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子通过长期私人讲学的实践创造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他把因材施教与启发诱导结合起来,从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学生提出的同一问题,如“仁”、“孝”、“政”,孔子能针对提问人的不同情况,做出含义完全相反的回答。因为他经常分析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对每一位学生的才能特点、性格特征心里都有数。这是新时期教育体制改革必须加以借鉴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2.
曾在不同时期间过几个在校大学生同样的问题:“你希望语文老师怎样教语文?”回答几乎一致:“让我热爱(喜欢)语文!”听完他们的回答,我在想:难道就是这样一个简单、合理的要求我们都没有满足学生吗?为此,我观察过,反省过,探索过。当然,我看过许多名师的课.学生的表现足以表明他们热爱着语文。就在最近,我就看到了这么一篇课堂实录——和学生一起享受语文的语文课——盛新凤老师执教的《如梦令》。  相似文献   

3.
大教育家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学文。”就是说让学生能够履行孝、弟、忠、信等道德行为标准。可见,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还应该让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并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去。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取得“随风潜入夜,涧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根据语文教学特点和教材特点进行德育教育,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智育与德育的统一。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  相似文献   

4.
在儒家思想史上,以孔子儒家为代表的原生儒家探究了“孝应该如何行”,却未回答“孝是什么”这一更加关键性问题,也就是孝论存在的正当性问题。董仲舒从天人关系的层面上,将“孝”论证为“天之道”的自我展现与自我运动,是“天”这一宇宙绝对法则在人类社会的外现。儒家孝论的思辨性增强了,逻辑性提高了,孝由一普通的伦理范畴上升为哲学范畴,儒家孝论实现了“实质上的系统”。  相似文献   

5.
子瑜 《教育文汇》2014,(10):32-32
一位语文老师在《散步》一课拓展环节中,要求学生说说“平时都喜欢和哪些人一起散步。”几名学生抢着回答:“和爷爷奶奶散步”;“和爸爸妈妈散步”。老师又问:“还有不同的散步方式吗?”一位学生回答:“我喜欢一个人散步。”  相似文献   

6.
“语文,最主要的就是教会学生将语言文字运用得精确妥帖,使学生有此自觉的意识、兴趣和追求。”这是著名语文教育家王尚文的“一家之言”。我觉得此话切中时弊。因为,长久以来,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都没有直截了当地回答“语文课程是什么”的问题,于是导致语文教学一直在迷惘与困境中前行。这一次的课标修订,  相似文献   

7.
孔样立 《课外阅读》2011,(1):199-199
一次语文课上,我问学生:“你们认为语文作业中什么最难?”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的回答:“作文。”学生为什么普遍认为作文这么难呢?我认为主要是学生面对作文题目无话可说,脑子里缺少写作素材。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让学生学会积累。  相似文献   

8.
爆笑超市     
《小学生时代》2010,(10):50-51
自寻烦恼 上语文课时,老师叫一个学生回答问题:“安东,请你解释一下‘自寻烦恼’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安东答道:“我认为一个人如果不会回答问题,又要在课堂上举手,这就是‘自寻烦恼’。”  相似文献   

9.
多少年来,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界同仁最为头痛的问题,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我们有必要一起来探讨这个难题,对症下药。探讨学生的写作兴趣,有着较为特殊的现实意义。它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涉及到学生专业知识能否更全面的掌握。需要是动机的源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做任何一件事,兴趣必为先。要提高学生作文成绩,就要从激发、提高学生作文兴趣人手。将学生“不愿”、“不想”、“被动”、“害怕”的心理,变为“我要”、“我想”、“我喜欢”习作的动力。把作文当作是自己的一种乐趣。  相似文献   

10.
我国最早的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语文教师,应不失时机的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生动的“我要学”,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相似文献   

11.
反思这几年的语文教学,帮助学生爱上语文,使他们愿学语文,乐学语文,是学生学好语文的最有效的途径。正如孔子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怎样帮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乐之者”呢?  相似文献   

12.
我听一位语文老师教《小珊迪》一课。她在课上竟然引导学生大做数学题,却取得了出人意料的学习语文的好效果。这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尽管时隔已久,我仍然难以忘怀。上课伊始,学生就提出了什么是“先令”和“便士”的问题,教师并不急着回答,而是让学生联系课文讨论理解。学生们通过读课文、讨论,很快明白了“先令”和“便士”都是英国的货币,并从“我”没有零钱,拿出1先令让小珊迪找零,知道先令大于便士。接着,这位教师顺势提出1先令是多少便士的问题。粗心的学生回答4便士,从“这是您那个先令找回来的4个便士”得出答案;稍微细心一点的…  相似文献   

13.
我国最早的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语文教师,应不失时机的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生动的“我要学”,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相似文献   

14.
张敏 《考试周刊》2011,(85):58-59
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说:“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孔子的话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于贴近学生生活,这是“根”。语文从生命开始,与生活同行。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与生活是血肉相连的。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5.
反思这几年的语文教学,帮助学生爱上语文,使他们愿学语文,乐学语文,是学生学好语文的最有效的途径。正如孔子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怎样帮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乐之者”呢?  相似文献   

16.
前不久,我在惊讶中读完孙双金老师的《我的语文教学思想》,很佩服她的学生能在课堂上大胆地对书本内容进行质疑.能在课堂上“不拘一格”地提出连孙老师都没能想到的问题,更令人费解的是孙老师也很难回答的问题,学生在思考后却“迎刃而解”了。孙老师的教学感言是“学生可畏”.我也那么认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将为学生今后学好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经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以下四点:  相似文献   

18.
沈琼 《现代语文》2014,(8):133-135
【学情分析】本学年,新接任一个初三班级的语文教学任务,在与学生交流中获悉,他们对语文的阅读感到最头疼,无从下手。用学生的话来说“我一看到课外阅读的文章,头都大了”“我心里知道,但是就是不知道怎么回答”“我回答了很多,就是拿不到分数,顶多得到1分,非常苦恼”……学生们的反映引起了笔者的思考。鉴于初三学习任务比较重,学生整体语文素养不高,学习兴趣和习惯也存在问题,笔者决定抓住课堂教学,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索。如何利用课堂教学的45分钟,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9.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运用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它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积累。在积累中提升,但是现在小学生的课外时间都被大量的作业所占据,留给学习语文的时间少之又少。尤其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我发现他们都不爱回答问题。私下了解,他们也很苦恼,语言积累太少,不敢说。为了让学生充分积累和提升自己语言素养,让学生变“要我说”为“我要说”,我大胆地将课前美文分享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相似文献   

20.
“你提问,我回答”与“我阅读,我表达”,哪一个更具有阅读心理的逻辑依据?迄今为止,我们的语文教坛从未思考过这一问题。对于这一问题思考的缺位,导致我们的语文教学存在着这样一种现状:不同的学段却有着相同的教学模式,几乎所有年级的课堂教学一样地从设境导入、提问启发等“零起点”起步,学生能力提升的轨迹不够清晰,自主表达的意识普遍缺失;[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