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写经济报道最令人尴尬的莫过于那句老话:“外行看不懂,内行不愿看”。“外行看不懂”,就是写得太深奥,非本行的普通读者很难读下去;“内行不愿看”,是指行内的专业人士认为记者所写报道太肤浅,对他没什么启发、没什么用处。既让内行愿意看,又让外行看得懂,并对他们有所启示,是经济报道的至上境界。要达到这个境界,我的体会是两条:把经济报道中的数字故事化、情节化,把故事和情节思想化、主题化。即先把枯燥的数字变成引人入胜的故事,再通过故事这个载体来体现报道的主题,表达作者的思想。不寻常的数字中有不寻常的故事一提起经济报道,人们就…  相似文献   

2.
“新闻采访就是找故事,从普通人的身上寻找故事”,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希光教授在他的《找故事的艺术》一书中如是阐述道。实践证明,往往用讲述发生在人物身上故事的方法,能让枯燥乏味的经济报道显得生动。2008年,一个从“普通人的身上寻找故事”的专栏——“普通人的经济生活”获得了“中国地市报好专栏”一等奖的荣誉,这个荣誉的获得,既是对该专栏开办6年来工作成绩的肯定,也是对经济专栏“平民化、故事化”编排手法的肯定。  相似文献   

3.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深度报道开始在我国传媒实践领域勃兴。同时,为更好地实现传播效果,将“故事化”作为深度报道的路径诉求也一再被强调。将传统文学范畴的“故事”用之于新闻范畴的深度报道是否合适?该如何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结合长期从事深度报道的实践,作者认为深度报道不但要讲“故事”,更要学会如何讲好“故事”。  相似文献   

4.
翻开报纸,收看收听广播电视,我们就会发现,以一个故事作为新闻的开端。采用个性化和情节化的故事手法来展开新闻内容的经济报道越来越多了。由此,原本枯燥无味的经济报道也显得生动活泼多了,抓住了不少只想浏览一下的读者。这就是“讲故事”延伸到经济报道所带来的效应。  相似文献   

5.
新闻故事化之忧——当故事化成为新的新闻报道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李希光认为,新闻就是“找故事的艺术”。故事化使记者能突破传统模式化报道的窠臼,努力发掘新闻中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情景,使报道更具可读性,但也使记者、编辑在选择报道题材、报道角度、报道方式时陷入“找故事、说故事”的新窠臼,悄然改变着传统新闻观念。  相似文献   

6.
新闻“四化”指的是电视业界流行的报道方式:“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在实际报道中,要将这“四化”的顺序反过来,也就是先从细节说起.然后讲人物故事,再把故事与相关事件联系起来,最后做主题提升。节目进展的脉络是:细节、人物、故事、事件、主题。  相似文献   

7.
李佳鹏  张莫 《新闻战线》2023,(14):33-35
经济参考报挖掘“非标数据”捕捉经济新趋势,讲好“新职业”故事透视产业变革新动向,剖析“新形态”探寻发展新“势力”,聚焦“小单位”揭示“大创新”新亮点,以既权威专业又接地气的报道展现经济发展的韧性和活力,有理有据地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舆论动力。  相似文献   

8.
唐燕群 《新闻世界》2013,(10):122-123
经济报道在新闻报道中占据重要地位。作为地方党报记者,尤其应该发挥身在基层的优势,敏锐地从群众生活中发现经济新闻线索;努力提高自身的经济学水准,学做一个勤观察、善研究、会判断经济现象的“行家里手”;学会用“说故事”等轻松的表现手法来传达经济信息,为广大受众带来既专业又“好看”的经济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9.
经济报道难写,研究经济报道的论文也难写。此文却不同一般,文章娓娓道来,深入浅出,讲了写好写活经济报道的4条经验:①扑下身子找“故事”;②既见经济又见人;③“无新闻”处挖新闻;④引人入胜方出手。没有较为丰富的采写经验,没有对新闻实践的思考和概括,是难以写出这样读来津津有味的论文的。我们向作者表示感谢。《经济报道纵横谈》专栏尤其欢迎像这样来自一线、内容生动鲜活的稿件。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我国电视新闻纪录片涌现出不少成功作品,在这些纪录片中,不但抓取了很多感人的典型细节,而且编导注意在繁多的细节中找寻那些能够结构全片的典型故事。这些典型的故事,用纪录片编导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见事的眼睛”。笔者认为,如果在我们经济报道中,记者注意寻找“见事的眼睛”,就会使经济节目宣传摆脱陈旧的模式。那么,具体来说,“见事的眼睛”在经济报道中都将起到哪些作用呢?一、“见事的眼睛”可以以小见大,深化主题《上海市民纷纷东迁浦东》是荣获92年全国电视新闻一等奖的作品。记者抓住市民东迁搬家的小事,展示…  相似文献   

