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6 毫秒
1.
最近郝柏林院士在《科学》2002年第2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伪科学与赝科学》的文章,他主张“用现代科学方法”对所谓“赝科学作品”进行“证实和排伪”,以便把它们从“真正的科学”殿堂中剔除出去。 在郝院士的心目中,科学是  相似文献   

2.
新近,郝柏林先生发表“伪科学与赝科学”短文,提出“赝科学”概念。新闻媒体广为转载,随即在学术界引起哗然,各方专家学者纷纷发表自己看法。其中绝大部分明确指出,此新提法不利于科学创新,特别不利科学原始创新事业。据我了解,时至今日,未见有支持“赝科学”提法的文章发表。  相似文献   

3.
郝柏林先生在《科学》2002年第二期“伪科学与赝科学”文中,提出“缺少实证和实践的精神,仍是我国学术界应当警惕的通病”等论,有现实意义;但是,郝文提出的赝科学涵义及其4个特点,对科学创新均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本刊今年第一期“敬畏自然之争”的讨论后,引起社会上、尤其一些学者们的热烈反响。这一期,我们将刊登何祚庥院士就针对批评他的众多观点的一个长篇答复,以及另一篇与之不同观点的文章。读者不妨再取来今年的第一期,对照看看双方的论点、论据是否已将这一问题说清楚了,或者是否可以从中得出自己的结论来。  相似文献   

5.
“科学非共体”是与“科学共同体”相对应的概念,是“非共识”科学共同体的简称。“非共识”与“伪”、“赝”、“反”等词义不同,故“非共识”科学共同体不是伪科学(赝科学或反科学)共同体,它仅仅表明一部分学者对所谓“科学共同体”的主流学术抱非共识的态度,他们自己的学术成果还暂时处于被排斥的地位,有人便将这批人简称为“科学非共体”(以下简称“非共体”)。  相似文献   

6.
郝柏林先生在2002年第二期《科学》杂志和一些报刊、网站上发表的《伪科学与赝科学》一文,用意可能是想纠正我国学术界存在的某些浮躁现象,净化学术环境,推进我国科学事业的健康发展。但是,由于他没有弄清究竟什么是划分科学是非的标  相似文献   

7.
1998年9月9日,我曾在《中华读书报》上发表题为《科学的一般概念与中国古代的“科学”》的文章,针对同年8月12日李世辉先生在此报的题为《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一文的观点提出不同的见解,否认中国古代有“科学”。此文发表后,又见到一些相关的讨论文章发表,对于中国古代有无科学的问题,提出了形形色色的不同说法或者答案。1999年1月9日,我又在《科技日报》上发表了《中国古代有无‘科学’之我见》一文,对这一问题,对各讨论者观点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至今,我仍认为后一文章中的观点是可以成立了。  我认为,这场讨…  相似文献   

8.
《科学中国人》2011,(1):38-39
简介: 本书是著名生物学家饶毅教授十余年来发表的科学文化作品的精选集。“撩拨神经的基因”是一组科普文章,以基因和神经为主角,讲述它们与行为、社会、情感、历史等的联系,饶有趣味而又不失严谨。其中,“令人尊敬的学者”是对一些著名科学家的介绍和纪念文章。他的“成人版”故事中,邹承鲁、郝柏林、林可胜、冯德培、邹冈、居里夫人,  相似文献   

9.
编者的话     
为了加强“科学大众”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我们特地辟出“科学界的声音”这个专栏。科学技术工作者对于国家建设中的科学技术问题有什么意见,可以在这里发表。只要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从科学上作通俗的讲解说,使读者能够懂得,各种不同意见都可以发表。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同志为我们写了“要开发自然,必须了解自然”,这篇文章呼吁制止破坏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  相似文献   

10.
科学主义:原始创新的拦路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上一期“科学与文化”栏目里,科学家,但主要是哲学家们谈到了当下中国一个较为流行的思潮——“科学主义”。在这一期,我们事先就这一话题向众多科学院的院士发出约稿邀请,希望更多工作在一线的科学家们来参与讨论他们眼中的科学。但遗憾的是他们中响应的廖廖无几,这又一次加强了我们心中这样的一个印象:中国科学家的人文精神和社会参与精神的贫乏。我们这次选刊出来的五篇文章,代表了不同、甚至非常不同的观点。我们仍像以往一样希望这些观点能引起人们、尤其是科学家们对科学这一问题的哲学思考。 ——编者  相似文献   

11.
如何评价20世纪世界一流科学家的学术成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前言如何评价中国科学家的学术成就?今年四月,在北京国宏宾馆召开了为期三天的“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回顾与展望国际研讨会”,在这次会上至少有五人的讲演谈到了目前中国科学家的学风以及对他们的学术评价。郝柏林和饶毅的讲演中途二次都被掌声所打断,这是几十个大会发言者中仅有的几次场面。郝把目前学术界的浮躁情绪、泡沫科学、乃至学术风气归因于急功近利的政策,他抨击一些有前途的科学家不是沉下来做科学,而是浮上去做了官。曹聪和饶毅这二位海外华人学者在对中国科学家的学术状况进行了一番研究后,却得出了一致的结论:中国科学家不大可能在可见的未来获得诺贝尔奖。在讲演中,陈平教授谈到了他亲身经历的中美学术体验,这个有些令人伤感化的体验却更让我们相信为什么中国科学家难以在可见的未来获诺贝尔奖。“在中国,只有业余的少量的时间可以想点真正有意义的问题,但无人可以对话。”陈平说这是他一直想回国,却又没能回国的原因。在他们几人中,似乎只有徐光宪院士给予中国科学家乐观的希望,但在这种较为乐观的评价背后却不难看出其中交织着一种爱国的激情。在这一期的“科学与文化”栏目里,我们把他们中的四人现场讲演的精彩部分提供给读者,希望能够让人们了解到在这一领域里研究的学者们是如何  相似文献   

