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关鲁迅《自题小像》诗的探讨文章,近来研究者们陆续发表了很多.有谈作诗年代的,有议诗中用典的,篇篇都有独到见解,读后深受启发,作文用心之良苦,更感敬佩.鲁迅这首不朽名作,究竟写于何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基本上是同意许寿裳说鲁迅“在一九○三年留学东京时,赠我小像,后补以诗”的说法,断定为一九○三年.其实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五单元后附录了鲁迅的两首诗,为帮助同学们理解,下面且作一浅析。 (一)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首诗是鲁迅留学日本初期题在自己的小照后面,送给许寿裳的。鲁迅在1931年重写这首诗时说:“二十一岁时  相似文献   

3.
鲁迅对《苦闷的象征》的重视程度,在他的翻译作品中是少有的。《苦闷的象征》也成为鲁迅文艺思想的一个标志物。鲁迅译本《苦闷的象征》成为一直以来的最权威译本。鲁迅如此珍爱《苦闷的象征》,除文艺思想的相近外,他在翻译前后的心理背景也是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自题小像》是鲁迅早期的重要作品。这首诗作于何年?应当如何理解?一直众说纷纭。我们认为,应该把这首诗放在当时广阔的社会背景上,联系鲁迅的斗争生活和思想实际,才能求得确切的理解。在这里,作年的考证是需要的,因为有助于这个理解;典故的考释也是需要的,因为也有助于这个理解。但是如果不是着眼于鲁迅这首诗怎样产生于现实的革命斗争、怎样反映了现实的革命斗争,那么就不免失之于空泛,甚至会隔靴搔痒。关于作年问题,我们已经专门写过考证文章①,认为应当系于一九○三年。不同意我们看法的当然也有,但我们觉得还缺乏有力的反证来说服我们。这里不想在这方面多费笔墨,  相似文献   

5.
鲁迅在中国的巨大影响力相信没有人会怀疑.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他在中国的巨大影晌力相信没有人会怀疑.鲁迅的战斗手段几乎都是通过文字.其实,鲁迅也有过一次做"杀手"的机会,只不过他最终拒绝了. 鲁迅到日本留学时,在日本东京有一个著名的团体叫做光复会,其主要成员基本来自中国浙江.这个团体专注于组织暗杀和会党起义,反清意识很强,而且有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6.
鲁迅,原名周树人,幼名樟寿,后改豫才,"鲁迅"是他的笔名.一八八一年九月二十五日(清光绪八月初三日),出生在浙江绍兴城一个小康地主家庭里,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病逝于上海,终年五十五岁.鲁迅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散文及诗歌.鲁迅的全部文学创作活动,首先是从诗歌开始的,从一九○○年春天写下的第一组<别诸弟三首>,到一九三五年底最后写下的<亥年残秋偶作>,写诗几乎贯穿了他一生创作生涯.他一共写有旧体诗五十一题六十七首,新诗十二首.诗歌创作是鲁迅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就鲁迅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毕生爱国救国并为之战斗了一生.他无意作诗人,《鲁迅全集》辑录了他的旧体诗不足五十首,论篇幅字数不及全集的百分之几,但都是结合当时政治风云咏怀言志的不朽之作.读其诗可以深察其为人.这四十余首诗,几乎完全运用《楚辞》“托物言志”“托物以讽”的表现手法,其中直接引用屈原辞赋的文句或掌故的近十篇之多.诵读之余略谈体会一二,以就正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8.
许寿裳这个名字,凡了解鲁迅生平者,不会陌生.他是鲁迅终生的挚友,他所作的<我所认识的鲁迅>、<亡友鲁迅印象记>等回忆文字,已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考验,被公认为极具史料价值,真实可信,为研究鲁迅,也为中国近现代的革命史、教育史乃至留学日本史,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感性材料.  相似文献   

9.
一 如果我们把鲁迅自家乡赴南京求学所开始的诗文写作视为鲁迅早期文学活动的发韧,那么,日本留学期中以刊印《域外小说集》为肇端的文学实践则是他早期文学活动的鼎盛。这是他真正从文的开始。其开端本身就是一首辉煌的好诗!洋洋两万余言的《摩罗诗力说》异峰耸起,成为鼎盛期的一个突出存在。这是青年爱国者鲁迅向苦难的故国、愚弱的国民献出的第一部诗论,这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理论的第一座丰碑。在这篇长文中,鲁迅高度评价了欧洲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第一次把他们较为详尽地介绍给中国人民。以此为基点,鲁迅从一个新的高度对统治中国数千年的儒家诗教以尖锐的批判;并提出了他自己革命的文学主张。这些主张不仅在当时不同凡响,就是在今天,也仍然熠熠闪光。这是一个光辉的起  相似文献   

10.
世界范围内最早出现且完整的有关鲁迅的传记类作品是根据鲁迅亲口所述,增田涉撰写,后由鲁迅亲自审阅并在原稿上加以修改的《鲁迅传》。这本《鲁迅传》曾被译为中文,并存在着3个译本,由于年代较早,这些译本各自存在着印刷、史实以及翻译错误等问题。本文主要以这3个中文译本为中心,同时以日本关西大学图书馆增田涉文库中所藏增田涉的《鲁迅传》手稿原本为参考,来探究各个中文译本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为鲁迅相关研究提供一些新的线索。从翻译研究的角度来说,通过此次考察是为把海外优秀的鲁迅研究相关作品更好地介绍到国内,也是为增田涉版《鲁迅传》的中文译本的改善提供一个新的参考。而从史料研究的角度来说,此次考察将留有鲁迅亲笔修改痕迹的《鲁迅传》原稿呈现给学界,可以进一步地发挥这份珍贵的一手史料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1932年冬天,鲁迅先生写下一首诗:“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他的好友许寿裳先生解释说:“这大概是为他的爱子海婴活泼会闹,客人指为溺爱而作。”“小於菟”就是小老虎,是鲁迅在感叹他的独子周海婴——一个出生在上海的婴儿。而今,6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小於菟”已是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住在北京木樨地一幢灰色的大楼里,过着极其普通的生活。周海婴,高高瘦瘦,头发花  相似文献   

