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诗歌的想象不仅仅表现在形与形、形与质之间的关系上,更奇妙的是表现在情与理之间产生了中国古诗话中称之为“无理而妙”的现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渔者是个耐人寻味的形象。本文试从柳宗元和张志和的三首诗诠释渔者的深味,也借以阐述自己对“无理而妙”现象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清初王士祯是大家所推重的一代宗匠。他标举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和“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意境,也就是要求诗歌要清澄蕴籍含蓄,不可直写无余。王士祯对于做诗,有其鲜明的主张,这就是“神韵说”。他把神情韵味作为诗的最高境界,以清澄妙远的神韵为宗。  相似文献   

3.
新诗的“形式”与“意象”是衡量新诗艺术成就的核心指标,对于新诗的阅读与欣赏,需要挖掘出诗歌的形式美与意象美来。即既要理解诗意,体味诗情,还要能够读出新诗的形式美,尤其是旋律美来。  相似文献   

4.
“神”“妙”“能”“逸”自唐开始便作为中国绘画的品评标准,从这个体系内部来看,前三者的关系更为紧密,且有递进关系;“逸”则游离于法度之外,有自身的特殊性。关于“神”“妙”“能”,以往的研究大多是对其进行理论溯源,索求各自特征,或者考察其对后世的影响等,这些都是从个体角度分别对“神”“妙”“能”进行讨论,而没有建立三者之间的联系。若联系中国艺术的体道观点,就会发现三者对“道”的体悟是在逐步逼近的。以“道”为旨归,愈能见其高下。所以从横向看,“神”“妙”“能”是中国画三个不同的品评标准,有着各自的内涵;从纵向看,“能”“妙”“神”的一步步推进体现着中国画对体道的逐级向往。  相似文献   

5.
范美玉 《考试周刊》2009,(24):24-25
《古舟子咏》是一首意蕴丰富的诗歌。海,作为这首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的意象,被诗人赋予了深刻的含义。本文试图从意象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挖掘《古舟子咏》中的海意象所蕴舍的三重含义,即“命运”意象、“上帝”意象及“慈母”意象,以期揭示诗篇所浸染的思想魅力,并获得新颖且发人深思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1999~2002中国新诗状况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至2002年的中国新诗在写作实践与理论批评领域表现出极其活跃的态势,并构成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逐渐发展成型的“多元化”格局。在世纪之交的中国诗歌界,出现了“书面语写作”、“口语写作”以及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复合型写作”这三种诗歌写作风格与倾向,并呈现出相对立疏离又互补互渗的复杂情状;与之相对应,在诗歌批评领域,也出现了“学院化批评”、“本土化批评”,“个人化批评”等不同的批评路向与多元化的批评格局。作为近三四年来值得关注的诗歌事件,“盘峰论争”、“龙脉诗会”、“衡山诗会”、“沈韩之争”、“70后”诗歌运动、“下半身”诗歌运动、“中间代”诗歌运动等在诗界引起争议与反响的“诗歌现象”,直接对当下的诗学建设与诗歌写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与一些负面效应,并在一种复杂的“合力”作用下,有效地促成了世纪之交中国新诗整体上良好态势与局面的出现与形成。  相似文献   

7.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文字更是有着别样的吸引力。单是一个“一”就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分析,同时具有文学审美、哲学思辨等意义。李商隐的诗歌以意境著称,他诗歌中的“一”的运用数量多含义广,运用手法很巧妙,使用化实为虚,变动词为名词等方法.使“一”与整首诗融合达到妙合无痕的境界。本文着重分析了“一”字在李诗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在“十七年”诗歌中,“时间”成为诗人情感抒发的重要题旨以及结构诗歌的重要方式,“断裂”与“超越”是诗人时间意识的两个基本维度。“时间断裂”既与诗人内在的精神诉求有关,又与意识形态的有意引导密不可分;“时间超越”既培养了人们高度自觉和敏锐的时问意识,又使人被“异化”的时间所围困。  相似文献   

9.
《早期教育》2009,(5):20-23
在为幼儿创设良好生活学习环境的过程中,我园牢牢把握“妙”“趣”二字.巧设计、妙利用,让幼儿园环境妙趣横生。  相似文献   

10.
“写实”是新生代诗歌一个明显和直接的特征。如果通过对新生代诗歌所主张的“还原”、“零度写作”、“冷态抒情”等的实质进行挖掘和探究.以及对新生代诗歌中诗歌主体和诗歌对象之间的根本关系进行考察和分析,可以看出:新生代诗歌中的“写实”不是与现实主义而是与现代主义诗歌(比如“朦胧诗”)中的“写实”取着同一精神路向。  相似文献   