11.
财经新闻故事化含义 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新闻传播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故事化倾向。尤其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知识经济、新经济的“大潮”汹涌,使广大受众越来越关注财经新闻,财经报道也发展成为各新闻媒体的重点报道内容。  相似文献   

12.
朱继华 《新闻战线》2023,(17):43-45
<正>2022年开始,总台《新闻联播》节目中多了一些经济类调研报道,有反映基层一线经济现象的“一线调研”,也有2023年5月重点推出的“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电视经济调研报道,画面表达不占优势,故事矛盾不易突出,还要在《新闻联播》这样的平台上播出,想做好,难度不小。  相似文献   

13.
王琳 《新闻战线》2023,(24):86-88
人物报道是新闻报道的重头戏。本文以经济日报人物版推出的“新三百六十行”栏目为例,探析全媒体时代人物报道的创新实践。该栏目把关注点集中到经济活动中的“人”上来,将人物故事融入经济发展大潮,以见微知著的方式,折射出职业变迁背后的行业发展变革以及经济高质量发展,凸显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创新活力,获得广泛好评。  相似文献   

14.
高洁  张淼淼 《青年记者》2006,(24):39-40
新闻故事化的缘起与军事报道“三贴近”原则已成为我国新闻界的一条基本行为准则。媒体用生动鲜活的故事形式讲述新闻,“新闻故事化”潮流正在风靡传媒界,同时也涉及到军事报道领域。所谓新闻故事化,指的是“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  相似文献   

15.
温维娜  唐轶 《新闻战线》2022,(13):60-61
《小康夜话》栏目既关注乡村振兴、绿水青山、返乡创业等宏大主题,也讲到全民健康、城市小康、少数民族脱贫等新时代背景下的故事,将严肃话题“节目化”、视频节目“深度化”、传统采编“融媒化”,荣获第33届中国经济新闻奖融合报道类一等奖。  相似文献   

16.
郭慕清 《中国记者》2022,(12):105-106
<正>数据是经济新闻的核心内容之一,“数据新闻”在经济报道实践中被广泛运用。但是,“做经济类数据新闻不难,做优质的经济类数据新闻很难”,成为媒体人的共识。随着智媒时代的来临,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持续迭代,加速了新闻内容呈现方式不断创新。在此背景下,如何用数据讲好中国经济故事、提升经济报道的吸引力、影响力,成为摆在媒体人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深度报道是纸媒转型的有效路径之一,深度报道的形式特征也给讲“故事”提供了空间.深度报道要讲好“故事”,首先要考虑选题本身是否适合讲故事,在此基础要讲究叙事,并灌注人文意识以增强深度报道的传播效果和张力.  相似文献   

18.
自从我国转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来,经济新闻图片在晚报上的位置越来越突出了。然而经济新闻的“硬”和晚报新闻的“软”是一对天生的矛盾。如何使经济新闻图片报道更具晚报味已成为晚报摄影记者共同关注的问题。一、透视经济活动背后的故事“新闻的面要广一些”,是我们晚报的老前辈赵超构先生一贯的办报思想。这一思想至今对于搞好晚报经济图片报道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广泛性和多样性是晚报新闻的固有特征,只有抓住了这一特征,使晚报的经济新闻既有天天不能离开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又有导弹、卫星、宇宙飞船等高科技;既有老百姓关心…  相似文献   

19.
魏世泰 《新闻前哨》2004,(11):53-53
8月上旬,《楚天金报》推出一组经济报道“烈日下的身影”,向读者讲述了6个普通人的故事。尽管文字很简短,反映的也只是武汉经济生活中普通平民生活的一个个侧面,但报道深深打动了广大读者的心。省委宣传部新闻阅评组专门对这组报道进行了评析和表扬。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让世界正确了解中国”已然成为国家形象工程的重要环节,新闻英语的写作与报道成为我国对外宣传的一种重要传播手段.新闻英语作为一种专业性较强的英文文体有着独有的写作特点,了解其文体特点及相应的词汇使用规律,是做好报道的首要因素. 新闻英语的文体特点 新闻英语在文体上的特征有别于一般的英文文体.一般分为报刊即书面的新闻报道和以口头方式出现的新闻报道两类.其“硬新闻”在报道方面突出所报道故事的新闻性与即时性;“软新闻”在文体上和硬新闻的写作要求有不同的特点,它更强调故事的“趣味性”和“人情味报道”,而介于两者之间的“特写”在文体上则需兼顾新闻性与趣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