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鲁迅先生《自嘲》诗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联,是流传久远的佳句。它高度概括了鲁迅先生的爱和憎,集中体现了鲁迅先生一生的革命立场与战斗方向。关于“千夫”一处,注家众口一词,都解释为“千夫,这里指敌人”。依照这种解释,这一联当译为“横眉厉目地对待那敌人的指责,咒骂;伏首贴耳,甘心情愿地永当人民的牛”。我以为这种解释与译法是不妥的,正确的解释应当是:“千夫,指的是人民大众。千夫指,指的是敌人。”理由有二:  相似文献   

2.
《山西师院学报》1980年2期上有冯彦山同志的《鲁迅〈自嘲〉中的‘千夫’究竟指什么?》文章的结论:“‘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这种解释是不正确的。”理由:“一、从‘千夫指’的来历看,‘千夫’不是‘敌人’。”引《后汉书·王嘉传》“千人所指,无病而死”,“千夫”即“千人”,不指敌人。二、“从‘千夫’本身考察,它不能解作‘敌人’。”“三、若把‘千夫’说成是‘敌人’,‘指’就不好解释了。”  相似文献   

3.
鲁迅《自嘲》诗中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根据传统的解释,一般都认为“千夫”指的是敌人。这种解释值得商榷。据《汉书·王嘉传》:“里谚曰:千夫所指,无病而死”。这里的“千夫”是指众人;指,是指责之意。亦作“千夫所指”。《现代汉语词典》:“千夫,指众多的人”,例句也有“千夫所指”。《汉语辞典》:“‘千’通  相似文献   

4.
对于鲁迅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中“千夫”一词的含义,毛泽东认为是指“敌人”,有人认为是古代武官名,也有人认为是指众人。综合考察“千夫”、“千夫指”两词的含义,可以得出结论:千夫,本指众人,在鲁迅诗中特指人民大众,而“千夫指”本意为被指责的人,在鲁迅诗中指敌人。  相似文献   

5.
本刊今年第三期发表了凇戎同志《关于“千夫”质疑》一文后,我们陆续收到了许多读者的来稿来信,对凇文的观点提出了赞同、或反对的种种看法.本刊限於篇幅,不打算再刊登这类稿件了,现从有关稿件中择其主要之点综述如下,供读者参考。河南省朱兰同志在来稿中谈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情况。以前,他对课文注释把“千夫”解为“在这里指敌人”理解不了,于是在回答  相似文献   

6.
凇戎同志在《关于‘千夫’质疑》一文中(本刊今年第三期),认为鲁迅先生《自嘲》诗中的“千夫”“指的是人民大众。”我以为还是解为敌人更妥贴,试谈以下三点。第一,《汉书·王嘉传》里,在“千夫所指,无病而死”句前,明白地写着“里谚曰”,可见这个成语当时已是广泛运用,《王嘉传》只是借用。而借用甚至是引用往往是各取所需。所以“千夫”的本意,单凭《王嘉传》来解,未必正确。这个成  相似文献   

7.
话题设计:提示:“家”是什么?是难舍的亲情,是温謦的集体,是亲爱的祖国。在这里,父母用慈爱的伞为儿女撑起一方晴空,儿女孝顺的心给父母奉上一缕慰藉;在这里,洋溢着浓浓的师生之情、伙伴之谊……请以”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题目自拟。(2)字数不少于600字。创新点拨:所供材料给我们的信息是:这里的“家”是个宽泛的概念,它不仅指人类的家,也指其他生命的家,还可以拓展至集体、家乡、祖国甚至地球等概念。这就大大拓宽了我们的思维空间,为我们立意、取材和构思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下面就拟出几种创新构思,仅…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最后一部分,提到了鲁迅《自嘲》诗中的两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并解释道:“‘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对于无论什么凶恶的敌人,我们决不屈服。‘孺子’在这里就是说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  相似文献   

9.
《自嘲》是鲁迅为数不多的诗歌中最著名的一首,其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联更是广为人知。后一句作为对奉献精神的赞誉屡屡见于报端。但是细究起来,仍然没有一个完整的、令人信服的解释。目前,盛行的解释有两种:其一,“‘千夫’在这里就是敌人,对于无论什么凶恶的敌人我们决不屈服。‘孺子’在这里就是说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①此后周恩来《在鲁迅逝世十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②中也坚持和发挥了这一解释。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这种解释被奉为权威。其二,把上联中“千夫指”理解为“千夫所指之人”(即敌人),其余同…  相似文献   

