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7 毫秒
1.
一、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有几句很难懂的话:“有念‘人远乎哉……千杯未醉嗬…………。’”这一段,课本注释过于简略。这句原文是“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是《论语·述而》中的句子。由于当时在三味书屋里读书的儿童们并不理解孔子所说的话的意思,所以没有把句读念清楚。应当这样断句:“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大意是:仁德难道距离我们很遥远吗?我想要仁德,这仁德就来了。”  相似文献   

2.
最近在《<物种起源>导言》一文(选自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物种起源》)的备课过程中,我总觉得课文第一句话“我曾以博物学者的资格参加贝格尔号巡洋舰的环球远航,在南美洲看到的关于生物的地理分布和现存生物与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有点问题,可是又说不清楚问题在哪里。我模模糊糊觉得“关于”的对象不明。  相似文献   

3.
英语介词 to 与 for 在汉语中都可表达“对于……”或“给……”之意。在汉译英时,初学者经常为选用两词而感到困惑。现从两个方面略谈其用法区别。一、请看下面两个句子:It is a useful book to my brother.It is a useful book for my brother.以上两句均可译为:“对我弟弟来说,这本书很有用处。”但两句的含义有所不同。前一句是弟弟本人感到这本书对自己有用处。后一句是讲话者  相似文献   

4.
20 0 3年《考试说明》关于作文发展等级的标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两点 :1.思想深刻 ;2 .语言要有文采。比之于 2 0 0 1年 ,对文章思想的要求删去了“透彻” ,“有文采”这一要求中新增了“善于运用修辞手法”这一细点。那么 ,怎么理解和应对这样一种变化呢 ?新的《考试说明》颁布后 ,我看了一些反应作文考点变化的论文。有些文章认为删去“透彻”二字意味着降低了审题立意的难度 ,我不太赞成这种看法。我认为 ,开放性的话题作文确实拓展了学生的写作空间 ,但学生作文表现出的思想之于材料必须是正确的、准确的乃至于深刻的 ,“深刻”是审…  相似文献   

5.
片断一: 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再读一读课文,看看文中哪句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边读边把它画下来。 (生读文。有的大声朗读,有的同桌轮读,有的小声读……) [评:这一环节充分休现出一个“放”字,把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学生兴趣盎然,这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生:“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它在文中出现了三次。 师:大家同意吗?  相似文献   

6.
儿子放学回来急匆匆地询问我说:“爸爸,老师要我们写一篇描写秋天的文章,写什么呢?”“写秋天的风景呀,秋天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就写什么好啦。”我说。“可是,秋天并没有给我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我不知道应该写什么。”儿子显得很无奈。我理解孩子的感受,生活在城市里,成天面对  相似文献   

7.
关于翻译之不易,严复早有论述:“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倒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于本文。”“信、达、雅”之“三难”就其内涵,实际上便是指理解与表达之难。有时翻译的错误在于没能深刻透彻地理解原文,而有时虽理解了原文,表达起来却又容易出错,  相似文献   

8.
“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是中央电视台一个收视率极高的名牌节目中的一句广告语。它不仅很好地宣传了节目的主要内容和形式,而且贴近观众的生活,很快拉近了电视节目与观众的距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给我的启示是:只有贴近生活,才能引起大家的共鸣,真正受到大家的喜爱。把它用在我们的教科研工作上,我的理解是:只有贴近教师教育实践,才会得到大家的认可,才能实实在在地被老师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   

9.
概括段意是一种思维训练。我运用以下六条规律,引导学生理清句间层次,抓住概括段意的思维点,效果较好。 一、总分关系意在“总”。 对于那些采取总述与分述或概括与具体叙述的段,要根据总述句或概括句来概括段意。如:《草原》一文中第一段的第一句话:“这次,我看到了草原……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这一总述句概写了作者初见草原时的总印象,可从这里入手概括段意。 二、层层深入意在“后”。 有的段中的几层意思,存在着  相似文献   

10.
梦的影子     
在莎士比亚的作品《哈姆雷特》的台词中,除了那句有名的“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外,还有一句也让我难以忘记,就是:“一个梦的本身便是一个影子。”我想,这句话应该也是对《哈姆雷特》的一个总结吧,因为,在《哈姆雷特》中,每一个人物都是一些梦的影子……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哈姆雷特,他应该就是一个复杂的任务之梦的影子。余秋雨在《山居笔记》中写道:“这儿有一种旷古的宁静,这便是对话的最好环境,就像哈姆雷特在午夜的城头面对他已经死去的父亲。父亲有话没有说完,因此冤魂盘旋;儿子一旦经历了这种对…  相似文献   

11.
我的“最”     
我最难忘的一句话 小时候,第一次去买橘子,出门前,母亲仔细教我要如何挑选好的橘子.但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最后叮嘱的一句:“要留些好的给别人。不要全挑光了。”这句话,让我受用一辈子。  相似文献   

