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土地流转背景下提高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供给效率,满足农户生产社会化服务需求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陕甘宁黄土高原区973户农户数据,从基础设施服务、农资供应服务、技术管理服务、加工销售服务、金融保险服务5个方面刻画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并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探讨了土地流转对农户生产社会化服务需求的影响。研究发现:①土地流转使得农户生产社会化服务需求呈现出明显的异质性,这种总体效应主要由土地转入带来的规模效应贡献;②土地流转对基础设施服务、技术管理服务、加工销售服务、金融保险服务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农户需求强度分别提高0.215、0.070、0.094和0.162;土地流转对农资供应服务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抑制强度为0.306;③土地转入对农户生产社会化服务需求的影响方向与土地流转影响的总体方向一致,且影响强度大于总体强度;但土地转出与土地流转影响的总体方向差异较大,且影响强度小于总体强度。提出减少政府供给农资供应服务、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力量、拓充社会化服务内容等政策建议,以此提高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供给水平,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序衔接。  相似文献   

2.
黄斌  高强 《资源科学》2021,43(6):1115-1127
农机社会化服务是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重要支撑。本文采用工具变量法对黄淮海农区6省20县(市、区)807户农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粮食作物为例,从服务规模与服务选择(农机社会化服务面积占农机作业面积的比例)两个维度分析农地确权对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影响。研究发现:①农地确权能够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规模,农户在农地确权后接受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总面积得到显著提升;②农地确权未能对农机社会化服务选择产生显著影响,农户在农地确权后并未对农机社会化服务表现出显著的选择转换偏向。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规模异质性的存在,“增量”作用显著偏向于种植规模较大的农户。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现阶段应继续完善农地确权工作,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健全面向小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服务小农户的政策支持力度;完善土地流转相关法规和实施细则,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与土地流转体系协同联动,促进小农户农地利用效率提升路径多元化。本文不仅弥补了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对于拓宽农地确权政策效应视野以及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也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韩家彬  张书凤  刘淑云  常进雄 《资源科学》2018,40(10):2015-2028
农村土地确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承包制的不完全契约特性,将剩余控制权配置给土地投资决策相对重要的农民,必然深刻影响土地流转投资、关系专用性投资和农户土地规模经营。本文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调查数据库2011年、2013年和2015年数据,对土地流转和土地规模经营的样本进行分类回归,经验验证发现,确权使农户转出土地意愿提高,转出土地面积增多,转出价格升高;确权对不同类农户转入土地面积的影响有差异,确权提高了转入面积在0.2hm2以下和0.6hm2以上农户的转入,抑制了转入面积在0.3~0.6hm2农户的转入,解释了确权是否推动土地流转的研究争议。确权推动了农户土地规模经营,对经营面积0.6hm2以上农户的影响更为显著。交互项回归结果验证了确权通过作用于农户土地流转投资、土地关系专用性投资,进而影响土地规模经营的机制。控制实验的结果表明,确权对不同地区、地形的农户土地规模经营影响有差异,确权显著提高了经营面积在0.6hm2以上、东部平原地区农户的土地规模经营水平。  相似文献   

