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堂是学生获取各种知识的最直接的场所,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要途径,其双边活动的交际工具就是教学媒体。由于电化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物理感知、情境设计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电教媒体的采用,加剧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促使学生改变学习方法,因而,电化教学对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郝志军 《教育研究》2015,(2):110-116
全面认识教学活动过程的本质特征和深刻分析教学过程的复杂关系是建构课堂教学评价框架的基本依据。课堂教学具有"活动—实践性"、"交往—社会性"、"文化—价值性"的本质特征。由教师、学生、课程和课堂文化之间的互动构成六种教学关系:学生与课程互动构成创生关系、教师与课程互动构成调适关系、学生与课堂文化互动构成创生关系、教师与课堂文化互动构成调适关系、学生和学生互动构成合作关系、教师和学生互动构成导学关系,以此为基础建构出"六关系维度、十三指标要素"(6·13)课堂教学评价框架。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现代教学理念要求:课堂教学要由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走向师生交往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交往互动,老师与老师的交往互动。这样,才能共同促进进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随着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白板逐渐步入了现代课堂教学中,其通过电磁感应,结合计算机及投影机,可以有效实现无纸化教学。其中,交互式电子白板更是被广大教师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有效应用交互武电子白板进行教学,不仅能促进教学的多边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与课件之间的互动等等),还能有效构建优质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5.
正互动教学模式主要是课堂互动的体现,为了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采取的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及师生和对教材理解表达的一些互动。互动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感到轻松、自然,从而让教师达到最佳教学状态,学生课堂学习取得最大效率。因"互动教学"的特点,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环境等不同,采用灵活的互动模式。一、巧设问题,提速互动课堂在初中英语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回答是课堂"互动"最为常见的课堂活动  相似文献   

6.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效果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结果。互动的活跃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师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手段的丰富程度。因此,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进行有效的互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针对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进行简要阐述,并提出几点看法,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高校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特征进行了研究,揭示出教师与学生对优秀教师课堂教学特征的评价,并提出了加强教师课堂教学内容、能力和态度的考核,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进一步实施互动教学的考评,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关注差异,全面提高优秀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课堂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认知的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并不是单向性的知识传播,而是以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为前提与基础的.但是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以传授知识为旨归,在特定的教学环境、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下开展的,不同于社会生活中的人际互动,它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与规律性.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有科学方法和基本模式可循,教师若能善于运用这些方法,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师生对话:课堂教学成功的桥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师与学生建立密切合作的教学关系既是教学的手段,也是教学的目的。本文具体阐述了师生对话的优越性,交往与互动以及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师生互动等三方面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互动既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又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却存在着简单化和表面化倾向的互动,偏离了教学内容乃至教学主线,违背了互动的主旨。这种现象出现的真正原因是教师对互动的范畴与特征缺乏必要的了解,为了课堂"生动"而"互动"。文章对课堂教学互动的范畴及特征进行探讨和总结,期望对教学中互动的有效开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贝思思 《中学教育》2010,(11):36-40
当课堂教学不再简单地被看作是教师讲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开始关注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关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学过程便或多或少地生成出一些新元素。这些新元素引导着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经历真实生命的过程。在此背景下,本文在对"资源"做出解释的基础上,探讨"资源"生成对于教师、学生及教学的重要意义,分析当前课堂教学中"资源"生成面临的尴尬问题,并以教师为着眼点探究课堂教学中促进"资源"生成的教学智慧。  相似文献   

12.
英语属于一门语言类的学科,与高中阶段的其他课程相同,英语课堂教学对于师生互动的要求很高,如果在课堂教学时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与互动,那么学生就无法跟上教师的节奏,也不能够有效的获得知识,长此以往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就会逐渐降低。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基于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有效的进行师生互动,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3.
教师与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两大主体,彼此之间必须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如此才能真正打造高效、高质的教学课堂。课堂互动教学强调的是在课堂中通过互动,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良性的交流,为更好地完成课程学习工作、开发学生的思维方式、形成良好师生关系奠定强有力的基础。本文旨在为教师提供教学参考,通过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育应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注重学生潜能开发、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的对象,他们本身也应该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资源”.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人格地位是平等的,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都应充分尊重对方的人格情感,这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互动交流合作的基本前提.那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呢?  相似文献   

15.
“有效的课堂教学”即“有效教学”,是教师进行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可以说,交往互动是教学的本质,是新课程改萆的核心,没有交往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有效互动,不仅是教师所追求的,更是学生所期盼的。那么,教师应该怎样打造一个有效互动的课堂教学局面?笔者结合数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实践,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尝试,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初中英语教学,是英语教师的教学与学生们学习的互动,教师的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们很好的吸收与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因而,在初中英语入门阶段,英语教师的首要任务便是培养学生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培养学生们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英语学习事半功倍。文章立足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主要分析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张亮 《文教资料》2012,(13):170-171
"师生互动,共同发展"是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定位,也是课堂教学新的价值取向。教师的"善教"和学生的"乐学"则是实现教学有效互动生成的一对有力翅膀。然而,课堂教学的互动与生成,重量更要重质。教师应该如何科学地把握分寸,寻求合理的支点,促使教学过程实现动态的平衡,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的教育功能,作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8.
教师、学生和教学中介是构成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在课堂中,这三者貌似彼此独立,实则互相关联。正是因为教师、学生和教学中介之间的互动才使得课堂教学时时发光、处处生辉。因此,教师只有聚焦课堂互动,才能实现教学共振,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本文将在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浅探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各种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19.
杨庆 《考试周刊》2013,(9):162-163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师生互动,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取向,是保证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教师与学生之间深入、有效的课堂互动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乃至心灵对话,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但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师生虚假互动现象,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生态。从需要层次理论着手,发现现象的产生与教师和学生两者有关,主要是学生低层次需要占主导,自身“安全”成为第一考量;学生对自身需要缺少认知,缺乏持续参与互动的动机;教师对学生需要缺乏重视,挫伤了学生互动积极性;教师表现为控制型激励风格,教学过于追求外在目标。从原因出发找到有效的消解之策,即学生应追求高层次需要,在课堂互动中完成自我实现;学生须厘清自身真实需要,激发参与课堂互动的动机;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需要,提升学生课堂互动的积极性;教师须规避控制型激励风格,教学回归内在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