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做了33年的语文教师,我越来越感到诚惶诚恐,举步维艰。面对语文教学,我常常陷人一种困顿、痛苦中难以自拔,我几乎每天都在思考着这样的问题:今天我们究竟该怎样做语文教师?语文教师该具有怎样的学养?语文教学的最基本的任务是什么?真正的语文课该是什么样子?语文教师的使命究竟是什么?我还常常拷问自己:你是在培养只能应试的考生,还是在培养真正有语文能力的学生?你的学生喜欢你的语文课吗?你的学生能说爱写吗?你有无语文思想的高度?有无独到的不带任何功利的语文视界?你自身是否具有富赡、深厚的语文素养?今天,你有资格做语文教师吗?  相似文献   

2.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变化。课堂教学的重点产生了位移,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那么.废除了言语霸主的地位.教师还能不能讲呢?成了学习主人的学生真能自己来主持语文学习活动吗?课堂训练是否有悖于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呢?课堂讨论探究应该成为语文课的“主导产品”吗?问题似乎很多,各种讨论也故意地不设结论。这让大多数语文教师感到迷惘。青年教师很忙乱,一会儿着这个大师学.一会儿跟着那个名家走。一些勤勤恳恳的中老年教师反而感叹:上了几十年的语文课现在倒不会上了。语文教学到底怎么了?  相似文献   

3.
词语和句子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基础,而句子则是理解语文的关键。如何将句子教学贯穿于语文课堂中,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呢?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要探究的问题。根据语用学的理论,语言学习需要研究三个层面:一为语言结构,二为语言逻辑,三为语言表达,这三个方面是对语言通不通、对不对、好不好的综合考量。那么,句子教学到底从哪里入手?关注什么才能稳步推进句子教学?针对这些问题,我在教学中着手做了一些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4.
总有教师说,进度跟不上。课文来不及讲。其实。在这个现象的背后。有几个值得反思的问题:语文一学期应教多少篇课文才算完成任务?每一篇文本都非得讲吗?怎样才算把文本讲好了?你能把一篇文本讲完吗?你应当把一篇文本讲完吗?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是中职生不愿学习的课程。以专业课为主的中职生,因何而惧怕语文学习呢?是内容之深吗?是教法之误吗?非也。其实就是缺乏兴趣,认为语文课不重要。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很重要。什么是语文素养呢?简单讲,就是对丰富多彩生活的体悟能力。  相似文献   

6.
语文离不开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语文课也必然留下时代的印记.“新课程”也应该给语文课带来新的生机。然而,令人遗憾的现实是.以“课堂”为主要阵地的语文并没有多少起色。世纪末的批判还是语文的隐痛。少、慢、差、费的状况改变了吗?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有效提高了吗?事实上,由于对新课程的误读,在语文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语文教学质量非但不能提高。还很有滑坡的可能。下面就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地位、关注文本、能力训练三个问题略陈浅见。[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语文新课改以来,我常常思考:人们都说自然才是美的,那么,语文的自然本色是什么?杨再隋教授的解释简明而准确,他说:语文课就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  相似文献   

8.
张如意 《语文知识》2014,(12):27-28
我们一直追求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语文味”从哪里来?笔者以为,从文本解读中来。文本解读到位,语文味自现,反之,语文味荡然无存。如有的教师执教《云南的歌会》,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文章写了几种歌会形式?其各自的特点是什么?而后,整节课就是引领学生共同分析几种歌会的演唱地点在哪里、演唱者是谁、此演唱形式的特点是什么。并且,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晰地感知云南歌会的特色,还与同学们感兴趣的明星演唱会加以区别。  相似文献   

9.
陈虎林 《教育》2013,(9):60-60
当今教育,正处于一个变革的转型时期,新旧教学理念、新旧教学模式、新旧教学方式的碰撞,不仅给中小学语文教学与改革带来了巨大冲击,也给中小学语文教师究竟应具备怎样的素养提出了严峻挑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清楚地看到教改大趋势下掺杂着的不和谐的音符,如:语文课上教师一口浓重的方音;语文老师不喜欢读书,甚至不读书;语文教师因为书写能力较低,整堂语文课没有一个字的板书。诸如此类的现象,揭示了一个共同的问题:语文教师应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才能适应自己所从事的职业。那么,什么是语文素养呢?  相似文献   