12.
时代背景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段。创作时间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留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一个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使他改变了初衷。片中。中国人眼睁睁看着日本人枪杀为俄国人作侦探的中国同胞时的麻木神情给鲁迅带来了很大的刺激。  相似文献   

13.
《自题小像》是鲁迅青年时代的一篇重要诗作。鲁迅的老朋友许寿裳曾在《怀旧》一文中说:民元前九年(一九。三年)他二十三岁,在东京有一首《自题小像》赠我的:  相似文献   

14.
鲁迅生活的时代和朱舜水相去近三百年,但在对于民族的坚贞和祖国的热爱这一点上,他们的心是相通的。朱舜水生前有“横刀大海夜漫漫”的爱国诗句,表达了他临东海向西遥望祖国的坚贞义烈和壮志未酬的悲怆心情。青年时代的鲁迅,于一九○二年春东渡日本留学,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反清爱国运动。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早年的重要诗作《自题小像》的写作年代和地点问题,值得讨论一番,因为它牵涉到对诗意的正确理解。鲁迅的这首诗,其实是应该称作《无题》的。一九○三年鲁迅在日本东京第一次将此诗题赠友人许寿裳时,并无诗题。一九三一年鲁迅在上海两次重写此诗,亦无诗题。只是因为鲁迅是将这首诗题在断发照片的背面赠给许寿裳的,所以许寿裳在回忆此事时,给这首诗加上了《自题小像》这个题目,以后就被大家所沿用了。应该指出,鲁迅写这首诗的动机和诗  相似文献   

16.
【背景解读篇】卡片鲁迅并非当年仙台惟一的中国留学生鲁迅在仙台留学的时候有一位关系密切的中国同学,叫施霖,与鲁迅同样来自浙江省(仁和县),同样是从东京到仙台留学,并且是和鲁迅同时进入与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同一校园的第二高等学校的。现存鲁迅仙台时期的照片仅有六张,而两张上面有施霖。其中一张还是鲁迅与施霖两个人的合影。然而,在鲁迅有关留学生活的所有文字中,这仙台留学时期惟一的中国同学都没有出现。原来,青年鲁迅去仙台留学是为了逃避清国留学生,而结合"露题"风波来看,施霖确实是在证明与青年鲁迅的追求相反的东西。鲁迅第一学期…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二十年中步鲁迅诗"惯于长夜"原韵抒怀三首,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他对鲁迅的悼唁、纪念是真诚的,他继承并发扬了鲁迅爱国主义精神和硬骨头品质,他当之无愧地是继鲁迅之后,我国思想文化战线上的又一面旗帜!郭沫若步鲁迅"惯于长夜"诗原韵抒怀三首,也以典型实例说明,鲁迅和郭沫若这两位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化伟人,他们的旧体诗虽然具体内容不同,风格迥异,但各有特点,各呈异彩,能相互衬托,相映生辉。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托洛茨基对鲁迅文艺思想的影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研究。鲁迅对于托洛茨基文艺思想的了解,主要来自于《文学与革命》日译本,该书阐述了托洛茨基关于布尔什维克文艺政策的思想。鲁迅不仅从日译本转译了该书第三章,还在自己的杂文和演讲中多次提到书中观点,并表示了赞同的态度。如托洛茨基站在政治家的角度指出,不应给文学家下什么命令;鲁迅则站在文学家的角度多次提出,写文章不能接受别人的命令。在1928年革命文学论战中,《文学与革命》中的一些观点也给了鲁迅精神上的支持。即使托洛茨基已经在权力斗争中失败,鲁迅仍不因人废言,继续表示“我以为他这话(‘不舍利害关系的文章,当在将来另一制度的社会里’)却还是对的”。  相似文献   

19.
禹域多飞将,蜗庐剩逸民.夜邀潭底影,玄酒颂皇仁.鲁迅的这首五言绝句,查《鲁迅日记》,知道是在一九三三年六月二十八日书赠黄萍荪的.当年黄萍荪在杭州《东南日报》任记者,却并不认识鲁迅,这首诗是通过郁达夫转求得来的.抗日战争期间,黄萍荪的家遭日本侵略军的洗劫,鲁迅的这幅珍贵手迹,也就被偷传到日本.一九五六年八月,鲁迅夫人许广平访问日本,意外地见到了这件珍物.原来这幅手迹已经转手,这时已被为和平事业而努力的日本反原子弹、氢弹大会的事务总长安井郁所收藏.他出视这幅手迹,请许广平鉴别真伪.许广平在感慨之余,回忆当年鲁迅写了这幅诗的手迹后的情况时说:“凡有青年的要求,鲁迅是尽可能替他们办的.待到寄出不久,鲁迅的  相似文献   

20.
对鲁迅的《自嘲》一诗,研究者是有不同解释的.我认为,要确切地解释这首诗,就必须弄清《自嘲》这首诗的本事,这是确切地解释这首诗的一把钥匙.我认为这首名作所描写的,是鲁迅的一次避难生活,它是一首写实的诗.据许广平回忆,鲁迅寓沪期间,有过三次避难.第一次是1930年3月,鲁迅因参加自由大同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