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期刊业是创意产业,创新是期刊业发展的主旋律,时尚期刊是经营创新的先行者.笔者结合创新理论,对时尚期刊创新的动因、创新途径和创新价值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中国期刊业陷入发展困境。面对危局,中国期刊经营管理创新的"倒逼机制"应运而生:政府规制"管促并举",期刊的退出机制和公益性学术期刊资助体系初步完善;大众品牌期刊在深耕传统市场的同时更加注重拓展新兴业态领域;专业期刊以精细化策略赢得刚性市场;"刊群"抱团发展,期刊的区域集中度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3.
一、期刊业的发展态势 期刊业的发展态势我用四句话来概括:平稳发展,面临挑战,寻求创新,蓄势待发.期刊业多年来没有出现太大波动,也没有大的突破.从1985年开始直到2005年,期刊发行量一直在25亿~30亿册之间徘徊,没有突破,但是应该看到今天的25亿册与20年前的25亿册,其价值含量已经有了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正2014年1月11日,以"推进期刊改革,深化期刊经营"为主题的第八届中国期刊创新年会在京举办。会上,与会专家围绕新形势下期刊改革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深化期刊改革、如何推进期刊数字化转型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大家一致认为,面对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期刊业只有持续进行改革创新,方能立于不败之地。"改革""数字化""转型"等成为此次年会的高频词。  相似文献   

5.
2010年12月6日,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中国期刊协会主办,《出版发行研究》杂志社承办的第五届中国期刊创新年会在京召开。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中国期刊协会会长石峰、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郝振省、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刘建生出席年会并讲话。本次中国期刊创新年会紧扣期刊业发展热点问题,将会议主题设定为"改革与转型:内容生产提升核心竞争力"。与会代表围绕这个主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会议达成共识:期刊业的改革是坚定不移要进行的,但改革的目的必须是解放生产力,在数字化浪潮面前,不适应就要被淘汰,期刊出版业必须高举"内容为王"这面旗帜,创新编辑理念和办刊思路,以优质的、不可替代的内容作为立身之本。  相似文献   

6.
韩阳 《出版参考》2006,(10S):16-16
本刊讯 9月22日,中国首届期刊创新年会在北京开幕。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石峰,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刘建生,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司长余昌祥,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张伯海、副会长刘有志,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郝振省等出席此次年会。 石峰在主题报告中指出,期刊业要在创新中谋求发展、影响当前我国期刊业创新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体制问题,观念问题,政策问题和利益调整问题等方面。期刊业要创新,首先要在内容上创新,内容创新是根本。其次是载体创新,载体是期刊创新的手段。尤其是对载体形式的创新,要有长远眼光,不能急功近利。要做好应对新媒体的准备。再次是经营创新,这是期刊创新的关键。期刊业仅有经营意识还不够,要讲经营创新,要把杂志作为一个产业来经营。第四是技术创新,这是期刊创新的条件。在期刊的出版中,如何尽快掌握新的技术手段发展期刊业,是当前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最后是结构创新,这是期刊创新的途径。要用创新的理念指导结构的调整。现在总署正在做计划,在总量严格控制的情况下,通过调整结构增加总量。此外,期刊产业的改革还要注重结构的调整和发展目标的壮大,要通过改革壮大我国期刊产业。  相似文献   

7.
如何进一步推动期刊业创新,加快期刊数字化转型,推动传统期刊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期刊业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第九届中国期刊创新年会的主题,所以,我想就期刊数字化转型和融合发展问题介绍一些情况,谈一点认识. 一、我国期刊业发展态势良好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我国期刊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品种不断丰富,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升,形成了学科门类齐全,结构比较合理的期刊体系.从规模、数量、门类上来说,我国已经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期刊大国.  相似文献   

8.
正今年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探月工程嫦娥3号任务参试人员代表时强调:"中国是一个大国,必须成为科技创新大国。"党的十八大把创新驱动作为国家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写进报告,这为中国期刊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2014中国期刊媒体国际创新发展论坛以创新发展为主题很有意义,它契合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反映了期刊应有的社会功能,相信会对中国期刊业繁  相似文献   

9.
王泱 《出版参考》2018,(3):65-68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普及,特别是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蓬勃发展,带来了传播方式的变革,同时也绐期刊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挑战与机遇.面对期刊业的现状,作为传统期刊群体中的大多数,中小型期刊只有尽快适应新传播环境,发挥自己的长处、实现转型创新,走出一条有特色的破茧之路,才能不被市场所淘汰,进而发展壮大,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相似文献   