10.
曾经听到一个真实的笑话:一个科班出身的数学老师,因为学生总反映听不懂,且所教班级数学成绩不理想,于是校长忍痛割爱,让他去教体育;结果学生又反映,他上的体育课一点意思也没有,什么也不会;最后校长无可奈何,决定让他去教语文,并告诫他说:你如果连语文也教不好,我看你这个老师就别当了。这个笑话够冷的,也让所有为语文教学勤奋耕耘、不懈探索的教师感叹和伤心:一堂语文课好上吗?它的内存需多大?  相似文献   

11.
好课三味     
王崧舟 《教师》2010,(27):1-1
长话短说,开宗明义,我觉得好课得有好味,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第一味是“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那么,什么是“语文味”?  相似文献   

12.
《我教杵祺写作文》一文见诸《生活教育》后,有位长我八岁的老同学发“伊妹儿”来问我:“你认为文章越长越好吗?”我答复道:“我还没有脑残吧?”朋友又问:“你花那么多功夫教杵祺写作文,不就是教他把几十字写成千儿八百的长文吗?”我明白了。朋友的意思是:既然文章的优劣与长短无关,你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力气膨胀杵祺的作文呢?这个问题倒是很有意思的——它涉及什么是语文,为什么开设语文以及什么是语文教学之类的根本性问题。但我这里暂且先不谈。  相似文献   

13.
谭海鹏 《课外阅读》2011,(9):290-290
新课改之后,语文知识如明日黄花,备受冷落,这与以往的雄霸课堂、一统天下形成了鲜明对比。由于对语文课程性质定位——人文性的倾向偏差,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课程基本理念的误读,一些老师发出了语文课不知教什么、怎么教的困惑。学生也不知语文课要学什么,普遍感受不到这门学科的重要性。那么,传统语文教学真的一无是处了吗?语文课到底要不要语文知识呢?  相似文献   

14.
李全彦 《青海教育》2011,(11):18-18
语文课在职业教育中确实可有可无吗?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作为文化课的语文教师该如何提高语文授课效率?这些都是从事中职语文教学工作的每个教师都应该理性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王鹏伟:各位来自教学一线。目前你们各自关注或思考的语文教学问题是什么?从中筛选出一个,我们一起来探讨。 夏维波:小学到高中12年的语文教育究竟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就是24本语文书吗?语文课程的本质是什么?  相似文献   

16.
一直以来许多语文教师困惑的问题是一节语文课教学目标该如何定?教师讲些什么?学生学些什么?哪些内容作为重点?我认为语文教学既要整体把握,又要于字字句句处读书感悟。  相似文献   

17.
也许,至今仍有不少教师还在如下问题上争论不休:“语文味”究竟是什么“味”?什么样的语文课才是真正的语文课?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究竟是什么?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语文教学课堂形式多样,不禁让我们陷入这样的沉思:到底何为标准的语文课?什么是优秀的语文课?笔者试着“从工具性,坚守语文的底线;人文性,彰显文字的魅力;情感性,呼唤人性的价值”三个方面来界定一堂成功的语文课.  相似文献   

19.
2008年高考全国卷一语文试题的作文紧紧围绕“地震”,以“爱心的表达”为话题作文,令人始料未及但似乎又在预料之中。这不由得引发了这样一个话题:我们的语文教学应重点关注什么?如何进行备考?语文教学的改革开放之路在哪里?我的看法是:语文应关注活生生的社会,与时代脉搏同跳。纵观浩瀚的文学发展史,杜甫被称为“诗圣”,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作之所以彪炳史册,千载流传,是因为它的诗作深刻反映了安史之乱中战火连天、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的现实生活,尤以“三吏”、“三别”最为突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自然科学类、思想品德或别的什么课,而要把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就是要还语文的本体特征。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小学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呢?在这里,我想用如下的三个“味”来考虑怎样把语文课上得“有滋有味”。[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