4.
在实现农地规模经营、农业现代化转型背景下,地方政府主导农地流转日益普遍,这将对农地流转规模与粮食单产带来重要影响。本文利用江苏省152个种粮大户的调研数据,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地方政府主导下农地流转对农户转入规模与粮食单产的影响,并分析其与农户自发流转的影响差异。研究结果表明:① 相比农户自发流转,地方政府主导农地流转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并且通过土地综合整治、财政补贴等政策工具激励农户转入较多农地,扩大了农户规模需求;② 地方政府主导农地流转对大户粮食单产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政府主导流转下农户粮食单产低于自发流转农户。因此,地方政府在推动农地流转过程中,应兼顾公共利益和粮食安全,推动适度规模流转;强化服务功能,完善保障监管措施,充分发挥流转服务、监督和规范作用,使得农地流转、规模经营符合粮食增产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史常亮  张益 《资源科学》2022,44(4):647-659
关于土地确权会促进还是抑制农村劳动力迁移,现有研究尚无定论。本文构建理论模型,将土地确权对劳动力迁移的影响分解为失地风险降低效应和土地投资激励效应,利用2005—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和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从宏观视角对二者关系进行检验;在此基础上,引入面板门槛模型探讨该影响效果在不同土地流转市场发展水平下的异质性。结果表明:①中国土地确权主要发挥了失地风险降低效应,有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外迁移,尤其是对常年外出和省外迁移的促进效应更大。②土地确权对劳动力迁移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和南方地区较强,而在中、西部和北方地区则不显著。③土地确权对劳动力迁移的影响存在以土地流转市场发展水平为前提的门槛效应,当土地流转市场发展水平较低时,确权对劳动力迁移无显著影响;只有当土地流转市场发展水平达到一定门槛值后,确权才会对劳动力迁移起到显著促进作用。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要以确权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城市化迁移,除了明晰产权以外,还须同步推进土地流转市场建设。  相似文献   

6.
李立朋  丁秀玲  李桦 《资源科学》2022,44(3):450-463
分析提供不同资源支持关系网络对农户土地流转影响,可为政府完善土地流转支持政策提供决策参考。本文基于资源支持视角测度关系网络,利用黄河流域1908份农户数据建立Double Hurdle模型,实证分析关系网络对农户土地流转影响。结果发现:①提供不同资源支持的关系网络对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农户土地流转概率及规模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对农户土地流入而言:资金支持型关系网络每增加1单位,流入概率提升22.14%,信息支持型关系网络每增加1单位,流入规模扩大9.92%,劳动支持型关系网络作用不显著;对农户土地流出而言:劳动支持型关系网络每增加1单位,流出概率下降56.52%,信息支持型关系网络每增加1单位,流出概率上升0.91%、流出规模扩大1.95%,资金支持型关系网络作用不显著。②关系网络对黄河流域上游农户、中游农户土地流转的影响具有异质性。资金支持型关系网络仅正向影响中游农户土地流入概率;劳动支持型关系网络仅负向影响上游农户土地流出概率;信息支持型关系网络正向影响上游农户土地流出概率与规模,正向影响上游和中游农户土地流入规模。鉴于此,政府应重视区域差异,通过政策强化关系网络对农户土地流转的资源支持作用,并加大对农户土地流转资金、信息等资源的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7.
韩家彬  刘淑云  张书凤  刘玉丰 《资源科学》2019,41(12):2284-2295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减少了农业劳动供给,提高了农业劳动力成本,改变了农户农业生产中投入土地和劳动的比例,深刻影响了农户土地规模经营。为了揭示劳动力老龄化对土地规模经营的影响机制,本文利用2016年中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户调查数据,建立以土地流转为中介变量的中介效应模型,系统评估了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土地规模经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促进青壮年农户开展土地规模经营,即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越严重的地区,农户土地规模经营发展越快。②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推动老龄农户的土地转出和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发展;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发展为青壮年农户土地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③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不同种植类型和地区的农户土地规模经营的影响具有差异性。政府应从扶植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建设、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规模经营补贴等方面出台政策,以配合规模经营农户的土地投资行为。  相似文献   

8.
郑纪刚  张日新  曾昉 《资源科学》2021,43(5):921-931
农地流转将改变农户的化肥投入配置,进而直接影响农业生态环境。基于山东省10县(市、区)892份农户数据,利用内生转换模型估计了不同农地流转行为对农户化肥投入的影响,并运用中介效应模型验证了农地流转对农户化肥投入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①不同农地流转行为对农户化肥投入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转入农地后农户化肥投入显著减少,而转出农地后农户化肥投入显著增加;从农地流转影响化肥投入的机理来看,农地流转主要通过改变农业劳动供给影响农户化肥投入;②购买社会化服务虽然减少了农户化肥投入,但尚未完全抵消转出农地导致的化肥投入增加;③技术培训、经营规模、家庭劳动力人数以及兼业化程度亦能够对农户化肥投入产生显著影响。为此,应该引导农户适度扩大经营规模,积极规范农户的生产行为,同时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以减少化肥投入。  相似文献   

