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有时我们看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很积极,教师在一边“倾听”着学生的发言,并不时地肯定或赞扬学生的回答,这样的“倾听”是真正在倾听吗?下文中,笔者结合近几年听课学习的实例,试从语文课堂中存在的教师倾听缺失的现象中,探究如何提高自身倾听技能,从而引导学生有效倾听、精彩表达。一、课堂上,老师真的倾听了吗?在《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中有一个十分生动的比喻,“倾听学生的发  相似文献   

2.
傅云云 《语文天地》2014,(32):63-64
翻开去年“黄海潮”的案例编写册,拜读《课堂因倾听而精彩》、《表达从倾听开始》等优秀论文,不难发现,语文教师已经深深地意识到倾听与表达的关系:倾听是表达的前提,教师应该首先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得语文课堂精彩纷呈、熠熠生辉。笔者还发现,去年的“倾听与表达”中的“表达”基本理解为“口头表达”,是指课堂上师生交流或是生生交流。而在今年刚进行的期中考试阅卷中,笔者猛然觉得,倾听与文字表述的密切:  相似文献   

3.
郭姗 《学前教育》2024,(1):8-11
<正>《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以下简称《评估指南》)中指出:“重视幼儿通过绘画、讲述等方式对自己经历过的游戏、阅读图画书、观察等活动进行表达表征,教师能一对一倾听并真实记录幼儿的想法和体验。”由此,幼儿园的“一对一倾听”便势如破竹,开展得如火如荼。我们看到,在一些幼儿园,幼儿排着长长的队伍等待被倾听,而老师低头不语,奋笔疾书地记录着,“倾听”仿佛变成了另一种形式化的任务。老师们不禁感到疑惑:倾听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又该如何倾听呢?  相似文献   

4.
林碧航 《考试周刊》2011,(22):61-61
"倾听"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也是一个重要的学习习惯。学生只有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话,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有意义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进行,因此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就在语文课堂中如何训练倾听、养成倾听、吸引倾听、乐于倾听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有人说,教育是倾听着的教育。倾听是教育的前提,是教师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我们的教师大多从学校学习时就学会了读、写、讲.但从未学习过如何倾听。”课堂上.教师常常听到学生的声音.但他们仅仅是听到了声音,却不曾深入理解学生话语的真正含义。于是.模模糊糊的评价浯充斥着我们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6.
刘冰  程琳 《教育教学论坛》2013,(46):34-35,24
为解决多数教师在生成性的课堂上对于倾听能力的掌握并不理想的问题,需要准确地把握倾听的意涵及其特征;知识生成与倾听能力的辩证关系;不断发现倾听意识、行为的缺失对学生造成知识主动性的阻碍,致使教师错失自我知识生成的最佳时机,以及倾听方法不完善对学习共同体建构的阻碍;同时,通过建立倾听系统、尊重学生生命价值、在学习共同体中建构倾听环境,以及在实践中的不断探索来使教师的倾听能力不断提升和重建。  相似文献   

7.
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善待学生,始于倾听。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的核心思想是尊重,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尊重每一颗灵动的心。但在实际的小学语文课堂上,“倾听”很多时候只是流于形式,有时甚至连形式也没有。许多教师往往没有耐心听学生发言,  相似文献   

8.
曾扬明 《青年教师》2006,(12):31-32
“文章应该是学生读懂的,而不是老师讲懂的”(支玉恒)。在执教《匆匆》一课时,他抓住“用心灵诵读、用心灵倾听、用心灵倾诉”这条主线,尽情地展示朗读的功能,让学生倾听文字背后的声音,达到了阅读中的一种美妙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倾听是人类接触世界、表达自身的第一步;是幼儿接触社会、接受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幼儿感知和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也是幼儿学习的一种好习惯.《新纲要》在语言领域中明确指出,"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幼儿在活动中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话,倾听同伴的发言,才能积极地有意义地参与教学活动,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才能保证活动有效地进行,傲到活而不失有序.  相似文献   

10.
"倾听",《现代汉语词典》把它定义为"用心细听"。倾听是人们接受知识、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在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中,倾听是首要的,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用得最为频繁的语文能力。只有会听,听得懂,能听出问题,师生间才能更好地互动,达到教学目标。积极的倾听态度,良好的倾听习惯,是个人良好素质的体现,对一个人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王尚文教授说过:"听,是语文学习的精髓。"然而,当我  相似文献   

