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纪录片是一种纪实性与艺术性结合的再现艺术,由于这种独特的性质,让它具有自己的叙事概念和叙事结构。法国纪录片《帝企鹅日记》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感人的故事、细腻精致的画面和在南极大陆拍摄的真实场景,带给观众深切的感动和回味,赢得了全球热捧并获得了第78届奥斯卡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叙事即讲故事,纪录片叙事是讲述时间的方法;内部聚焦的叙事角度、丰富多彩的声音与画面语言的表述是纪录片《帝企鹅日记》独特的叙事手法;该片叙事时间与叙事空间结合营造出的叙事节奏更接近观众的心灵;合理的叙事结构让片中剧情更加紧凑。纪录片《帝企鹅日记》拟人化的叙事方式究竟体现了什么样的叙事特色?本文将从叙事视点、叙事时空、叙事结构这三点出发,分析纪录片《帝企鹅日记》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2.
肖平 《现代传播》2003,(5):73-76
纪录片的叙事结构真实是纪录片叙事原则之一。本文从纪录片叙事结构的真实方面来考察《阴阳》和《夏天》两部电视作品。《阴阳》的叙事结构是展示完整的事件和事实 ,《夏天》的叙事结构则是改造并重建材料现场 ,栏目的影响方式是以蒙太奇为基础的叙事方式 ;《夏天》叙事结构体现出的是非纪录片的叙事方式 ,而《阴阳》的叙事结构则充分体现了纪录片语言的叙事原则。  相似文献   

3.
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力作《超级工程》系列,一改具有影响力的中国工程题材的纪录片由海外纪录片大鳄把持的尴尬局面.在数十年的兼收并蓄下,中国本土工程类科学纪录片终于在国际纪录片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文章以央视《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超级工程2·中国桥》以及美国国家地理频道《伟大工程巡礼·中国桥》三个表现"中国桥"题材的作品为例,分析中国本土工程类科学纪录片是如何在国际视野下吸收西方同类作品的精华、塑造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的.  相似文献   

4.
张丹 《新闻世界》2013,(9):240-241
2009年上映的美国纪录片《海豚湾》运用了大量叙事技巧,使其成为一部具有浓厚宣教色彩的纪录片。本文分析了《海豚湾》的主题、叙事结构及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5.
纪录片的叙事方式决定着纪录片的传播效果。《舌尖上的中国》以板块化的叙事结构、碎片化的叙事策略、故事化的叙事方法和灵活的叙事技巧,成就了一部优秀的纪录片,也给纪录片创作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6.
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影像技术的进步,影像创作手法的不断更新,涌现出一批像《故宫》《河西走廊》《敦煌》《外滩》《冈仁波齐》等制作精良意义深刻的优秀纪录片作品,它们都在保证纪录片特有的纪实属性基础上,融入了电影化的影像品质和戏剧化的故事结构。本文通过对当今电视纪录片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电影生产模式、视听语言和叙事结构的案例分析,探讨新时期我国电视纪录片的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部针对中国最具野心的大型工程项目的纪录片。但无论是解说词还是镜头运用都客观而中立。它努力打破"宣传伟大经济建设"的框架,尽可能客观地记录中国的进程"我们一定不能做成宣传片,这个路我们当时就把它堵死了,"回忆起制作纪录片《超级工程》的初衷,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想了想,对《中国新闻周刊》说道。去年4月,《超级工程》正式立项。历时一年多的拍摄和剪辑,这部针对中国各类超级工程的纪录片最近出炉。拍摄对象包括  相似文献   

8.
范平凡 《视听》2018,(11):101-102
本文借助让·马克·莫哈提出异国形象在建构时的"乌托邦"与"意识形态"两种形象,对韩国纪录片《超级中国》的叙事框架进行梳理,将其归纳为"发展"与"强权"两个框架,并基于这两个叙事框架,对纪录片的视听语言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电视纪录片《故宫》与中国形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凯 《现代视听》2012,(6):37-40
电视纪录片《故宫》用现代表现手法传播了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以不凡的实力打造了一场震撼的视听盛宴。《故宫》通过叙事结构、光影特技以及电视语言等成功塑造了中国形象。在华丽唯美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解说以及严密巧妙的叙事背后,《故宫》不仅让世界了解了这座充满着故事的神秘宫殿,更让世界透过这座文化宝库看到了一个历史的、立体的大国形象。  相似文献   

