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 实验目的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 ,分析、比较、综合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 (本实验涉及到了干馏、炭化及木炭、氢气、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知识 ,学生须具有较强的学科内综合能力 ,才能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2 实验用品试管 (1 5mm×1 5 0mm)、铁架台 (附铁夹 )、单孔塞(孔内须有一段玻璃管 )、乳胶管、止水夹、酒精灯、火柴、棉花淀粉、氧化铜3 实验方法(1 )在单孔塞的外端玻璃管上套一段乳胶管。(2 )取半药匙干燥的氧化铜粉末和三药匙干燥的淀粉粉末混合均匀 ,小心地放入试管内 ,用手指轻弹试管 ,使药品均匀地平摊在试管底部。(3 )…  相似文献   

2.
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是初中化学中的重要实验 .其知识要点可概括为以下四个“二” .一、两点注意组装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应注意两点 :(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以防止反应生成的水倒流到试管底部 ,引起试管炸裂 .(2 )通入氢气的导管要伸至试管底部 ,且在氧化铜上方 ,目的是尽快排出试管内的空气 ,同时使氢气与氧化铜充分接触 ,反应更完全 .二、两个先后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的操作步骤可概括为“两个先后” .(1)实验开始时 ,先通入氢气 ,待试管中的空气被排尽后 ,再给氧化铜加热 ,防止试管内的混合气体受热发生爆炸 .(2 )实验结束时 ,应先…  相似文献   

3.
氢气还原氧化钢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实验,也是中考的热点考点,应很好掌握实验操作与现象。一、操作要领1.实验装置在装配反应装置时,试管夹应夹在距试管口约1/3处,同时使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导管伸到试管底部并且要紧贴试管上方内壁。排尽试管内的空气2.实验操作通氢气点黑色CUO变成红色燃酒精灯加热撤掉酒精灯固体冷却后.停止加热撤去导气管停止通氢气。以上操作步骤可简化为“一通二‘点三摄四停”;又可形象地比喻为“氢气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要领还可以用下列口诀概括:取出少量氧化铜,装入…  相似文献   

4.
人教社义务教育教材《化学》中氢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由于锌粒和稀硫酸的用量较少,学生操作不熟练,检验H2纯度的操作停留时间较长,造成氢气量不足,影响点燃和还原CuO性质的实验,中途又要重新加药品,验纯、点燃和还原CuO,实验效果不佳,成功率较低,影响学生学化学的兴趣。为此,笔者进行如下改进的尝试,与同行共同探讨。1实验装置的改进实验装置见图1。2实验操作a.把试管、单孔橡皮塞、胶皮管、导气管、Y形管、止水夹按图1连接好,关闭止水夹m2,打开止水夹m1进行气密性检查;b.在试管A中加入锌粒与稀硫酸后,仍然关闭…  相似文献   

5.
一、氢气还原氧化铜1、化学反应原理是 :H2 +CuO △ Cu +H2 O氢气夺取氧化铜中的氧 ,氢气是还原剂 ,具有还原性。2、做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 ,注意以下几点 :(1 )盛氧化铜的试管口应向下倾斜 ,以防止生成的水倒流 ,使试管炸裂  相似文献   

6.
巧做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江西省定南县教委电教仪器室钟剑锋附图氢气还原氧化铜装置图对初中化学教材中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还可以采用如下方法进行:取一只干燥的250mL的烧瓶,收集满纯净的氢气,用橡胶塞塞紧待用。取一根直径为1mm的铜丝用砂纸打擦干净,卷...  相似文献   

7.
一、要明原理摇知现象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证明氢气具有还原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CuO劬H2O+Cu.实验现象:①黑色粉末逐渐变为光亮的红色;②试管口有水滴生成郾二、要懂操作摇知后果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步骤可概括为:先通氢,后点灯;撤了灯,继通氢郾也可形象地记忆为:氢气“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郾若氢气未经验纯,加热时可能导致氢气发生装置的爆炸或盛有氧化铜的试管炸裂郾若先加热后通入氢气,试管内原有的空气与氢气混合受热,可能会发生爆炸郾若先停止通入氢气后撤去酒精灯,则会使生成的铜在热的条件下又被进入试管内…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一下我们所做的《氢气还原氧化铜》课件 ,该课件已经在 2 0 0 2年江苏省中学化学多媒体课件展评中获得一等奖。一、打开课件课件是用Authorware6.0做的 ,直接双击打包后的执行程序“氢气还原氧化铜”图标就可以打开课件。二、课件内容打开课件后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主页上有四个按钮 ,对应着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的四个方面内容 ,它们分别是 :实验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操作、实验改进。简洁明了 ,一目了然 ,单击任一按钮即可进入相应的内容。三、课件的使用1 .单击“实验原理”按钮 ,画面出现氧化铜和氢气的分子模型 ,在运动中相互碰…  相似文献   

9.
一、要明原理知现象 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证明氢气其有还原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 CuO△H2O Cu.  相似文献   

