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伟  李霞 《新闻前哨》2014,(4):71-72
美国新阐记者埃德加·斯诺(EdgarSnow,1905—1972)1936年采访中共陕北根据地后出版的采访记《红星照耀中国》(又译《西行漫记》)闻名世界,他让世界获知中国共产党正在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伟大的长征胜利五十一周年。当我们纪念长征,认识它的伟大深远意义、学习长征精神的时候,我们自然而然地想起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和他的《西行漫记》。是他,第一个外国记者,冒着危险,冲破封锁于1936年6月进入红色区域,采访了经历千难万险胜利到达西北的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领袖和红军。是他,进行了非常忠实、客观的报道,把根据地的情况、共产党的主张和政策、红军的奋斗目标等等全面地第一次介绍给中国和世界。他写的名著《西行漫记》在帮助当时一代中国青年认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方面起了很大的启蒙和教育作用,不少人受到它的很大影响。而我就是这千百个青年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3.
1935年10月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长征到达陕北,1936年6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经孙中山夫人宋庆龄介绍,冒险来到中国陕北保安,采访毛泽东和中国红军。7月16日,受到毛泽东首次接见,此后连续作彻夜长谈。毛泽东指点江山,纵论中国革命的时局和发展;斯诺口问手写,振笔  相似文献   

4.
埃德加·斯诺是一个享有世界盛名的新闻工作者。他在二十三岁时来到中国,本来只打算在中国呆六个星期,结果却呆了十三年。他做新闻记者和报纸编辑直到五十年代初,大致也有二十三年。在二次大战期间,他成了报道中国、苏联和印度问题的世界有名的记者。他的  相似文献   

5.
朱清河 《新闻知识》2005,10(8):26-28
1928年,已过而立之年的美国人埃德加·斯诺,只身来到了中国,从此与他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把自己的全省心毫无怨言地奉献给了一生钟爱不悔的中国。“斯诺是真正的职业记者,他能如实说出目睹的真相,尽力探求事情发生的各种原因.”“客观报道”是一个合格记者都有的职业品质,斯诺当然毫不例外,  相似文献   

6.
来到北京大学的未名湖南岸,便会看到有块洁白的大理石墓碑,伴着湖光塔影,平静地横在草坪上。这就是斯诺之墓。斯诺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也是中外记者当中的一颗明星。他在中国的采访活动,描摹出一幅幅时代的巨大画面,发出动人的异彩。人们怀念斯诺,需要斯诺式的记者。  相似文献   

7.
重读斯诺     
凌翔 《军事记者》2009,(6):57-59
很小的时候,我心目中有一个记者的形象,他就是斯诺。 1984年,刚刚开始学写新闻作品的时候,《斯诺文集》首次在中国出版。这之前,《斯诺文集》中的作品只有《红星照耀中国》一书曾以《西行漫记》的书名在我国出版过,其他作品均为首次在我国公开发行。  相似文献   

8.
韬奋与斯诺     
韬奋与斯诺,中外千百万读者熟知的两位著名记者.人们知道,斯诺三十年代初在上海的时候,曾同鲁迅等中国文化界人士有密切的交往,并翻译介绍了中国左翼作家的部分作品.人们也知道,韬奋对斯诺这位以《西行漫记》闻名的新闻界"哥仑布"十分钦佩,并多次在与读者通信中推荐他的作品.但这两位名记者究竟有那些具体交往,想必是人们感兴趣的.韬奋主编的《抵抗》三日刊第二十号(1937年10月23日),发表了他的《访问美国记者谈话记》,称这位  相似文献   

9.
今年中秋过后的陕北高原,是一片阴雨连绵的天气:黄河壶口瀑布的水量涨到了年度最高,游客们打着伞儿朝拜中华始祖轩辕黄帝陵,延安杨家岭毛泽东故居窑洞外的石桌、石凳上也是一片水汪.当年他曾坐在这里接受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采访.站在水汪中的石桌旁,我想起了报道中国抗战的美国记者“三S”中的两外两位——艾格尼丝史沐特莱和埃德加斯诺.斯诺以一本对毛泽东等的独家专访集《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打破蒋介石政权的封锁,首次向全世界介绍了中国工农红军的真实情况,引起巨大关注.其实,在此前此后,作为一名自由的新闻记者,斯诺还有许多故事不太为人所知.  相似文献   

10.
埃德加.斯诺(Edgar&;#183;Snow)这个名字对于我们中国新闻人来说并不陌生。在中国人心目中,他是西方近代来华记者中最负盛名者,他的《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曾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过重大影响,也使之成为世界著名的新闻记者。可以说,他和他的作品在中国新闻史乃至世界新闻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也影响了几代中国新闻人。2005年7月24日是斯诺先生100年华诞,为此,本刊特刊发朱清河先生《斯诺职业精神成因溯源》一文,以志纪念。  相似文献   