12.
2004年第7、8期《小学语文教学》合刊中《这不是“反问”句》一文,龚重雅、龚慧琴老师指出“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一句不是反问句。首先,两位老师认为,武松的这句“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是“有疑而问”,是“出于对店家自夸酒好的怀疑,武松很自然地要问问店家:‘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这样理解这句话是不是曲解了它在原文中的意思呢?联系后文:“武松从身边拿出一些银子来,叫道:‘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可以看出,对于武松来说,他当时坚决认为店家“三碗不过冈”之说是一派胡言,于是,用“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一句来…  相似文献   

13.
我叫戴峰。是2008年江苏省委组织部选聘的大学生"村官",现任江苏省如皋市团市委副书记、东陈镇双群社区党总支书记。在我读中学时.有两句名言给我印象格外深刻,一句是法国的拿破仑说的:“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句是中国的屈原说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相似文献   

14.
赵嘉哲 《下一代》2012,(5):40-40
“就这样半小时过去了,一小时过去了……罗丹再没跟我说一句话,他把我给忘了,把这个世界给忘掉了。”这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作品《被遗忘的下午》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  相似文献   

15.
爸爸的承诺     
有时候的一件小事,或者是一句平平常常的话,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有一次,爸爸答应下班后给我买《水浒传》,我特别高兴。下午,我焦急地等待着爸爸回来。“轰隆隆”打雷了,紧接着下起了倾盆大雨。我想下这么大的雨,爸爸一定不会给我买书了。  相似文献   

16.
案例一:“是不是病句?”——品味妙处《船长》(苏教版小语教材第十一册)一课,最后几节描写了哈尔威船长与轮船一同沉入大海的悲壮一幕:轮船在慢慢下沉……第20分钟到了,轮船沉没了。船头先下去,很快船尾也浸没了。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森可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师引导学生品读这几节)生:我觉得“第20分钟到了,轮船沉没了。船头先下去,很快船尾也浸没了。”这两句话是病句。前一句说船已经沉没了,后一句又写船沉没,犯了意思重复的毛病。师:(出乎意料地)同学们读读看,你们怎么认为?(生读后)生:我认为这是个病句,可以把后面的句子删掉,改成“:第20分钟到了,轮船沉没了。”师:(出示课文原句与修改后的句子)请大家将修改后的句子与原句分别放到文中读一读,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学生反复品读比较)生:课文原句是先交代事情的结果,再补充讲沉船的过程,沉船的过程给人留下的印象较深。修改后的句子只是讲沉船的结果,给人的印象不深。师:你分析得很准确。生:读课文原句,我感觉有种悲痛感,似乎亲眼目睹到哈尔威船长随轮船沉入大海的情景。读修改后的句子...  相似文献   

17.
宋彩凤 《阅读与鉴赏》2007,(2):68-72,67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透彻理解“泪珠”与“珍珠”的内涵。2.深刻理解“泪珠”与“珍珠”的关系。3.感悟文章中蕴含的哲理,提高自身的情感。教学设想:这是一篇很美很婉约的文章,而且是一篇含蓄韵味十足的文章。如何使教授文章的过程也“美”起来,尤为必要。所以只能让学生在诵读、品味中加深感悟,在美的享受中提高自身情感。教学思路:感悟眼泪,觅取珍珠教学过程:师:2002年的大年初一,有一部电视剧在中央8频道闪亮登场,它就是《橘子红了》。电视作品唯美的风格,伤感的人物,复杂的人物关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们一块来欣赏电视剧《…  相似文献   

18.
孙耿 《学习之友》2008,(8):24-24
关于中国人如何看待日本的问题上,有两句话是我印象深刻的:一句是白岩松说的,“我们对日本缺乏超越情绪的勇气”;另一句大概是某报一篇文章的标题,叫做“简单的仇恨让我们忽略了日本的‘可怕'”。  相似文献   

19.
跬步·千里     
我听过的关于“毅力”的最鼓舞人心的一句名言,出自布赖恩·特蕾西之口。他说:“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区别是,成功者比失败者要经历更多的失败。”我的第一本书出版之后的亲身经历让我对这句名言的智慧有了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今天是关于读后感的专题写作课了。奇老师告诉我们,对小学生来说,写读后感实在是个恼人的话题,很多时候会感到无从下手,问题的症结就在于不知读后感该“感”些什么才好。奇老师说最“臭”的读后感是通篇狂抄原文,而“感想”却不知所云。有的同学来一句“读了这篇文章让我很受启发”就算完事,也不知“感想”在哪里,“启发”是什么(我暗自庆幸这不是我干的)。再不就是谈感想时或东拉西扯,或不懂装懂,把自己打扮得像个哲学家,谈一些荒唐可笑的观点。还有就是容易患“不联系实际”的毛病。老师当然没忘给我们做些可操作性强的要求:叙述原文一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