10.
1 氢气还原氧化铜 将铜丝一端绕成圆盘状或螺旋状,另一端插入试管塞内固定.将圆盘状的铜丝在酒精灯上灼烧使其表面氧化生成黑色的氧化铜.  相似文献   

11.
1.己知酸性条件下有如下反应:2Cu~+=Cu~(2+)+Cu.由于反应温度不同,用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可能产生Cu或Cu_20,两者都是红色固体.一同学对某次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所得的红色固体产物作了验证,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记录如下:  相似文献   

12.
氢气还原氧化铜所得红色固体一定是金属铜吗江苏常熟东张中学(215537)张亚东氢气还原氧化铜所得红色固体历来公认这是金属铜,但我有不同看法。为此,我反复多次做了该实验,并详细观察,实验时可看到黑色氧化铜受热时,由于氢气的还原作用,象火似地发红,先从黑...  相似文献   

13.
初中化学中有三处“还原氧化铜”实验的演示。为了使实验更加鲜明准确,可作如下改进一、课本73页“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所用的氧化铜粉末,反应结果生成的铜,不具有金属光泽。如改用电灯花线中细铜丝灼烧其表面成的氧化铜(此反应可在讲氧气性质时让学生熟悉)代替,当通入氢气少许,加热,即可看到氧化铜还原成具紫红色光泽的铜,同时试管口有水  相似文献   

14.
氨的合成     
【实验方法】 1.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由启普发生器供给稳定的氢气流,使其在密闭的锥形瓶中燃烧,将锥形瓶里的氧气耗尽.余下的氮气和氢气的混合气体通过浓硫酸干燥后进入催化管,在加热的条件下,氢气和氮气化合成氨.实验时,先检验氢气纯度,确认氢气已经纯净后,在导管口点燃氢气,调整气流速度,使火焰成黄豆粒大小.把导管伸入锥形瓶中,塞紧橡皮塞夹紧止水夹,氢气在锥形瓶中安静地燃烧,最后熄灭(不要关闭启普发生器的活塞).  相似文献   

15.
二氧化硫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它是我国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之一。因此,二氧化硫性质实验中的污染问题一直困扰着化学教学工作者。笔者在教学中,对该实验做了探索和改进,具体措施如下。1多用试管夹的自制形同实验室常用试管夹,在试管夹的长柄上根据需要多安装几个短柄,就得到多用试管夹。如图1所示。2实验步骤a.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后,按图2所示相应仪器内盛装相关药品连接好装置。b.关闭止水夹456,打开止水夹23,再打开止水夹1移动细铜丝将拴着开小孔且盛装固体Na2SO3的塑料小瓶放入硫酸中,立即关闭止水夹1,这时将有SO…  相似文献   

16.
李于丹 《云南教育》2003,(11):27-28
一、氢气的性质1.初中化学55页检验氢气纯度,按教科书图3-12的方法收集氢气,试管里的水排不完,当把装满氢气的试管从水中取出,移近酒精灯火焰时,水会流下,有时如何操作不好,会使酒精灯火焰熄灭,另一方面氢气比空气轻,试管倾斜,试管里会逸出少量氢气,有时点不燃氢气。如图一所示。改进方法:经过多次实验证明,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氢气,试管口平行移近火焰点燃氢气,这时如果试管里有水,不会使酒精灯火熄火焰熄灭,试管里氢气容易点燃。如图二所示。2.初中课本208页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5g锌粒和约占试管容积13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与多少氧化铜…  相似文献   

17.
"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既是教师的演示实验,又是学生的必做实验.在做该实验时,要先通入一段时间的氢气以排完试管里的空气,然后才能加热氧化铜,但氢气何时能排完试管里的空气则很难把握.在这一步操作中,如果通入氢气的时间过短,则加热时极易引起试管爆炸;如果通入氢气的时间较长(为求安全,大多数操作者在实验时都是这样做的),则较多的氢气直接排入空气中又极易发生燃烧(尤其是在学生实验时).另外,实验结束后用来冷却铜的较多氢气也直接排到了空气中,这就进一步增加了教室、实验室里的不安全隐患.该实验很有改进的必要.  相似文献   

18.
教师在实验前,根据实验目的和内容,结合学生知识结构.明确提出要解决的问题,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明确思维方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中,由于用的药品是锌粒和稀盐酸。我们要求进入氧化铜的氢气必须是干燥纯净的,可提出问题:①制出的氢气进入氧化铜之前应做哪些处理?②若改为锌和稀硫酸制氢气,又要怎样处理?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初中化学教学中,用氢气还原氧化铜不能短时间得到铜镜的问题,从试剂的用量、使用方法等方面,阐述了成功、快捷地演示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一、简易“喷烟”“喷泉”联合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操作时,先松开止水夹 a,可看到烧瓶中出现白色烟柱。待瓶内充满白烟后,随即夹紧止水夹 a,再松开止水夹 b。止水夹 b 刚松开,烧瓶内就出现了美丽的红色喷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