11.
日本著名教育学者、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认为“在促进学习的沟通中,最重要的是‘倾听’关系。在学习中,倾听行为比发言行为更起决定性的作用……即便如何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倘若这些儿童们没有确立起相互倾听老师和同学发言的关系,就不可能有变革自我的学习体验”。所以,教师应掌握“倾听”的方法,构建新型的“倾听”式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有人说,教育是倾听着的教育.倾听是教育的前提,是教师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我们的教师大多从学校学习时就学会了读、写、讲,但从未学习过如何倾听."课堂上,教师常常听到学生的声音,但他们仅仅是听到了声音,却不曾深入理解学生话语的真正含义.于是,模模糊糊的评价语充斥着我们的语文课堂. 一位年轻教师在我班执教《穷人》一课时,围绕"渔夫家的房子是否温暖舒适"与孩子们展开了讨论—— 生:我觉得渔夫家的房子根本算不上温暖舒适——屋子漏风,不可能温暖;五个孩子挤在一张床上,哪里谈得上舒适!所以,这两个词用得不准确.  相似文献   

13.
听课,是学习的中心环节。听课,是学生接受知识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教师要讲好课,另一方面学生要会听,二者紧密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美国语文教学研究会主张用一个更大的社会概念“倾听”来代替简单的“听课”一词。会长丹尼斯认为“从小学到大学,大多数人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课堂倾听来进行的,语文教师首先教给学生的学习技巧应该是课堂倾听”。即“如何听课”。一、语文教学中常见的听课误区误区1.倾听=听课我们平常所说的听课是指简单的用耳朵听。听课时,学生如果不融入兴趣、思维、感情等主动性因素,即使认真到一字不落的程度,…  相似文献   

14.
一份关于“初中生学习情况”的调查结果很发人深省。 5 6 %的落后生认为“小学成绩不错 ,到初中学习落后”的原因是“听不懂课”、“没认真听课” ;近 81%的优秀生则把“认真听课”归为“取得好成绩”的重要因素。调查对象对比鲜明 ,调查结果惊人一致。听课的重要性无须赘言。美国语文教学研究会主张用一个更大的社会概念“倾听”来代替简单的“听课”一词。会长丹尼斯认为“从小学到大学 ,大多数人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课堂倾听来进行的 ,语文教师首先教给学生的学习技巧应该是课堂倾听”。即“如何听课”。一、走出三大倾听误区1 倾听 =听课我…  相似文献   

15.
“四人一课”研讨活动正在有序进行着,当听到组内第二位老师采用分角色朗读《诚实与信任》一文中的“对话”,引导学生体会对话所表达的真情时,我顿觉文中的对话字字像重锤敲击心房,句句凝聚真情往向对方倾情诉说着什么,于是找产生了“引领学生走进文本,静心倾听两位感人的对话,引导学生感受诚信无价”的想法。我决定在自己的课堂里试一试变“分角色朗读”为“静心倾听”,效果果然不错。  相似文献   

16.
"有效的课堂从倾听开始".倾听,就是"用心细听",是人们进行日常交往的重要手段.教学过程始终伴随着倾听.倾听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现在倡导的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课堂上教师的引导点拨、同学的汇报评价都需要积极地参与倾听.只有学会倾听,善于倾听,才能启发思维,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小学生,他们更多的是想表现自我,而忽略与教师和同伴的交流与分享.这就要求教师去引领和激励.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在各个学段的子目标中,也无一例外地提到“倾听”的重要性。倾听是一种对话,是人类极为重要的感知世界的方式;倾听是一种相互尊重,是学生习得的人际交往的最重要的手段;倾听更是一种相互学习,是师生、生生相互取长补短,  相似文献   

18.
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话,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地有意义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做到活跃而不失有序。“学会倾听”是新课程赋予学习习惯新的内含。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和指导学生学会倾听。  相似文献   

19.
顾孟武 《天津教育》2014,(15):103-104
自主学习,学生需要在主动倾听与互动对话的状态下才能得以实现,依托倾听与对话的过程,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的“学习共同体”。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生生通过对话共同发展的过程,真正的对话要从了解对方的意图开始,这就首先需要倾听,并从中寻找共同的话题。不去主动倾听,就失去了对话的基础,失去了对话的意义,对话就可能成为“独白”甚至是单方的“训话”。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激活教学内容,努力创意教学思路,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要驾驭于学生的思维之上,真正实现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使课堂教学达到“教师引导学生,学生也推动教师;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坐春风”的境界。刘国正先生曾撰文指出:“语文教学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而语文课堂上教师科学地和艺术性地引领显得尤其重要。曾读过朱则光老师的一篇课例——《<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实录》。从朱老师的这篇课例中我读出了怎样引领学生走进学习的殿堂。一、引领学生快速进入文本师:我们的活动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