9.
段培  刘润  陈绳栋  李敏 《资源科学》2022,44(4):833-846
使用农业节水灌溉服务是生态脆弱区农户生计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农户的节水灌溉服务支付决策影响着农户的收入。本文基于2018年12月对新疆昌吉州和巴州的7个县(市)613户农户的抽样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Heckman两阶段模型和Ordered 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户节水灌溉服务支付决策对农业收入、非农收入和收入感知的影响,利用工具变量法处理支付决策存在的内生性,并采用分组模型分析服务供给的调节作用。实证结果表明:①农户支付决策中,意愿和行为存在“悖离”,但均对农户收入有显著正向影响。②生态脆弱区农户以种植业为主,务工所得非农收入相对较少,但生态脆弱性越严重时,农户越倾向于通过非农务工获得家庭收入。③支付意愿和支付行为均对收入感知水平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节水灌溉服务供给在农户支付意愿和支付行为对收入感知的影响中存在调节作用。本文拓宽了农业服务外包在节水灌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为国内外干旱半干旱等生态脆弱区基于农户收入效应的视角推广节水灌溉服务,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李博伟 《资源科学》2019,41(9):1675-1689
农村市场机制不完善使得集中连片的土地流转难以达成,厘清转入土地连片程度对生产效率的影响机制有利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健康发展。本文分别从成本上升和雇工需求增加的视角分析转入土地不连片对生产效率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并将安徽省种粮大户的调查数据代入联立方程模型中进行实证检验。主要结果有:①基于土地单产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测得的农户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分别为0.5246和0.0405,农户的平均技术效率为0.75。②转入地片平均规模对技术效率影响的总效应是0.1132,其中直接效应是0.0827;减少雇工对技术效率的间接影响效应是0.0305,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73.06%。③以转入地片数作为解释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的结果显示,转入地片数影响技术效率的总效应为-0.3032,其中直接效应为-0.2692,通过增加雇工对技术效率影响的间接效应为-0.0340,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88.79%。分析上述结果得出的主要结论有:①在现阶段农地规模经营中,资本是比劳动更加稀缺的要素,农户总体处于规模报酬递减的阶段,且存在比较严重的技术效率损失。②集中连片地转入土地在直接促进技术效率提升的同时,通过减少雇工数量间接促进技术效率提升;相反,转入土地不连片导致技术效率损失,既包括由于生产成本上升导致的直接效率损失,也包括由于增加雇工引发劳动质量下降、道德风险以及监督成本上升导致的间接效率损失,相比之下,直接效应在总效应中占据主导地位。本文的研究明确了进一步提升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生产效率的关键在于通过完善土地流转市场促成集中连片的土地流转。  相似文献   

11.
李家辉  陆迁 《资源科学》2022,44(6):1181-1195
提高农户的组织化水平是否有利于实现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实现方式的重要议题。本文基于山西运城和陕西阎良627份甜瓜种植户的微观调查数据,利用内生转换Probit模型构建“反事实”框架,测算合作社对农户土地转入的平均处理效应及其群组差异,并进一步利用逐步回归法分析合作社对农户土地转入的影响机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①加入合作社能显著促进农户转入土地,具体表现为在反事实假设下,若未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加入合作社,其土地转入概率将提升20.3%。②合作社对土地转入的促进作用分别在不同合作模式和异质农户之间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在合作模式方面,完全横向合作模式(通过合作社销售产品)比部分横向合作模式(不通过合作社销售产品)对农户土地转入的促进作用更大;在农户异质性方面,对于耕地面积较大、家庭年收入较高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户而言,加入合作社对土地转入的激励效应更高。③合作社能够通过溢价激励、节约成本、降低风险和融资支持4条路径促进农户转入土地。本文结论可在一定程度上为合作社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提供实证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梁杰  高堃  高强 《资源科学》2021,43(8):1589-1604
农业生产环节外包是实现农业规模经济的重要途径。依据山东、河南2省6市小麦种植户调研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农户农地禀赋效应调节视角下外包交易成本、农业隐性生产成本对农业生产环节外包程度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①市场容量、资产专用性、交易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是外包交易成本的重要表现。市场容量的扩大可以降低单位面积外包交易成本,促进农业生产环节外包程度的提升;资产专用性、交易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的增强会增加外包交易成本,阻碍农业生产环节外包程度的提升。②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和农业劳动机会成本是隐性生产成本的重要体现,二者均会促进农业生产环节外包程度的提升。③外包交易成本、隐性生产成本对农业生产环节外包程度的影响会受到农户农地禀赋效应的调节。在外包交易成本方面,农户农地禀赋效应会削弱市场容量对农业生产环节外包程度的促进作用,增强资产专用性和交易不确定性对农业生产环节外包程度的阻碍作用;在隐性生产成本方面,农户农地禀赋效应会增强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对农业生产环节外包程度的促进作用,削弱农业劳动机会成本对农业生产环节外包程度的促进作用。④农业外包市场并不仅是一个简单的交易市场,而且是一个具有身份特征的情感市场。培育农业外包市场,需充分考虑和尊重农户的农地禀赋效应。  相似文献   

