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以教育生态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论述了课堂教学生态和谐的迫切性;从课堂教学主体闻的生态和谐和课堂教学主体与课堂教学客体间的生态和谐两个方面构建了课堂教学的生态和谐的具体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
"主体间性",是指主体与主体之间以交往和对话为手段,以理解为目的所达成的一致性和共识。而物理课堂中民主性、创造性、合作性、主动性和自主性在主体间性理论的审视下,在现实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太多误解和偏向。理解运用主体间性的哲学思想,探索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建构和谐的生态文化课堂,提升物理课堂教学的文化品质,彰显物理课堂教学的人文智慧。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是文明之一种表现,包括人,自然,社会之间的一种和谐状态,是一种共同发展进步的文明.所谓生态课堂,即课堂中的主体——学生,课堂中的引导者——教师以及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课堂教学的方式等等课堂因素之间的和谐发展,涉及到初中物理生态课堂的理念,是初中物理课堂中如何实现这些因素之间的和谐共处,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4.
瞿雯洁 《学子》2013,(10):50
生态是指一种和谐、稳定的生活状态。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我国课堂教学改革脚步的不断加快,如何利用"生态理论"建设融洽、和谐的生态课堂就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建设的主要方向。一、理论内涵生态课堂是完全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的课堂;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学生是一个个具有思想、意识、情感、欲望、需求以及各种能力的活生生的人的课  相似文献   

5.
杜亚丽 《现代教育科学》2012,(8):128-129,174
中小学生态课堂借助于生态学的理论,以生态思想和生态视角来观察、思考、分析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师生的发展为主体,课堂一切生态因子之间相互影响与协调运动,是实现教师、学生与课堂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生命化课堂教学:生成、特征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化的课堂教学是内含于生命教育和主体间性教育之中.由于非生命化课堂教学缺乏内在的生命智慧和谐而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倡导生命化课堂教学是变革现实的教学内容价值取向、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建构和谐师生关系的需要,也是把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紧跟生命教育和主体间性教育的步伐和追求教学生命意义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程长富 《考试周刊》2009,(34):92-93
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和谐的教学氛围,促进教学主体自然、和谐、自主地发展。它的操作策略是“七个简”。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办好思政课首要关键在课堂。课堂生态建设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出了新思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是一个微观生态系统,由生态主体和生态环境组成。优质的课堂生态具有调整优化、疏通引导、文化滋养和可持续发展等功能和特点,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存在生态主体间关系相对失衡、课堂内外部环境非生态化问题,应积极以“共建”优化“关系”,打造共建式课堂生态范式;提高教师“生态素养”,激发课堂活力;回归育人本质,建立融洽和谐的课堂生态文化,着力构建高校思政课优质的课堂生态,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9.
生态课堂是从生态学的视野来关注课堂中的多种生态元素,重构教育理念、师生关系、实践方式,并以此为基点建构出的新型课堂。生态课堂中学生主体的生态元素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的观点来关注课堂教学,应该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互相激发,共  相似文献   

10.
正生态文明是文明之一种表现,包括人,自然,社会之间的一种和谐状态,是一种共同发展进步的文明.所谓生态课堂,即课堂中的主体——学生,课堂中的引导者——教师以及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课堂教学的方式等等课堂因素之间的和谐发展,涉及到初中物理生态课堂的理念,是初中物理课堂中如何实现这些因素之间的和谐共处,共同进步.十八世纪的法国思想家卢梭在教育上认为,孩子的教育是一种自然而和谐的方式,任何拔苗助长,不注重孩子的具体情  相似文献   

11.
指出《还乡》反映了哈代向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生态思想。论述小说中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人的性格和自然的特征相融合,和生态整体观的思想不谋而合;人和自然的相互交流蕴涵了了生态批评的主体间性思想;颂扬人的简单生活方式体现了生态批评的简单生活观。  相似文献   

12.
在人类文明史上,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依生性和谐-对抗-征服-新的和谐”的演进过程。海德格尔对近代的主体间性理论进行了改造,使其带有审美现代性的理论色彩,成为生态美学乃至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根基。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利于实现生态美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整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3.
语文生态课堂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课堂参与的每个主体,都能体验到生命的活力、才智的绽放、思想的撞击、灵魂的对话。这一课堂教学模式,以和谐的氛围为条件,以培养人的自主创新精神为根本,以互助合作为动力,让生命奔放而舒展,再现了自然和谐的生态之美。  相似文献   

14.
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构建大学英语生态课堂,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以生为本,营造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5.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能力和形成观念的主渠道,而生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则是教学的生命。但当前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相当严重。纵观其原因,根源在于传统课堂痕迹明显,学生主体地位不显著,学习兴趣不浓厚,课堂氛围沉闷刻板。因此,笔者引入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的理念,从发挥学生的主体、激活教师的引导作用,注重知识的生成,创设充满活力和个性的课堂氛围,构建和谐的师生情感关系等方面提高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宋丽萍 《考试周刊》2012,(66):110-111
根据教育局提出的“打造生态课堂,构建和谐教育”的课改主题.全市中小学纷纷进行了全面深化的课堂教学研究,逐步改变了课堂教学中非生态、不和谐的现状,逐步构建了和谐的生态课堂,焕发了课堂教学的活力。我认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情境创设来构筑生态课堂。  相似文献   

17.
徐辉 《考试周刊》2011,(6):105-106
“生态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主体,一切生态因子之间的有机组合与协调运动,进而产生互相激发、共同参与、质疑探究的学习氛围,实现师生共同发展、和谐发展的课堂”。  相似文献   

18.
教育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人的发展,即学生的发展。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当然是自我发展的主体,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生态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生态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是生态课堂主体——学生学习生态的建立。要为学生营造一种生态的课堂学习环境,即让生态主体即学生在良好的条件下和谐自由地生长发展。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势必会导致教师"主体地位"的边缘化和异化,特别是初中生的可塑性极强,极易受学习环境中的负面因素影响和诱惑,因突出"自主"而放任自流,贻害不可低估。所以,在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同时,要大力倡导教师的"引导",甚或是"指导",构建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态和谐。  相似文献   

19.
基于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现状,文章从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交往观、营建师生之间互动合作的教学情境五方面论述了主体间性教育理论对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变革的启示,通过对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媒体和教学管理与评价等教学各要素进行重组,构建了基于主体间性的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并阐述了该模式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20.
生态课堂是我们追求的理想课堂,是又一种全新的教育追求。在幼儿园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坚持以幼儿为主体,师幼相互激发、共同探究,在和谐的、自主的、互动的活动环境中实现教育的共同发展、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