10.
纪录片是一种叙事艺术,它是以视觉艺术为本体的,它的故事、情节大都通过画面语言来表现。纪录片的画面语言是指电视画面的叙事方式和表意系统。本文基于纪录片的三种语言,分别阐述在纪录片中的作用,用于指导纪录片的创作。  相似文献   

11.
王娜 《今传媒》2015,(2):91-93
纪录片是影视艺术创作中的一种客观记录方式,以遵循真实性的特征中兼具艺术性与人文性。2013年由王冲霄执导的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以下简称《茶》),跨越世界不同国家,通过对近60位种茶人,采茶人,喝茶人的采访与拍摄,分别从茶的种类、历史、制作等角度呈现茶艺文化的博大精深。本文从其叙事的结构与特点,审美特征与艺术传达,画面表意与揭示隐喻三个方面分析,阐述纪录片影视语言的叙事特色。  相似文献   

12.
韩飞  田维钢  刘倩 《当代传播》2021,(4):108-110
近年来的"大国工程"纪录片,建构和传播了现代化的中国形象,担当着重要的国际传播功能.本文着眼"大国工程"纪录片与当代中国国家形象的深层勾连,以纪录片《大工告成》为个案,着重分析其叙事结构、视听表达等方面的艺术性创造,为纪录片参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弭璐 《中国传媒科技》2013,(14):150-152
中国电视纪录片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辉煌之后,逐渐走向下坡路,纪录片栏目相继被撤销。但是随着中国电视纪录片产业的发展,《舌尖上的中国》《超级工程》《China瓷》等一大批优秀的电视纪录大片相继涌现,打开了海内外市场。这标志着中国电视纪录片已然进入了大片时代。  相似文献   

14.
马伟海 《新闻世界》2012,(2):113-114
纪录片作为对外传播的重要窗口,在外宣和对外文化传播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目前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偏离现实,未能很好地承担对外传播的任务。本文通过对《西藏一年》文本的多层次、多角度和多手段分析,从纪录片的结构、内容、故事、情节、人物、剪辑节奏、镜头运动、画面等多方面进行叙事分析。从而得出纪录片视域下的"中国故事"对中国纪录片发展方向探索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视听语言作为电视纪录片的重要元素,影响着纪录片的叙事结构以及艺术情感的表达,能够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美的享受以及丰富的内在情感的共鸣。本文将从画面镜头、色彩、节奏、音乐音响、解说词等视听语言对电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进行剖析,探究其在视听语言方面的多层面表达。  相似文献   

16.
十年来,中央电视台的《探索·发现》栏目一直以富有特色的表现方式,在我国纪录片栏目中创下了举足轻重的成就。在纪录片的领域之内,《探索·发现》栏目的戏剧化叙事策略具有明显的特色和风格,因此,研究《探索·发现》戏剧化叙事策略能够促进传播者和受众双方有效交流,有助于推进我国纪录片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苏聪  李妍 《新闻世界》2012,(7):242-243
本文以探索频道《南极洲日全食》这一事件类科学纪录片为例,探讨西方事件类科学纪录片的叙事特色,以期能为我国事件类科学纪录片的叙事策略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刘汗青 《新闻世界》2012,(1):150-151
我国首部商业自然类纪录片(《森林之歌》于2007年在央视播映,引发了广大观众对于自然类纪录片,确切说是国产自然类纪录片的关注,热播同时也引发了纪录片领域对于《森林之歌》的分析。笔者以《森林之歌》与法国纪录片导演雅克贝汉的纪录片((微观世界》作比较,分析(《森林之歌》在纪录片叙事手法上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叙事学视角探寻《寻找最美乡村医生》系列纪录片的叙事方法和技巧.通过个案分析,透视纪录片中情与理的“两极中和”手法和取得的效应,并对其叙事结构,包括叙事时间、叙事角度等做了多维度的解读,力求总结和梳理纪录片的若干叙事规律,为提升电视传播效果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20.
石倩 《新闻世界》2010,(9):180-181
本文以多次荣获国际奖项的《牧魂》为例,通过对其民族文化、情感性、结构、画面、拍摄手法等方面的创作特色的分析,概括出了人类学纪录片的创作特色,并探讨我国人类学纪录片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