11.
赵翼如新近出版的《有一种毒药叫“成功”》,从“母亲”的角度,以入微的体察和入骨的笔力书写了现实中那些司空见惯于普泛、悄然发生于日常的情事,让我们读出一种亘古未有变化的麻木,一种通常被安之若素的触目惊心。  相似文献   

12.
何其芳是中国现当代诗歌史上极为重要的诗人和诗歌理论家。作为30年代“现代派”的重镇,他早期诗歌的体式经历了从“新月”体到“现代”体的转变,可以说这一变化典型地代表了“现代派”大部分诗人和这一诗歌流派诗体上的变化和发展。从何其芳诗歌体式的演变中亦可见出,30年代中国新诗体式的流变方向。  相似文献   

13.
舒婷作为“朦胧诗”的主将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了“朦胧诗”论争中,并且被推至论争舞台的中心,对舒婷诗歌的批评集合了当时“朦胧诗”论争中双方关注的焦点和议题。论争双方在关于“朦胧诗”的“懂与不懂”、基调与格调、自我表现等议题中涉及到的对舒婷诗歌的既有所借重也有所排拒或避讳的态度,体现了双方对“朦胧诗”批评的艰难和尴尬的境况。  相似文献   

14.
陆时雍在诗歌批评中大量运用“韵”、“趣”、“味”等审美范畴,对诗人诗作予以了细致的赏会与论评。在此基础上,他又对“韵”、“趣”、“味”三个审美范畴作出了理论阐说,其内容主要体现在:或对其作为诗歌审美之本予以标树;或对其审美特征展开探讨;或对其创造生成进行考察。陆时雍诗歌批评对“韵”、“趣”、“味”的运用与阐说,将我国古代的以“韵”评诗、以“趣”评诗和以“味”评诗的批评实践都推向了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苏东坡的“辞达”说作了客观的、历史的分析, 并着重分析其内涵,指出文学创作最难的地方就是“求物之妙”, 而作为表情达意的文辞, 其责任就是把这个“妙”准确、透彻地表达出来, 故名之新说。  相似文献   

16.
自1999年以来,高考作体逐渐开放,到前几年已经开放到不限,发展到极限。就全国卷而言,由“诗歌除外”(1999年)开放到体不限(2000年),发展到“体自选”(2001~2004年)。但实践告诉我们:体不是越“开”越好,越“放”越妙;而是要“开”而有度,“放”而有限。最佳方案应该是诗歌除外的体不限、体自选。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7.
<正>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在奔流不息的中华千年文脉中,诗歌早已构成中国人的精神底色。从“思无邪”的《诗经》到浪漫绚烂的《楚辞》,从群星熠熠的唐诗到千姿百态的宋词,从贴近生活的元曲到风格多样的近现代诗……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诗歌在长河里闪闪发光。统编本教材越来越重视诗歌,编排了大量诗歌,包括古典诗歌、现代诗,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从朗诵到欣赏再到创作。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激活儿童的主体意识,促使其在自主参与、自主发现中听出“韵”、看出“意”、读出“情”,以培养儿童感知诗歌的慧心。  相似文献   

18.
<正>我们以儿童诗作为阅读载体时,站在儿童本位,强调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尊重儿童的“阅读喜好”,把握儿童的“思维参与”,发展儿童的“个性表达”,形成了“美文诵读”“主题欣赏”“采风运动”三种不同的课型和阅读策略。一、“美文诵读”——基础学习型此课型通过对优秀诗作的字音、节奏、轻重、缓急的把握,读出诗歌蕴含的感情,美读成诵。因低段儿童诗语言结构简单,节奏明快,故具有趣味化、重积累、易模仿等特征。  相似文献   

19.
文章针对当前教学现状中教师备课迷信教参和优秀教案,不敢做个性解读的问题,提出要细读文本,让备课从深入文本着手的看法。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论述了细读文本要从读出“情”“趣”,读出内蕴,读出超越三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20.
《诗大序》是我国诗歌理论的第一部专著,也是先秦时期儒家诗论的总结。儒家的“诗教”说要求诗歌密切联系现实,讽刺时政,启示后人用诗歌作为批判现实的武器。“诗歌”说指出的诗歌对政治的影响和社会教育作用,今天亦有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