13.
朱月季  周德翼  游良志 《资源科学》2015,37(8):1629-1638
技术革新是农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技术援助是中国对非洲农业援助的重要方式。本文选取中国援埃塞俄比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所在地奥罗米亚(Oromia)州进行农户调研,根据农业技术扩散特点对已有技术接受模型(TAM)进行调整与扩展,以埃塞俄比亚当地推广的小麦苗床拓宽技术(BBM)为例,实证分析农户资源禀赋与内在感知对非洲农户新技术采纳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资源禀赋作为外在约束对新技术采纳行为存在显著影响,其中小麦种植面积对新技术采纳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土地规模、劳动力数量对新技术采纳具有显著的反向影响;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是农户对技术认知的内在约束,对农户新技术采纳决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感知社会规范是农户个体内化的社会约束,传统技术的社会规范对农户新技术采纳决策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由研究结论提出,中国在非洲的农业技术示范与推广应在实施对象、前期推广、传统转变等方面做好策略准备。  相似文献   

14.
梁志会  张露  张俊飚 《资源科学》2022,44(8):1533-1544
已有研究主要从要素禀赋相对稀缺性视角来考察农户化肥用量差异,但普遍忽视了稀缺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潜在影响。本文在理论层面阐明了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影响农户化肥用量决策的内在机理;进一步地,基于湖北省2016—2019年水稻种植户的独立混合截面数据,运用KV-IV估计方法和拓展回归模型估计了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对农户化肥用量的影响效应及传导机制。研究表明:①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对农户化肥用量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②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主要通过土地经营规模与农户经营能力的匹配度,即土地要素配置效率作用于农户化肥用量决策;③土地要素市场不完全使相关要素市场的发育具有重要的资源配置意义,农户通过从事非农活动和购买生产性服务实现要素匹配,显著增强了土地要素配置效率改善带来的化肥减量施用效应。本文的理论意义在于为解释农户要素投入偏向提供一种有普遍意义的理论视角,有助于测度与诊断农业生产化肥高量乃至过量施用现象的根源与机制,实践意义在于为推进化肥减量施用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5.
耕地经营规模对农户亲环境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慧  赵凯 《资源科学》2019,41(4):740-752
本文根据农户亲环境行为实施的动态优化模型理论分析了耕地经营规模对农户亲环境行为实施的可能影响,并利用山东省549户农户1417块地块的样本数据,运用Oprobit模型和Probit模型,从家庭层面和地块层面分别实证检验了耕地经营总规模和地块经营规模对农户亲环境行为实施的影响及其差异,以期为制定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农户耕地经营总规模和地块经营规模与农户总体亲环境行为实施之间均存在稳健的倒“U”型关系;但上述关系因地块属性不同而呈现差异,自家地的地块经营规模与农户总体亲环境行为实施呈倒“U”型关系;而转入地的地块经营规模与农户总体亲环境行为实施呈“U”型关系。最后,提出政府应积极推进农地流转,促使农户耕地连片规模经营中应注意其适度性,以及加强规范农地流转程序和管理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冯晓龙  陈宗兴  霍学喜 《资源科学》2015,37(12):2491-2500
气象灾害适应性行为已经成为稳定苹果种植户收入,促进苹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利用陕西、山东、甘肃和河南4个苹果主产省的45个村庄与931个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分层模型对苹果种植户气象灾害适应性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96.67%的样本农户苹果生产受到气象灾害影响,其中85.92%的农户采用了适应性行为,但对包括覆膜、防冻剂等新型适应性措施的采用比例较低;村庄和农户层次的因素共同影响苹果种植户适应气象灾害的行为;村庄层次的苹果种植面积占比、基础设施供给情况,农户层次的户主风险类型、家庭规模、生产特征等因素正向影响农户采取适应性行为,而县年平均温度负向影响农户采取适应性行为;农户采取事前预防性行为和补救性行为的村庄与农户层次的影响因素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7.
