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人们通常认为杜威是实用主义的典型代表,但杜威的教育思想与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有着惊人的默契。本文以教育目的为视角,详细分析了杜威教育目的论中的"过程哲学"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对当今中国教育实践进行了反思,认为杜威教育思想中的"过程哲学"能为中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带来新的启示和指引。  相似文献   

2.
关注西方学者尤其是美国学者对杜威教育哲学所提出的学术批评,可为中国学者更准确地理解杜威教育哲学的得失提供更冷静的研究视角.白璧德与杜威之争主要包括三个分歧.从白杜之争的视角来看,杜威教育哲学至少在三方面值得关注和重新评估:当杜威以一元论哲学反对各种形式的二元论教育哲学时,这种一元论容易把个人本该承担的责任推卸给社会或他人;当杜威从民主主义的视角来建构其教育哲学体系时,需要谨慎处理一与多的关系,尽量避免过度浪漫的情感主义;当杜威将进化论作为其教育哲学的基本视角时,需要谨慎对待这种进化论所激发出来的"古今之争".  相似文献   

3.
杜威,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实用主义教育的创始人,是一位具有世界性声誉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20世纪以来的美国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逐渐波及到了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然而其最大影响在中国。本文通过对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主旨内容的再认识,结合历史发展的脉络,以史为基础,以论为关键,重点阐述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传播的背景及原因,深入探讨了其主要代表人物对其思想传承和创造的动态过程,并在比较与分析的基础上,对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教育影响进行了浅要的探究与总结。  相似文献   

4.
2000年以来,国内有关杜威教育思想研究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有关杜威来华的研究。二是有关杜威教育哲学及其教育思想的国内研究。三是杜威德育思想研究。四是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传播历程研究。回顾这一时期有关杜威教育思想的期刊文献发现,国内学者对杜威教育思想的研究更加深入、全面、理性,有望进入专业化研究阶段。  相似文献   

5.
单中惠 《教育史研究》2002,(1):73-80,90
作为一位享誉世界的教育家,现代美国教育家杜威曾在中国访问和讲学两年多时间,其在近代中国的影响超过了任何一位西方教育家。就哲学和教育两方面来看,杜威在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教育方面,本文试从杜威教育思想在他访华前的传播,杜威的中国之行、师承于杜威的近代中国教育以及杜威教育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影响等方面,解决杜威教育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轨迹与其背景和原因。  相似文献   

6.
杜威在五四运动前后对中国的历史性访问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社会与教育的民主化进程。他直接参与了1922年新学制与新课程改革,以及新教育改革。在中国面对启蒙与救亡两大历史主题的紧要关头,杜威的选择是:以启蒙为目的,为救亡而努力,像中国人那样思考,追求东方教育民主。在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两大思潮的对垒中,杜威选择了"第三哲学",由此促进了中国式自由主义的发展。杜威的民主思想和教育哲学与我国百年教育改革的历史发展存在内在联系。杜威依然"活在"今日中国。创造性阐释杜威对我国在信息时代实现"东方启蒙"和"东方教育民主"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杜威是影响本世纪初中国教育的最著名的西方教育家。胡适作为杜威一弟子,他对杜威教育哲学的吸收和宣扬集中表现在他的语文教育观上。本文从胡适的独立、自由的人格教育观,语文学科工具观,教学内容的兴趣观和时代观,以及演说、质疑的教学方法观等入手,探讨了杜威教育哲学对胡适语文教学观形成的影响,评价了胡适的语文教育思想及其在现代语文教育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为基本参照,概览杜威的教育思想:民主主义的社会是杜威的理想国;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经验的改造。杜威强调儿童中心,做中学等,反映出他独特的哲学视界,从中可追溯杜威教育思想的哲学根源。  相似文献   

9.
在评价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过程中,有的同志认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美国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翻版。本文拟就这一问题略抒己见,以就教于同志们。一如所周知,杜威的教育哲学是为美国资产阶级服务的实用主义。这种实用主义哲学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产物,因而是一种反动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它根本否认客观世界的存在,否认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性。反映在教育上,用“经验”一词来掩盖其主观唯  相似文献   

10.
杜威"探究与创新"教育思想是杜威教育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哲学基础是实用主义哲学。杜威的"探究"教育思想强调经验基础上个体的主动反思、尝试和解决问题;杜威的"创新"教育思想注重思维与经验的结合,并通过猜测、假设、推论等方式,尝试方法上的突破。其主要特点是,把对教育的理解建立在一个哲学视野下和框架内,考察已有知识与新...  相似文献   