11.
埃德加·斯诺是美国著名的记者和作家,是中国人民久经考验的挚友。他于一九二八年来到中国,在苦难深重的旧中国生活和工作了十三年。中国解放后,他又三次来到新中国,作了长时间的、广泛的参观访问。他几十年如一日,不管风云变幻,道路崎岖,始终坚持不懈地同情和支持中国人民的进步事业,努力促进世界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和友谊。周恩来总理曾赞扬“斯诺先生的一生,是中美两国人民诚挚友谊的一个见证。”并说“对这样一位老朋友,中国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相似文献   

12.
今年中秋过后的陕北高原,是一片阴雨连绵的天气:黄河壶口瀑布的水量涨到了年度最高,游客们打着伞儿朝拜中华始祖轩辕黄帝陵,延安杨家岭毛泽东故居窑洞外的石桌、石凳上也是一片水汪。当年他曾坐在这里接受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采访。站在水汪中的石桌旁,  相似文献   

13.
2005年是名记者埃德加·斯诺(1905-1972)的百年诞辰。纪念这位中国人民爱戴的美国记者,首先就会想起他对中国的报道。他写的《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因其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革命斗争的史实,而被译成十多种文字出版,至今仍被中外新闻学者视为新闻报道的经典之作。一位记者因关心、报道别国的事件而获得如此高的声誉,在世界新闻史上并不多见。斯诺的卓越成就的取得并不是偶然的,透过他记者职业生涯的始末,可以看出,他的成功与他具备的优良品质息息相关,甚至从某种意义可以说,是他的卓而不凡的品行成就了他。吸取其营养,对提高当代新闻从业者的职业品质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新闻界人物的灿烂夜空中,无疑地,斯诺当属亮度最高的那颗星。作为一名记者,斯诺给予中国革命产生的深远影响,对于20世纪所有的中国记者和海外驻华记者而言,恐怕是无人能够企及的,更不用说超越了。斯诺以他特别优秀、特别突出的新闻业绩,赢得了他在中国现代新闻史上无法比拟的特殊地位和豪华声誉。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与斯诺最初相识于陕北保安,毛泽东是一位能够把国家社稷揽入胸怀的共产党领袖,斯诺是一位恪守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职业记者,两人一见如故,结下了终生不渝的伟大友谊。本文对电影中斯诺的形象进行研究,认为电影不仅突出了他的性格特征和职业精神,而且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及东西方文化相撞、相融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1936年6月至10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访问了陕甘宁边区根据地,写出了《西行漫记》一书,成为第一个突破国民党封锁采访陕甘宁边区根据地的外国记者。斯诺当时是怎样去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多年来一直是人们所关心的一个问题。为此,本文的译者曾写信向斯诺前夫人海伦·福斯特·斯诺了解。1983年6月,她寄来《斯诺是怎样去陕北的》一文,记叙了当时我地下党协助斯诺访问的一些情况。现将这篇译文刊登于后,文中所述史实,没有核对,个别地方作了删节,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近蒙友人董鼎山君的协助,从美国国会图书馆获得了埃德加·斯诺一九三七年二月六日给当时美国驻华大使约翰逊的一封信的影印件。这份材料相当珍贵。现全文译出如下。在这封信里,斯诺讲了他在一九三六年六月冒险去陕北解放区的背景以及他同国民党当局的斗争。从中可以看出,斯诺作为一位记者,注重事实和坚持真理的勇气和谦虚态度。  相似文献   

18.
1979年,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来我国讲学,新华社派出的一名记者去采访他的时候,被他拒绝了。我们知道,任何一个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遇到上述情况是很尴尬的。然而,新华社这位记者毕竟训练有素,他从侧面了解到:李政道教授在国外就对记者不太“热乎”。于是,他针对李政道教授这一心理状况(即情绪),采用“迂回接近”的手法,终于使李教授感受到中国记者的独立风格,接受了采访。不久,这位记者采写的5000多字长篇通讯《李政道教授在中国讲台上》,先后在国内一些大报上登载了。李政道教授作为采访对象,从拒绝采访到接受采访,其间的情绪变化是有一个过程的。这就是本人将要谈及的情绪两极性及其对采访对象的作用。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心理学家就把人的心  相似文献   

19.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是上世纪三十年代,采访陕北革命根据地外国记者中的第一人。当时,“红色中国”延安处在国民党铁桶般的重重包围之中,埃德加·斯诺一个外国记者,是怎样冲破层层封锁,神不知鬼不觉地进入延安的呢?  相似文献   

20.
1936年6月至10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访问了陕甘宁边区根据地,写出了《西行漫记》一书,成为第一个突破国民党封锁采访陕甘宁边区根据地的外国记者。斯诺当时是怎样去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多年来一直是人们所关心的一个问题。为此,本文的译者曾写信向斯诺前夫人海伦·福斯特·斯诺了解。1983年6月,她寄来《斯诺是怎样去陕北的》一文,记叙了当时我地下党协助斯诺访问的一些情况。现将这篇译文刊登于后,文中所述史实,没有核对,个别地方作了删节,仅供参考。——编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