10.
中学《语文》第五册《醉翁亭记》中对“射者中一的解释是:“射的射中了靶子。这里指宴饮时的一种游戏,射中的按规定的杯数喝酒.”这个注释是较简单的,“射”到底是种什么游戏,怎么玩法,课本没有注明。有关图书资料对“射者中”的注释大致有两种意见,一是认为指投壶,一是认为指“九射梅”的  相似文献   

11.
初中语文课本附增选《雨过山村》原诗四句是:“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课本中对“妇姑”一词的注释是:“[妇姑]婆媳.妇,这里指儿媳.姑,婆婆.”我觉得“妇姑”作“婆媳”解释远不如作“姑嫂”解释合理.  相似文献   

12.
【文题设计】 高山竹林是国宝熊猫的家 ,原始森林是珍稀植物的家 ,滔滔长江是白鳍豚的家 ,高楼大厦中、山区茅屋里有人类的家。说起家 ,你总会有难忘的经历和深刻的感悟。请以“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文体不限 ,题目自拟 ,不少于 6 0 0字。【创新点拨】 所供材料给你的信息是 :这里的“家”是个外延宽泛的概念 ,它不仅指人类的家 ,也指其他生命的家 ,还可以拓展至集体、家乡、祖国甚至地球等概念。这就为我们取材和构思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具体方法是 :1 .打破写“人之家”的惯性思维 ,把选材的目光投向其他生命的家。例如你如果对熊猫有…  相似文献   

13.
校园流行语     
他是个“286”——“286”原指运行速度较慢的一种电脑型号,这里指人反应迟钝金刚钻——用坚硬无比的金刚钻来比喻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的学生。如:他是块“金刚钻”,考不倒。  相似文献   

14.
高校的政治思想工作有其特殊性,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教书育人”。这里的“教书”实际上指的是教学。中国的教育思想认为: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同时使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有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教书必须育人。目前,在教学中有这样的趋势:淡化思想政治教育,甚至将教学变成了纯粹的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这显然是对“教学”的一种误解。“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  相似文献   

15.
“老师”,是人们或社会对从事教育工作者的一种称呼,或是表明有别于其他职业的一种公开的社会身份。据《辞源》载,“老师”一词,最早见于《史记·荀卿传》:“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这里的“老师”是指年老资深的学者,金元好问有诗曰:“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这里的“老师”是指教授学生的人,与现在“老师”的基本意义大体相同。在科举时代,无论有无师从关系,门生也都将主考官和学官称为“老师”,这里的“老师”多指主管教育或科举选拔事宜的官员。由此可见,“老师”一词的内涵是与学问、学…  相似文献   

16.
在哲学上,“具体”有两种含义。一是用来强调对象的客观实在性。如“具体事物”、“具体的同一”……。二是用来揭示对象的多样性,指许多规定的综合统一。马克思说过:“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这里的“具体”是和抽象相对而言的。很显然,所谓“具体的对立”也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对立的客观实在性,二是指对立是一个许多规定综合统一的范畴。本文主要想从第二种含义,对“对立”做  相似文献   

17.
唐代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小语第五册)一诗中首句“白日依山尽”,人教社参考资料解释为:“白日:这里指傍晚的太阳。依:挨着或靠着。山:这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山,而泛指连绵起伏的群山。尽:完,尽头,这里指太阳快要落山了。”全句解释与其他有关鉴赏分析一样,为“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我以为此解甚不妥。  相似文献   

18.
这里所论述的“比较”指的是一种方法,作为一种方法的比较,同时应满足下列两个条件: 一、量的限制条件: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 二、质的限制条件:这些事物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19.
衣钵相传     
又叫“传衣钵”、“传衣”。“衣钵”掌故,源出佛教。这里的“衣”,有两种解释。其一指的是佛祖释迦牟尼所穿的金缕袈裟;其二指的是“三衣”,即比丘(僧侣)在三种不同场合所穿的三种制衣。“钵”指的是僧侣化缘吃饭的饭碗。“三衣一钵”是僧侣最重要的资身物品。“传衣”之“衣”,一般用的是前一种含义。据佛教典籍《贤愚经》卷12记载:释迦牟尼诞生仅七日,其母摩耶夫人就去世了,释迦牟尼由姨妈  相似文献   

20.
同学们都熟悉“君”字。它的上面是“尹”字,“尹”字在古时候有治理的意思,为做官的通称,如“道尹”、“京兆尹”等;下面的“口”字表示发号施令。因此,“君”最早指的是拥有土地的各级统治者。后来,“君”除了指君主,还指一种封号,如战国时的孟尝君、平原君等。“君”又是对人的尊称。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这里的“君”就是王维对元二的尊称。此外,在古时候,子女可称父母为“严君”或“家君”,称亡父为“先君”。夫妻之间也可以互称“君”。如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写道:“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