11.
美国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并没有在他的有生之年明确地提出过环境教育的口号和理念,但是在他的教育著作中我们很容易发现与环境教育密切相关的思想。尤其在《地理和历史的重要意义》一文中,杜威深刻地阐释了地理和历史学科对于学生成长的重大意义,集中论述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学生了解世界、体验世界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这样的理论对于环境教育来说是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杜威关于环境教育的思想有助于促进对杜威教育思想的深层探究,这对中国的环境教育发展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18世纪末,从哲学视角出发,康德以深刻的哲学思辨为"教育学"这门学科赢得了三尺讲坛。高瞻哲学俯瞰教育,康德不仅仅成了一位举世瞩目的哲学家,也成了一位影响深远的教育思想家。20世纪初,扎根教育面朝哲学,杜威成为进步主义教育的奠基人,也成为美国本土哲学——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文章试图从教育视角、教育理想、教育起源、教育本质、教育目的、教育阶段以及道德教育等方面来解读康德和杜威的教育思想。深入分析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从哲学到教育、从教育到哲学,有助于我们全面地理解康德和杜威教育思想,有助于我们透过种种现象看清教育前进的方向,更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过去、现在及未来。  相似文献   

13.
杜威是哲学家,亦是教育哲学家,本身也是教师,是有高度理论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教师。杜威的教育理论是对其教育教学实践切身体悟的结晶,可以说是其个人教育哲学的表达。既有高度的教育理论素养又有教育实践智慧和教育理想追求是杜威对好教师形象的表达。从教育理论素养上讲,好教师应形成个人的教育哲学;从教育实践智慧上讲,好教师应能激发和维持学生的理智兴趣;从教育理想追求上讲,好教师应努力培养有价值的社会成员。  相似文献   

14.
In this paper, we will explore how Albert Camus has much to offer philosophers of education. Although a number of educationalists have attempted to explicate the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of Camus’ literary works, these analyses have not attempted to extrapolate pedagogical guidelines towards developing an educational framework for children’s philosophical practice in the way Matthew Lipman did from John Dewey’s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which informed his philosophy for children curriculum and pedagogy. We focus on the phenomenology of inquiry; that is, inquiry that begins with genuinely felt doubt, pointing to a problematic to which the inquirer seeks a solution or resolution. We argue that the central purpose of education is to develop lucid individuals. To this end, we concentrate on Dewey and the pragmatist tradition, starting from Peirce, leading to Lipman’s development of Dewey’s educational guidelines into classroom practice. We show where Camus and the pragmatists are congruent in their thinking, insofar as they can inform the educative process of the community of inquiry. What we conclude is that the role of the teacher is to develop lucid individuals facilitated in a classroom that is transformed into a community of inquiry embedded in contemporary historical moments.  相似文献   

15.
赵鑫 《成人教育》2014,34(9):33-35
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终身学习理论,其教育本质、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与终身学习思想联系密切。基于对杜威教育哲学思想的内涵的探讨,揭示其对终身学习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五·四”运动带来中国思想文化的大变革,国内很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翻译出版了大量教育专著,很多中国教育家在学习西方教育思想的同时,不约而同地表现出对先秦儒家的很多教育哲学观点的认同,推进了教育哲学在中国的本土化.陶行知在借鉴杜威实用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了中国当时的国情,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教育理论;黄炎培在杜威职业教育“社会化”、“平民化”、“个性化”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7.
This essay examines how John Dewey’s child-centered educational philosophy was adopted and adapted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in China to create a Chinese children’s literature. Chinese intellectuals applied Dewey’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which values children’s interests and needs, to formulate a new concept of modern childhood that influenced emerging Chinese children’s literature. Underlying the apparently faithful borrowing of Dewey’s theory, though, is a fundamental contradiction between Dewey and his Chinese counterparts in terms of the nature of children. While Dewey was rejecting the notion that human beings possess innate characteristics, Chinese intellectuals were attempting to do the opposite, namely they were endeavoring to make “children” an essentialist category. By emphasizing this intersection of both foreign and indigenous influences in modern Chinese children’s literature, this essay also suggests that Chinese children’s literature is a hybrid product.  相似文献   

18.
杜威将实用主义哲学与美国教育实际相结合提出了"教育无目的论",这一观点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哲学及社会思想渊源,它批判了儿童本位论、社会本位论等教育目的观。杜威并不是否认教育目的的存在,而是反对强制性的外在目的。杜威的教育目的观有很多积极的现代价值值得我们去思考。  相似文献   

19.
“儿童中心论”是杜威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由于历史的原因,建国后我国对杜威的教育理论一直持否定的态度,不少人斥责他过于强调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放纵了学生的自由,降低了教师威信、否定社会的作用。实际上,杜威强调儿童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强调教育要尊重儿童的天性,促进儿童发展,同时杜威反对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所以应从教育、社会、儿童的基本关系来理解杜威的“儿童中心论”。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global village, it is relevant to look at two educational visionaries from two continents, John Dewey and Rabindranath Tagore. Dewey observed that the modern individual was depersonalized by the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culture. He, thus, envisioned a new individual who would find fulfillment in maximum individuality within maximum community, which was embodied in his democratic concept and educational philosophy. Tagore's educational vision was based on India's traditional philosophy of harmony and fullness. It focused on self‐realization within the context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This article compares the educational visions of Dewey and Tagore and demonstrates that Tagore's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perspective adds to Dewey's concepts of social individual and democracy and that their perspectives have implications for contemporary edu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