风险认知、抗险能力与农户宅基地退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新华  陆思璇 《资源科学》2018,40(4):698-706
农村宅基地退出对于提高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推动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农户作为宅基地退出主体,其风险认知与抗险能力将极大程度地影响宅基地退出实践。基于江苏和安徽的1094户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通过相关性和差异性的多重实证检验,考察农户风险认知、抗险能力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同时探究不同特征群体的农户在抗险能力方面是否存在个体的显著性差异。研究发现:样本地区农户的风险认知、抗险能力对其宅基地退出意愿产生显著影响,而且农户抗险能力与退出意愿之间存在非常明显的倒U形特征,即一旦抗险能力的财富效应大于宅基地退出改革成本效应,抗险能力便从总体上表现出了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抑制;另外,宅基地区位、宅基地利用类型、试点地区与非试点地区的差异会导致农户抗险能力方面表现出显著的个体差异。故此,农村宅基地退出改革政策须关注不同特征农户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并提高农户对宅基地退出改革风险认知的能力,同时健全农户就业、培训服务体系,加快城乡统一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以提高农户的抗险能力;在此基础上,针对宅基地的区位类型和利用类型,实施差别化的宅基地退出政策安排,诸如差别化的补偿方式、补偿标准、实施步骤。  相似文献   

18.
杨柳  朱玉春  任洋 《资源科学》2018,40(6):1230-1245
由于政府主管的小农水治理模式难以充分满足农户农业生产经营的现实需求,农户参与管护成为突破小农水治理困境的关键。在IAD框架基础上,利用内蒙古和宁夏774份微观农户调研数据,运用Ordered Probit模型,探讨了社会信任、组织支持对农户参与小农水管护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社会信任与组织支持均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参与小农水管护绩效,该结论在剔除老年人样本的情况下仍然成立;② 组织支持能增强社会信任对管护绩效的积极作用;③ 组织支持通过影响农户对村干部和管护制度的认可这两条渠道来发挥其对管护绩效的影响作用。这表明,促进农户之间的沟通交流从而提高彼此之间的信任感,并在此基础上增强村组织对农户的支持力度,能有效提升农户参与小农水管护绩效,对破解小农水自主治理困境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曾龙  陈淑云  付振奇 《资源科学》2022,44(8):1560-1576
随着农地流转的深化,土地规模化经营能否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亟待研究。本文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测算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实证检验土地规模化经营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进一步基于2020年CLES农户调查数据,利用Logit模型探究了土地规模化经营影响农户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行为的微观基础。研究表明:①从宏观层面来看,土地规模化经营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影响机制分析表明其受到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正向调节作用,且是通过提升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来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②从微观层面来看,土地规模化经营推动了农户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行为,且是通过提高农户参与农业技术培训积极性来推动农户家庭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行为。因此,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与实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在政策目标上具有协同性,为实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政府应实施有利于土地规模化经营的配套制度,拓宽农村居民收入渠道,有序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完善农业技术培训服务,助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