对台广播宣传效果的关系,具体分析对台广播新闻报道视角,并提出选择对台广播新闻报道视角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3.
广播是通过电波传播声音,向广大受众提供听觉形象以达到传播信息的目的.在各种新闻媒体都使出十八般武艺来争取受众的今天,"广播"如何发挥自身的特点,向听众展示自己的魅力?录音报道则能较好地发挥"声音"这一优势,增强新闻报道的现场感、真实感和感染力.而录音报道的主体--"音响"则是展示"广播"魅力的关键所在.那么,怎样在录音报道中运用好"音响"呢?  相似文献   

14.
杨涛 《视听纵横》2005,(5):109-109
广播电台记与报纸字记的最大区别在于广播记可以出自己的声音,这也是广播报道的一大优势。广播记出自己的声音,现场感强,有自己的声音魅力和个性特色,它比播音员播报更能体现报道的权威性、真实性、可听性,更具感染力。广播记必须善于用自己的口述和音响把听众带入现场。  相似文献   

15.
方英 《新闻世界》2017,(1):22-24
广播新闻连线,是有效运用数字技术实现广播优势传播的报道形式,正在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广播直播节目中。探讨记者做好广播新闻连线的技巧,不仅有助于吸引听众、优化传播效果,也有利于提升广播新闻报道水平。  相似文献   

16.
从借助旁白叙事,概括新闻报道信息,巧借同期声,创造新闻现场情境以及选择声音节奏,增加画面细节信息三个方面分析提升广播新闻声音编辑质量的技巧。提出巧借新闻照片,补充新闻信息;巧用电子地图,增加空间维度以及借助数字图表,增强新闻和广播的信誉度等,即广播和电视新闻播报画面的编辑加工技能。同时提高广大广播和电视新闻工作者的全面素养,从而深层次、全方位地强化提高电视和广播新闻内容的编辑及整理质量。  相似文献   

17.
广播是一种作用于听觉的媒体。特德·怀特在《广播电视新闻报道写作与制作》一书中发出"为耳朵而写"的呼吁。这说明广播是声音的艺术,它直接对听众的听觉产生作用。从表面来看,广播和视觉的联系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是,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人的各种感官往往是相通的,通过声音也确实能让人联想到发出声音的场景。"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耳熟能详的声音,至今让亿万人感动。听到毛泽东主席在开国大典时的动人的声音,人们会联想到开国大典时盛大的场面和中国人民自豪的神情。事实证明,一些优秀的广播  相似文献   

18.
报刊新闻讲究“可读性”,电视新闻注重“可看性”,同样道理,广播新闻也要有“可听性”。可听性主要取决于新闻内容(新闻事实)和新闻形式(报道方法)。新闻价值越高,可听性自然就越强。而同样的新闻事实,可听性的强弱就决定于新闻报道的方法。这就要求广播新闻一方面写作上精当、形象,娓娓道来;另一方面则应注重广播新闻所用声音载体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19.
于艳 《新闻与写作》2015,(3):110-112
广播是声音的文化,发挥广播自身优势,要在声音上下功夫,这其中,在广播同期声的选用方面,要选用生动典型、突出作品的主题的同期声;要尽量运用原始素材,增加报道的现场感;还要学会删繁就简、适可而止,把最合适的声音用到最合适的位置上。  相似文献   

20.
电视新闻要重视背景材料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背景一般是指与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有机联系的条件、环境和动因。交代新闻背景是新闻写作的一项基本要求,有助于深化和突出主题,增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电视新闻在运用背景材料时,除了像报纸、广播新闻一样在解说词中交代背景外,还要注意声音和图像的特点,使其具备可视性。就其内容来讲,电视新闻的背景材料可以概括为说明补充型、解释因果关系型、对比衬托型、类比变换型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