10.
由中国期刊协会、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和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主办,出版发行研究杂志社承办的第六届中国期刊创新年会于2011年12月26日在京召开.适逢期刊业改革进入关键转折期,本次年会紧紧围绕“文化强国与期刊改革发展”的主题展开,特别对非时政类期刊转企改制进行了深度的分析与探讨,改革、创新、发展成为会议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11.
报刊市场的竞争表面看是期刊与期刊、社与社之间的竞争,深层次的却是期刊策划的竞争.一本总是不断有新视点出现的期刊,它的市场占有率是不容置疑的.出版市场化,必然离不开期刊的策划与创新.如何创新期刊策划思路,时下显得尤为期刊重要.  相似文献   

12.
创新的理念和创新的追求已经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强音.当生产力体系要进行空前的创新并拉动生产关系体系进行创新时,作为意识形态领域一部分的教育期刊业也必须走向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这30年,我们在不断探寻期刊业依靠体制创新推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获得了许多经验,值得很好地加以总结.2008年11月26日至27日,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和中国期刊协会在京联合举办, <出版发行研究>杂志社承办的"第三届中国期刊创新年会",就是围绕"体制创新带来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召开了为期两天的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150余位期刊界代表出席了本次年会.年会邀请的嘉宾从各自的实践感受出发,做了精彩的专题演讲,他们不同的办刊方针、思路,不同的体制机制创新方式,既具有特性价值又具有普遍意义.在此,本刊整理他们的演讲精髓予以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浅谈期刊编辑的创新意识能力与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我国期刊业进入了一个激烈竞争的时代。一方面,各类期刊面临着国内同类期刊和国际期刊的双重竞争:另一方面,众多媒体与娱乐产品对期刊市场形成了巨大冲击。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期刊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在这留强汰弱、适者生存、物竞天择的市场竞争中,现代期刊编辑应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5.
期刊创新要做到三个"超". 第一,要超常 我们不能按照常规的思路去考虑问题.古人说水有常势、人有常情.什么是常?常就是习惯,因此常很重要.  相似文献   

16.
正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第七届中国期刊创新年会定于2012年12月6—7日在北京西国贸大酒店召开。中国期刊创新年会由中国期刊协会、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和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联合举办,由出版发行研究杂志社承办。本届年会以"期刊转制与商业模式创新"为主题,将重点探讨期刊社及期刊编辑部如何转企改制,如何整合资源,如何实现集群化、集团化发展,如何利用新媒  相似文献   

17.
共议创新共谋发展——刊业聚会"中国首届期刊创新年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期刊业经过改革开放后近30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国家的经济及文化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在面临经济全球化,全面对外开放,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电子与网络等新媒体不断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期刊业面临如何生存及持续发展的严峻课题.为此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与中国期刊协会于9月21日-23日共同主办了"中国首届期刊创新年会".会上,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石峰、报刊司司长余昌祥,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刘建生,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张伯海、副会长刘有志,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郝振省,以及优秀期刊的经营管理者,行业研究专家,新兴媒体的专业人士等共聚一堂,分析现状,共议创新,共谋期刊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医学信息期刊是传播医学新知识、新进展、新成果的园地,医学信息期刊编辑整体素质好否关系到其质量与生存,因此,提高编辑的整体素质尤其重要.本文从医学信息期刊编辑的创新与意识、创新与知识和创新与技能的关系上,简述创新素质的重要性及其培养.  相似文献   

19.
医学信息期刊是传播医学新知识、新进展、新成果的园地,医学信息期刊编辑整体素质好否关系到其质量与生存,因此,提高编辑的整体素质尤其重要.本文从医学信息期刊编辑的创新与意识、创新与知识和创新与技能的关系上,简述创新素质的重要性及其培养.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当今全球期刊业面临到严重压力:经济危机风暴蔓延,期刊业出现资产缩水、资金不畅、市场疲软、广告销售锐减;数字技术及其打造的数字媒体势头咄咄逼人,传统期刊业往往产生"被出局"的惊悚;对寄予厚望的年轻读者群体,越来越有疏离感,难以捉摸,传统期刊恐怕自己跟不上时代,变"老"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