12.
在这一期的“科学与文化”里,我们请了几位学者谈关于“科学传播”的问题。近几年来由于科学巨大的影响力,“科学传播”本身也开始为一些学者所关注和研究。今天许多中国的大学里设置了这一专业,北京大学的吴国盛先生认为他们开设“科学传播”与  相似文献   

13.
2002年11月21日、22日,京沪两地从事科学文化研究的学者聚集上海,举行了首届“科学文化研讨会”。会后发表了“首届‘科学文化研讨会’学术宣言——对科学文化的若干认识”。此宣言的发表引发了大陆一些学者的关注,地质学家陶世龙在他的一篇题为“一份奇怪的宣言”文中置疑这次学术研讨会为什么可以称为代表会议?清华大学的赵南元将这12位正式代表冠以一个称号——“反科学文化人”。但在另一些学者眼中,他们认为此份“宣言”仍不足以对目前盛行于中国的“科学主义”及其危害构成根本性的动摇,虽然他们表示欢迎“宣言”的出场。 我们认为在科学权威高于一切的这个时代里,这12位学者“宣言”的背后,绝不仅是他们的勇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泛泛的意义。“宣言”提出的问题是值得我们、甚至是全社会、尤其是科学家们关注的。从这份“宣言”里我们会联想到这样一些问题,比如人们希望中的科学与现实中的科学其本质区别是什么?科学应该在整个人类多样性文化里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信赖科学与去信仰一门宗教之间的本质区别在哪里?反科学是反科学中的什么?“科学主义”是现代人人都具有的一种精神气质吗?如果我们从前忽视了这些问题,或者即使曾经涉猎过这些问题,但在今天,当我们再次思考和梳理它们时,一定会丰富我们  相似文献   

14.
编读往来     
本刊今年第6期“编读往来”栏目刊登了姚承读者关于黑洞的观点后,在读者中引起了很大反响,他们纷纷来函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在此特选取几篇予以公开刊登,并继续欢迎大家就此问题进行讨论。——编者我对2003年第6期本栏目中姚承的观点提出一点异议。首先,我对黑洞会不会有一圈  相似文献   

15.
生命的歌     
当我们满怀喜悦地迎来新世纪第一缕曙光时,它辐射给了我们许多温馨、祥和的光芒,让我们的心灵接收到随着新世纪应运而生的憧憬、机遇和挑战。世界科学界终于绘制好“人类基因图谱”,科学精英们凭借小小的“DNA”,就能揭开人类生命的所有奥秘,科学家以他们卓越的睿智和前卫  相似文献   

16.
我刊今年第3期曾刊登过《比飞碟更神奇的飞棍》,文中对飞棍现象提出了种种猜想,甚至认为它是外星生命制造出来的、比飞碟更为高级的飞行器。可是,如今又有人认为,飞棍其实只不过是一种小飞虫而已,本篇文章就代表了这后一种观点。至于飞棍到底是什么,我们不敢妄下结论,还是让科学来做出评判吧。  相似文献   

17.
科学界首次发现,蜘蛛“谈恋爱”,不像很多动物那样依靠触觉“摩擦起电”,而是通过紫外线来眉目传情。紫外线在异性蜘蛛的择偶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项成果刊登在2007年1月26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  相似文献   

18.
尼龙66     
1957年10月8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条消息,告诉我们:黑龙江省工业厅试制尼龙66成功并且已经开始兴建试验性工厂。尼龙,是聚酰胺一类高分子化合物的通称。由于生成聚酰胺所用的胺、酸和氨基酸所具有的碳原子数目不同,因而得到的聚酰胺的种类、性质和用途也不同。一般在“尼龙”后面加两个数字  相似文献   

19.
关于默顿科学规范的几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不同的侧面堵塞个人的主观因素和社会因素污染科学知识内容的渠道,保障科学的客观性,是默顿所提出的四条规范的精神实质。否认科学具有统一的社会规范、否认默顿科学规范为科学所特有,以及否认默顿科学规范的伦理性质等观点,是站不住脚的。混淆“应然”和“实然”的界限,立足科学界行为规范的“实然”来批评默顿,是对默顿本意的一种误解。在大科学时代,默顿科学规范的基本精神没有过时,对默顿科学规范进行局部修正和扩展的基本方式主要有:内容补充、放宽理解、辐射其他等。  相似文献   

20.
黄莹 《今日科苑》2011,(13):24-31
在科学界,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一起被称为"地球三极"。在如此神秘的地方,人类从未放弃探寻其奥妙的梦想。在今年举办的"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展会现场,观众和南极科考工作者进行了视频连线,互致问候,在这些声音和视频中,我们似乎也亲自感受到了南北极科考所带来的别样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